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理以及实现路径研究

时间:2022-05-20 07:50:18

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理以及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社会资本在现代商业社会和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渐被发现和重视,成为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之后被重点关注的领域,其对企业价值创造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社会资本的有效形成和利用社会资本有着极其重要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回顾了企业社会本研究的理论进展和不足;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是如何形成的;选取了396家中国矿产资源类上市企业作为样本,重点检验了这些维度形成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影响;为企业开发和形成社会资本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 形成机理 企业绩效 实现路径

一、引言

“社会资本”一词最早起源于社会学领域。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首次给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与占有人们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联系在一起。Burt(1997)把社会资本研究提升到企业层次上,并以高科技企业为例进一步阐述了社会资本中有关“结构洞”内容。之后,经济学家将社会资本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重点就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家将社会资本引入到管理学研究领域,对组织间合作、资源交换以及工作绩效等企业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Peng,Luo,2000;Adler, Kwoon,2002 ;Batjargal,2003)。近年来,在研究企业行为及绩效等问题时,社会资本被作为一个新的重要研究视角,为各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工具(边燕杰、邱海雄,2000)。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镶嵌于一组特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企业发展离不开与这些网络节点的交流和合作而封闭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需要通过与外界联系获取资源,并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企业目标。然而不同企业从外界获取资源的效果是不同的,并且对这些资源的驾驭和使用效率也是差异很大,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由于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源结构、关系是不同的(王前锋,2009)。对这种存在于企业间社会资源的类型和性质研究,用企业社会资本来进行阐述,成为理解经济社会中现象的一个重要基础(Granovetter,1985)。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市场机制和信用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蕴涵其中的社会资本,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绩效有着重要意义,而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以及实现路径研究就更显得重要。本文的重点就是研究探讨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以及实现路径。

二、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理研究现状及其理论分析

( 一 )理论研究进展与不足目前,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和效果评价两个视角。对于内涵的研究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分别从资源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基于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根植于关系网络中,可被企业利用的、实际和潜在的资源(Nahapiet, Ghosha, 1997);从能力方面研究则主要分析企业获取网络关系的能力(张方华,2004)。对企业社会资本效果评价研究主要解决“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子方向,一个是针对对企业家或法人代表的社会资本研究(张其仔,2000等);第二个是从企业与外界联系类型来研究社会资本,分为横向型、纵向型以及社会联系型社会资本(陈劲,李飞宇,2001;张方华,2004等),其中:横向型指与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之间的社会资本、纵向型指企业与上下游之间产生的社会资本、社会联系型指企业与政府及其他机构之间的社会资本;第三种是基于社会资本属性的研究,主要从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Tsai, Ghoshal, 1998;Nahapiet, Ghoshal, 2002等),其中:结构维是从密度、连通性和层次等方面分析企业间的联接形式,关系维是从信任、规范和认可等角度研究企业通过关系创造和利用资产,认知维度是从双方之间的语言、编码和叙述等进行沟通的并被理解、解释和含义系统的资源;第四种是基于环境类型进行分析,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赵雪燕,2010),其中: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从区域或国家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资本存量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关注行动者所在的社会网络整体的结构性特征及网络间的互动、制约对行动者社会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着眼于个体行动者的关系指向特征及其自身社会地位状况对其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本的影响。上述两个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同,研究的目的不同,一方面说明了企业社会资本是什么,另一方面阐述了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效果,但这些研究未能指出企业社会资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企业社会资本实现的路径是什么。

( 二 )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理理论分析 根据企业的边界范围,我们将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分为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外部社会资本主要是针对企业与外界组织之间所形成的社会联系,包括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及与潜在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是指与价值链活动直接相关的活动,包括生产、销售、融资、投资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资本;与潜在相关者关系是指与价值链活动间接相关联的活动,包括与政府、社会公众的关系。对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定义一般有两种研究视角,一种是指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所形成的非正式化关系的结构和内容,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成员间密切的社会性互动;另外一种是指由企业内员工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聚合成企业的社会资本。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因此对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重点是指后者。更具体的说就是研究如何把企业内员工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由此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形成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员工被动将个人社会资本转化形成企业社会资本;另一方面是企业通过各种激励方式促使员工主动将个人社会资本进行转化。如( 图1 )所示。

(1)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形成机理分析及影响。企业与外部其他组织建立起来的网络联系,可以为企业带来信息与资源,而这些信息与资源可以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资产,使企业降低风险、节约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取得和利用资源的效率与能力(王凤彬,江鸿,吴隆增,2008)。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的价值链概念可以反映出企业与外界的活动类型。他指出每个企业都是由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各种活动组成的集合体,企业这些一系列活动实质就是一个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上下游关联的企业间存在着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基于波特价值链理论,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企业活动的类型以及层次,从而可以在一定层面揭示出企业在这些活动中需与外界建立的联系,从而形成相应的社会资本。不过,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不仅需要与供应商、客户、研发者产生联系,同时还需要与政府、投资者、银行以及社会公众等保持联系。政府是一个社会的政策制定者,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家在政府拥有的特殊关系或者国有股权因素进行“寻租”,从而获得超额收入的机会(James M.Buchanan, Anne.Krueger, 1974)。一般常见的“寻租行为”包括:政府的特许权、政府规定、关税与进出口配额、政府采购等。企业与投资者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企业资金筹措能力,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往往与投资者和银行有着良好的联系,会使企业再融资的能力增强。对于社会公众,虽然部分公众未必是企业的直接客户,但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信任会直接或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企业之外的组织和个体在需要选择同类型企业时,往往会选择哪些品牌度高的企业。近年来,社会责任也逐步的被学者关注,并且开始系统研究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见,这些与政府、投资者、银行、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会为企业带来获取特殊资源或优先获取资源的机会,从而使企业获得超过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企业与外界发生的活动或者关系,我们一方面可以结合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活动以及与政府等组织的不同单位进行划分,分为采购、生产、研发、销售、融资、投资、公关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与业务活动发生联系的类型,分为直接活动和间接活动。直接活动主要是指直接与企业业务活动相联系并对经营绩效有直接影响的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活动、融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其中经营活动主要是指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而融资活动主要是指与银行或资金借贷者发生的活动,投资活动主要是企业对外投资获得投资收益。这些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正常业务开展与这些外界组织建立关系,并随着业务交往频繁和信任建立,企业获得超越于普通联系之外的特殊关系,使得这些组织能够为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提供优先服务或者给予特殊照顾。对于间接活动主要是指不直接与业务活动相联系但通过监管、舆论等方式可以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间接影响的活动,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等。这些活动不直接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环节,但是对企业非常重要,需通过特殊方式或渠道建立。如果获得政府对企业支持或者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则对企业经营会产生间接影响。因此,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按照与企业活动联系的紧密程度分为由直接活动和间接活动产生的社会资本,这两种来源的社会资本从外界层面对企业价值的创造产生影响。

假设1:企业由外部直接和间接活动形成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均有正的影响效果

(2)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形成机理分析及影响。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主要研究如何将企业内部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企业通过与外界通过联系和交往,建立了不同来源的社会资本,但是这些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员工来开拓。此外,员工加入企业本身会带入员工自身原先累积的社会资本。因此,企业需要考虑在内部如何将个人建立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例子,企业中每个员工都拥有自己的一定社会网络,在经营中借助这些社会网络为企业带来效益。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企业中如果员工跳槽,结果先前与外界建立的联系会发生断裂,这说明企业内部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未能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与之相反,一些企业虽然员工发生跳槽,但是与外界已建立起的联系仍能很好的延续和拓展,这说明该企业内部社会资本聚合成企业社会资本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企业在内部如何将员工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员工是被动强制还是主动自愿将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分为直接聚集效应和间接聚集效应。对于直接聚集效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内部制度和管理措施强制将员工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一般在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开展中,企业内部员工借助企业与外界发生并建立关系,或者通过个人以前的社会联系拓展了企业所需的新的联系。这时候,企业通过管理,特别是制度等强制性措施,促使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比如:建立销售管理制度,一个业务员每天将拜访客户的情况进行记录,对于重点客户,企业能对员工联系过程进行监控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该员工离职,原已建立的客户关系不至于消逝。对于间接聚集效应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激励措施或企业文化精神使内部员工主动自愿的将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这种情况往往多见于建立主动奉献的企业文化组织中,或者组织中实施了有效激烈,如给予了员工股票或期权,从而使得员工主动奉献和自我约束,并为企业做出贡献,自愿将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因此,企业内部员工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直接聚集效应和间接聚集效应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

假设2:企业通过建立规制和激励机制来促使个人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这对企业有积极作用

三、研究设计

( 一 )样本设计与数据来源我们选取了中国沪深两市2009年矿产资源类企业作为样本研究数据。在剔除各样本中数据缺失项及SI公司的影响后,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为396家。本文选取的矿产资源类企业主要是指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销售的工矿企业及其辅企业的总称,分为煤炭企业、石油企业、有色金属企业、非金属材料企业、黄金企业、钢铁企业等。选择矿产资源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类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各级政府控制着对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和利用等权力,并主导相应矿产资源转让价格。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拥有特殊的社会资本,特别是与政府拥有较紧密的关系,可以获得获取资源的相对优势,增强企业获得稀缺资源的能力。鉴于矿产资源类企业的社会资本在中国情境下研究企业社会资本具有代表性,故本文该类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 二 )变量定义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企业影响集中于企业的财务绩效,为此特选取了企业的每股收益(EPS)作为研究的因变量。根据上文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结合已有的大量文献研究成果,将解释变量定义如下:一是对来自企业外部直接活动产生的社会资本测量。对于企业与外部的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可以分别为以这三类活动的现金流能力来衡量。因为上述活动中与外界联系程度以及可获得的支持,可以由现金流能力来反映,同时为了便于数据分析比较,我们选择每股现金流来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二是对来自企业外部间接活动产生的社会资本测量。企业在经营中,还需要与政府和社会公众建立关系,而这些关系可以由企业品牌或影响力等内容来反映。我们选择无形资产的对数作为来自企业外部间接活动产生的社会资本解释变量。三是对于来自企业内部由直接聚集效应形成的社会资本测量。直接聚集效应主要是强调企业的管理效率,为此我们可以参考别的研究学者所选取的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率作为测量要素。四是对于来自企业内部由间接聚集效应形成的社会资本测量。间接聚集效应考虑企业的文化氛围或者激励措施是否到位。为此,我们选择一个公司是否实施了股权激励作为一个测量要素。由于企业存在年限不同,其进行社会资本建立的时限就会不同,因此,我们将企业成立的年数作为控制变量,见( 表1)。

( 三 )模型建立 为了分析上述四种来源形成的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我们建立的回归模型如下:

EPS=b0+b1*CASH+b2*WAST+b3*MANL+b4*ASEL+b5*YGCG+b6*CLDA+ε

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b0为常数项,b1- b7为各变量的系数。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数据检验分析 通过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层级回归的方法,将样本数据代入模型进行检验,得到如下结果,见( 表2)。

( 二 )回归分析从回归模型结果来看,我们所建立的回归模型的调整R方大于0.1,说明模型整体的回归效果显著。这表明,模型可以反映所选取的自变量对因变量之间的影响,并表明我们所揭示的企业社会资本的四个来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情况是正确的。根据(表3)的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我们选取的5个自变量和1个控制变量所对应的sig.的值均小于0.05,因此说明这些变量对因变量存在比较显著的作用。此外,每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VIF值在1左右,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以致使模型估计失真。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很好地说明了由外部直接和间接活动形成的社会资本对企业有正的影响效果,企业通过建立规制和激励机制来促使个人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这对企业是有积极作用的。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强化交往规范,使人格化联系转化为程序化联系企业在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分为双边联系和多边联系。双边联系是指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互动交往,多边联系是指一个企业嵌入到一个由多个企业组成的网络中。企业随着交往其次的增加,会依据以往的交往情况做出对即将交往的判断。如以往两个企业交往都很好,双方诚信,则在下一次交往中,彼此会降低交易评判条件,同时会增加其他业务交往。在多边网络中,企业不仅和其中一个进行交往,同时也与多个存在潜在可能的交往,与一个交往的程度,会带来另外潜在节点的交往。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在正式活动中社会资本的集聚,增加与外界企业的联系,在业务交往中重视诚信和可靠,从而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了增加彼此交往的诚信和质量,应该在双边或多边交往建立规则和规范,通过这些约束来敦促企业之间诚信交往,为进一步建立和拓展企业社会资本奠定基础。同时,企业应该通过规范往,来使人格化联系转化为程序化联系。

( 二 )增强社会责任感,获得更多潜在的社会联系企业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不仅可以增加企业与其他企业交往的机会,同时可以建立更多的社会资本。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是企业运营环境重要影响因素。一个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可以更多的获得政府关注和支持,从而建立起与政府的对话和接触渠道,获得超越于别的企业的特殊支持,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于被社会公众认可的企业,可以更多的获得潜在合作机会,特别是可以带来更多的合作者,拓展社会资本。因此,一个企业应该加强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品牌的塑造,吸引更多的潜在联系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

( 三 )强化规范管理,促使员工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企业是通过内部的个体代表企业来开展与外界其他组织进行联系,这些个体与个体的联系其实就是企业与企业的联系。但随着个体离开企业,这些联系会消失或者弱化,因此,企业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制度来强制转化,并且将这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格化联系,转化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程序化联系,这是企业社会资本建立过程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很多企业为了开拓客户或者建立更具优势的采购渠道,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但这些先开始由个体代表企业去建立的社会资本,如果不能固化为企业程序化的联系,那么,这种投入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能够将个人利用企业的资源代表企业建立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并将其固化和深化。

( 四 )重视文化和激励,激励员工进行社会资本转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一个企业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使员工积极工作,并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更多的将个人的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样,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为企业进行奉献。励机制一旦形成,它就会内在的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对于企业要建议一个新的社会资本时,主动发挥员工已有的社会资本,并为企业拓展更多的社会资本。

( 五 )加强社会资本培塑,提升各种社会资本作用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外部和内部社会资本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扮演不同的主导角色。在企业建立早期,企业知名度还比较低,与外界各方的联系相对较弱,因此,正式活动中产生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随着企业发展,影响力增强,受政府和社会关注程度增加,由此带来的间接社会资本逐步增多,并开始显现作用。在内部,企业早期的各项制度相对还不是很完善,企业需要有很强能力的员工去开展有关业务活动。比较常见的创业企业,往往是个人英雄主义或者少数几个核心团队成员,其个人能力对企业发展成败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自发性聚集效应会起着主要作用。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的各项制度开始逐步完善,同时企业团队不断扩充,吸收了一些其他成员,这时个人英雄主义相对弱化,团队作用开始显现。在这个时期,直接聚集效应开始逐步发挥效果,促使个人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随着企业进一步壮大,间接聚集效应会进一步增强,此时企业的文化、愿景等相继建立,激励措施也不断完善,此时两种效应会交互共同促使个人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因此,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对不同来源的社会资本给予不同的关注,此外,还要结合企业发展,对已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本加强管理,使企业社会资本实现动态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惠朝旭:《企业家社会资本:基于社会经济学基础上的解释范式》,《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3期。

[3]韦影:《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Nahapiet,J.&Ghoshal,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

[5]Peng M.W.&Luo Y.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Nature of aMicro-macro Link,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6]Podolny,J.M.,&Page,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

[7]BatBatjarga,l MannieLiu,Entrepreneurs’Access toPrivateEquity inChina:TheRole ofSocialCapita,l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上一篇:基于期权理论的实物期权价值分析 下一篇:基于证据理论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