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5-21 01:29:47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还存在矛盾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三大方面的障碍,通过探究与借鉴的手段提出解决对策,可以进一步明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 问题 ;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不仅使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也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发展成就,既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教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实践,三十年来的高等教育事业改革进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这一阶段,国家通过自上而下为主的方式,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显现盎然生机。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高等教育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世纪之交阶段,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势头,保证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后,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新时期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但不难发现当前我国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其局限性可归结为矛盾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三大方面,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矛盾性:

(1)高校教育产业化利弊的矛盾。不可否认,在经济增长缺少动力时,高校产业化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但产业化也存在弊端:一方面,很多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业,而把教学和科研作当副业,从而存在大量的文凭、权、钱之间的交易;另一方面,农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子女缺乏接受大学教育的激励机制,更承受不了高额学费的负担。

(2)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现象,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双重矛盾。一方面,高校扩招迅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虽提高了公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但却给学生就业带来极大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资金、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而面临就业形势不乐观,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畸形。[1]

2.盲目性:

(1)办学规模以及建设的扩张存在盲目性。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比例是必然的,同时考生在择校的时候也将校园的硬件设施质量作为考虑因素之一,为积极迎合市场需求,高等院校往往因盲目扩张的原因出现招生功利性突出的现象。

(2)毫无理性的大学升级与并校风现象普遍化。从师范学校升为学院,从学院升为大学,强行制造出大学合并的机制,盲目认为大的就是好的、先进的。追其原因,在于教育部没有一个理性的宏观图景,各地方受政治利益需求的驱动而自行升级。[2]

3.滞后性:

(1)高等教育投入跟不上快速大众化的进程。目前各个大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而大学经费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虽有所提高,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3]当我们在欢呼高校扩招带来大众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认识到一个关系国家百年大计的高等教育没有经费保障将限制其发展。

(2)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这里所谈到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指的契合程度不高。高校在教授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学生方面紧紧着眼于教材的本本主义,宽进宽出制度使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大打折扣,缺乏社会所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3)高校教育队伍发展相对滞后。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的不足,一线教学的主力主要由中专升格的教师和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组成,因此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相应保障,这不仅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也将造成某一行业失业率上升,而另一行业没有人才的现象,加大社会的非均衡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新要求,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探究与借鉴的基础上落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政府管理高校职责,扩大高校自

英国在高等教育管理及运行方式上,政府充分下放权力,通过委员会(中介机构)向高校拨款,而不直接对高校,在人、财、物的支配权上从不干预,年终通过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以及中介机构对政府的投入部分进行严格审计监管。[4]借鉴于英国的管理机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应遵循政府服务,教育主管部门掌舵,各学校划桨的角色分配,让各学校更加自主地、能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开拓教育工作的广阔空间,同时形成民主的决策机制、有效的执行机制和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使高等教育回归育人为本,严格控制将教育当作盈利手段,抵制高校教育产业化泡沫的出现。

2.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市场”联通机制,完善高校就业

香港理工大学倡导新型的教育模式,即通过技术委员会(成员主要是对业界的贡献人士)机构,加强与政府和业界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现有课程得以持续发展并加入新元素,从而增加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受聘的机会。[5]借鉴于香港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在面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金融危机双重压力下,应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市场”一体化联通机制。政府配合高校教育的人力资源调查,同时与企业推行“校企合作教育”,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吸收企业的经验,再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力资源状况适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以及相应学生人数,尽量避免供过于求的情况。但是加强大学生的职员培训系统,转变大学生传统的求职价值观是解决就业困境的关键性因素。

3.全面实行“低速增长,稳步发展,合理分流”的教育政策

美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大众化教育后,实行分流政策 ,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从而迅速步入平缓发展期、低速增长期阶段,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这使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总体上能够同时兼顾,平等与优秀能够长期共处。[6]借鉴于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变的政策,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遏制高校盲目性升级、合并现象,使入学增长率步入低速、平稳的发展正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合理确定分流目标,共同形成一个合理优化的分流结构。

4.加强国际流,打造一批先进性教育队伍

国内外高等教育取得瞩目性发展的高校,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是其立足于当代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前提条件,先进高端的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突破的不竭动力。借鉴于诸多成功经验,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面向国际化的教育,我国高校教师要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前沿和国际学术的发展,通过联合互办国际学会会议,加强相互间教育交流、教学科研上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师资实力,打造一批具有高水平、先进性的教育队伍,完善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此外,要拓宽留学生教育,发展海外学院的建设,使高等教育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劳力.后悔上大学传递信号:高等教育问题亟待解决[N].大众日报,2006.8.15

[2] 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败笔[N].联合早报,2003.11.18

[3] 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4] 胡焰初.英国合作办学的行业规范与新加坡对外来教育服务的管理[J].河北法学,2010(4)

[5]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谈香港高等教育的经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网,, 2007.4

[6] 左崇良. 美国高等教育分流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复旦大学论坛,2006(05)

上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之美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强制信息披露最优边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