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时间:2022-05-20 12:50:42

音乐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摘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有效提问 艺术技巧

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获取教师的启发引导类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而后得,尤为重要。笔者谈一些有关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一、面向全体

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学生,不能老是指向几个“得意门生”,不要让少数“尖子生”挡住多数学生的思路和言语,特别要鼓励中下等生大胆发言。应该给各种层次的学生以“出头露面”的机会,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作品《伏尔加船夫曲》时,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音乐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这问题对于一般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从弱到强再到弱。”所以回答的机会就给他们。当然这种问题质量不是很高,必须通过更高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描绘了纤夫怎样的情景·”这种探询,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他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力度层次的演变,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深刻地领会了主题思想,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所表现,有所收获,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培养整体意识。

二、问中有导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应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要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因此,课堂提问首先要立意鲜明,不要提一些简单的、毫无想象力问题,如:“是不是·”“喜欢不喜欢·”“这音乐好听吗·”等。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这首乐曲老师听过多次,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不知为什么·”“有人说这首乐曲第一次听和第二次听的感觉完全不同,不知你们听后感觉怎么样·”“这首乐曲我非常喜欢,但总有一点遗憾,大家听一听,你们能找到使老师遗憾的地方吗·”学生的腰板挺直了,耳朵支起来了,眼睛睁大了,注意力集中了,当然,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其次,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要有层次,丝丝入扣且前后呼应。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在《送别》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提问层次的:(1)你知道哪些有关送别的歌曲或器乐曲·(2)你经历过送别吗·谈谈当时的情景。(3)请同学们从三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中挑选一首为国画作品《送别图》配乐,并说出理由。(4)最后小结: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送别时的情绪也不同,但相同之处是什么呢·这样的提问设计有层次,逐渐深入,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丰富了音乐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感受体验

如果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让学生感受乐器音色。比如《渔舟唱晚》,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提问一些问题,如:“这是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你能听出它们区别在哪儿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关注老师播放一首乐曲会要求我们干什么·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或者学生在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时,他们往往注意到乐曲的区别,对于乐器音色的区别学生即使能够意识到,却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如果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入手,如:“这首乐曲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在演奏这首乐曲时的区别。如果再次欣赏这首乐曲时,学生对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就会更为关注、印象会更深。因此,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达到我们学习音乐的目的。

四、深入浅出

在很多的音乐课堂上,当学生欣赏完一首歌曲时,老师就问“歌曲好听吗·想学吗·”学生就机械地回答,“好听,想学”,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没有深度,这样的提问方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很被动。听完歌曲后,如果老师问:“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就比较广泛了,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多方面的感觉:比如节奏、速度、旋律、情绪等。而说到游戏歌曲、网络歌曲等,这就要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比较主动,当学生谈到“歌曲好听”时,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提问:“好听在哪儿·(为什么好听)”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够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去考虑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歌曲上来,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对歌曲进行分析:节奏欢快、歌词好听、旋律优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五、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前,如果先提问乐曲作者或音乐体裁、音乐要素,学生就会张口结舌,解决问题也很被动。先放音乐,听完曲子后问学生:“你们听过这首乐曲吗·你在何时何地听过·”学生们就很兴奋,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颁奖典礼上听过。”有的说:“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上听过。”还有人说:“我哥哥结婚时就播放了这首曲子。”趁他们兴致勃勃之际,我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场合放这首曲子吗·”这样,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就引到分析音乐要素这个教学环节中。

上一篇:加快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将德育渗透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