农业科技园的土地利用状态思索

时间:2022-05-21 05:16:09

农业科技园的土地利用状态思索

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科技园区造就了科技农业产业这一全新的经济形态。农业科技园区的诞生有效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产业的高效结合,它具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制四个方面的特点[1]。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作用日益凸现,它有效引导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水平,为我国当前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开辟了良好的途径。

近期来,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园区发展问题: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思·K·拉森最先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聚集经济效应”条件;鲁格和高德斯在《科学园区里的技术》中提出评价科技园区成功的五类因素;1982年布鲁诺和狄波基探讨了影响科技园区高技术企业的区位因素[2]。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园区建设工作的相继开展,此领域的研究才得以逐步重视。如蒋和平,吴文良,王朝全,李旭霖,郝晋珉,王欧等众多学者分别探讨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运行机理以及综合效益状况,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1,3~8]。但总体上来看,农业科技园区综合系统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农业园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尚未得到重视。考虑到土地作为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规划、布局、经济核算所考虑的最核心要素之一;同时,我国正处在全面整顿治理开发区的宏观背景环境下,从土地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的综合视角出发,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为制定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特征分析

(一)总体概况

从1994年伊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热潮逐渐升级,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开发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截至2003年底,通过国家六部委联合评审的园区共有36个,其中,东部地区12个,中部地区11个,西部地区13个(图1)。

农业科技园区是集中配置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生态型、外向型、优质型、高效型为主攻方向,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农、林、牧、副、渔相结合,一、二、三产业相包容,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组织形式。随着园区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部运行机制日臻成熟,一般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大结构组成(图2)。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特点分析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它是以科技为支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以生物性生产、加工为主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集约高效的农业用地类型。它区别于一家一户的小农业生产,是以企业化经营管理为特色的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依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模式及政策研究”课题组调研资料分析,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总面积为2513.7390×10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5283×104hm2,示范区面积为42.2107×104hm2,辐射区面积为2468×104hm2。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之下,我国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的扩张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土地利用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核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由科学研发基地和核心功能区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研发基地是由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专业研究室整合而成的农业基础应用研究中心。核心功能区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区、综合服务区和市场贸易区。技术研发区是园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基地、试验基地和孵化基地;综合服务区是园区展示服务、创业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管理服务的主要场所;市场贸易区是园区农产品及加工品、农业生产资料与设施装备的批发和交易等场所(图2)。

截止至2003年,全国36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总面积为35283hm2,不同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规模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东、中、西部地区核心区面积分别占全国核心区总面积的34%,36%和30%(图3)。由此可见,中部地区11个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平均规模最大,为1154.64hm2,而西部地区13个园区核心区平均规模仅为814.23hm2。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政策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充分结合园区土地利用的区域性特点,制定差异性的土地管理政策。如在中部地区,今后应深入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理念,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多个渠道出发,引导其核心区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2.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一般包括若干个产业核心园和若干个特色或生态示范村。产业核心园是以某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园中园,如玉米产业核心园等,其作用是开拓产品国内外市场、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协调产业链关系和组织建立产业科技开发公司;特色或生态示范村是示范区内主业突出、特色明显、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村庄,它们通过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生产基地的窗口功能,进行园区的生态或特色示范工程建设,形成诸如良种繁育、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无公害及绿色蔬菜生产等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对园区辐射区的乡村和农户起示范、引导、带动作用(图2)。

与核心区相比,示范区面积相对较大,合计总面积为42.21074×104hm2,高出核心区10.9%之多。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中部地区最大,约占全国农业园区示范区总面积的62%;其次为西部地区,为26%,而东部地区最小,仅为12%(图3)。这基本反映了东部地区土地资源供给压力相对中、西部较大的现实状况;同时,也与农业园区的类型息息相关,东部地区大多属于“外向型”、“创汇型”园区,示范区范围较小。而中西部地区多属于节水农业型、“三高”农业型或生态农业型等,相对来说,示范区面积较大,以吉林公主岭园区为代表。

3.辐射区。辐射区一般设立有若干个农产品加工区和专用种养基地。辐射区的农产品加工区是产业核心园内精深加工企业的配套企业,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初级加工,为精深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利用合同或定单与生产基地建立专用农产品供销关系;试验应用加工技术研发区的新技术,并为技术研发机构提供研究课题。专用种养基地是产业科技开发公司的原料生产基地,主要作用是种植(养殖)加工性能好、品质优、绿色无公害的专用农产品,为精深加工企业及其配套企业提供原料(图2)。

辐射区的范围相对较大,这是由其自身的特定功能特点决定的。全国36个国家农业园区的辐射区总面积合计超过2468×104hm2,分别为核心区和示范区面积的699倍和58倍之多。随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其辐射带动范围的逐步扩大,为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农业科技园区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为发展理念,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按照现代化生产和经营体系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及科学管理,表现出良好的土地利用效益,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和超前向导价值。

(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1.土地投入产出比分析。利用全国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的投入产出状况,不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农产品贸易额以及旅游观光收益等诸多方面的调查成果资料,分析园区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比情况,较好地反映了农业园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图4)。

从园区内、外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状况来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土地平均投入产出比为3.21,而园区外土地投入产出比仅为1.12,国家农业园区建设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收益水平。东、中、西部地区园区内外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中部地区差异最为显著,园区内的土地投入产出高出园区外的135.9%;其次,依次为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02.7%和72.2%(图4);这说明中部地区农业园区在所处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尤为明显,今后应从缩小区域内部差距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实现区域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统筹发展。

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比来看,同样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最高,达3.75,其次是中部,为3.42,西部最低,为2.29,这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异规律完全一致。东部地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区位、技术、信息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和出口创汇型设施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相对高于中、西部地区,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2.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分析。单位土地面积产值是衡量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高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部单位土地面积产值高达6520.4元/亩,为园区外部单位土地面积产值的5倍之多。其中,以东部地区最高,高达13547.38元/亩;其次为中部,西部最低。东部和中部地区园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大大超过西部地区,分别相当于西部地区的2.2倍和1.4倍,而东部园区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又比中部地区高出49.6%(图5)。由此可见,我国不同区域园区的土地利用收益状况差距十分显著,在今后园区建设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继续发挥东部发达地区良好的外部环境优势,加快园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园区建设的倾斜力度,缩小与东部园区的差距,通过增加投入、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培育中、西部园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实力,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为当前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开辟良好的途径。

(二)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效益。①通过实施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突破了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就业渠道,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2003年36个国家农业园区吸纳从事农业生产的总人数达302781人,转移农民劳动力人数达64318人;②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科技培训班,促进了农民自身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为进行农业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③农业园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区域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引导了农业产业走向高效化,改善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了农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统计表明,2003年国家农业园区所带动农民致富人数达235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为4459元。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吸纳农村就业人口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图6)。从吸纳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来看,东部最高,西部其次,中部最低。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和人均年收入上看,从东到西逐步递减,东部和中部前者差距不大,但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均年纯收入是西部地区的2倍之多。据此,在充分结合区域大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根据园区自身的类型和发展导向,制定差异性的园区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不同地区农业园区的协调统筹发展,应成为今后我国园区建设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以高效化为前提,以创造良性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十分注重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近几年来,各地农业园区通过不断推广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实施林网化工程,提高示范区林地覆盖率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据调查表明,农业园区单位土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平均低于全国水平(50~70kg/亩)10%左右,农药试用量平均低于全国水平12%(0.3~2kg/亩)左右;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日趋时尚化,一些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极大提高了园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水平。2003年全年观光旅游收益合计为22797万元,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3327万元、8020万元和1450万元,旅游观光收入已经成为园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策建议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当前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结构比例失调,规模无序扩张等,由此,我们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和建议:

(1)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功能定位置于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的总体态势中,实现农业园区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其土地利用方式表现出极强的生命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今后应该在国家严格把守土地“闸门”的宏观调控背景环境下,基本保障满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土地资源需求,尤其是作为全区的核心区用地需求,发挥其土地利用规模效应,培育园区的内核增长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此外,优化园区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不同产业用地的数量需求和空间布局。

(2)明晰园区土地利用的本质特点,实施有差异的园区管制措施。①严格审查园区内部的土地利用性质,谨防借用农业园区建设的名誉,进行大规模圈地、占地,形成新一轮的“圈地运动”;②我们应当认识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区别于其它形式多样的开发区(尤其是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本质仍是以农业生产和发展为主,研发、市场贸易以及企业生产等项目用地其直接目的仍是服务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属于大农用地中的涉农用地范畴,因此,在制定相关园区土地利用管制措施时,应区别对待。

(3)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土地管理政策(即实施“一区一策”战略)。我国地域辽阔,不但东、中、西部农业园区类型和发展趋向存在显著差距,即使在同一区域内部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依据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条件,结合园区自身的功能定位或发展导向,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本身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强大的社会经济实力,理应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借助各种高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4)结合园区自身演替发展的时间阶段特征,实施动态性的、阶段性的土地利用策略。目前,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其自身演化速度十分迅速。不同发展阶段下,园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土地利用都将经历一个从粗放到集约的逐步过渡过程。因此,今后应该从园区发展的时间阶段性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园区土地利用的战略导向,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5)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这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性的问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局面已经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将是今后长时间的主导方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我国新型的农业发展形态,土地(尤其是农用地)利用集约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农用地的情况,但是仍存在巨大的潜力空间,今后应当进一步将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其渗透到园区开发建设每一个环节中,实现园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上一篇:机制视角下高职教育管理运行研究 下一篇:广西农业技术发展方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