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意识

时间:2022-05-20 05:19:12

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是教师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者、自主问题的发现者、自主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更要懂得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从而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忽视了什么

“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了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自然而然地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品质,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十个指头有长有短”,更何况是来自不同家庭、具备不同资质、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们呢。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 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辅导加探究”,少讲多辅导,让学生多问多探究。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建构性学习方式,就是要由过去的教师教,转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自主建构者,突出学生发现、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 营造平等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课堂上,学生要感到民主、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主动介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情境,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沉下去”看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发展中的人,相信学习是学生个体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本能,使课堂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力场。

在课堂中首先要当学生的朋友、听众、合作者、指导者,不再自上而下地给予,而是共同探索分享。教师要放弃绝对权威和严格控制,让学生自主决策,拥有学习目标的确定权、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式的自、学习效果的评价权。对学生要全面放手,让他们解放大脑自由思考,解放双手自由操练,解放眼睛自由观察,解放嘴巴自由表达,解放时间自由支配,解放空间自由活动。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由和舒展。要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坚持正面诱导,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发展、竞争、挑战、合作,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全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和继续学习的热情,让每位学生主动地、平等地、多感官地、愉悦地参与学习。

(二) 帮助学生运用全新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1.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强化自身个体的体验

自主学习,即主动学习,主动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当开发学生的动机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自主进入学习过程,一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所说的“个性化行为”应当是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即“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要让学生乐学,老师就要做到乐教、善教,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与探求的兴趣,促使他们达到求知的最佳境界激发学生自学、设疑,然后用查资料、探讨等方法去自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快乐学习,追求群体与个体的共同提高与发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实际上学生阅读同一篇课文,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交流与合作,就会形成表面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气氛,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却是一筹莫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合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之间的合作。生生合作,按一定标准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学习活动中以小组为群体,积极进行探讨、交流与综合实践,在参与中获得收获。师生合作,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而后必须是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处于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老师参与其中,做到“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一方面融洽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另一方面老师的现身说法也为学习功底差、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作了示范,使他们敢说、愿说,进而达到全面交流。

3. 探究性学习体现自主思考,创造出有个性的生命

探究学习渗透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是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的在更高层面上的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为问题所激励、所启发,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问题”一定要有意义;有意义,才值得去探究。探究学习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应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要促使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老师特别不能注重标准答案,要特别注意倾听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的异向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引导学生提出对课文的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包括字、词、句等浅层次的问题和立意、哲理、启示等深层次的问题时,强调所提的问题必须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经过思考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到课外教辅读物上去抄一些“问题”来“显示”自己。对于理解层次低的同学,只要是自己的问题,哪怕肤浅,在小组中当众提出来并得到解决就是进步,就是有所得,就有了意义。对于理解能力高一些的同学,则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化,体现出思考的深入,展现自己的个性。

(三) 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要落实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

教学既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这种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点缀,而是学生获得充分、生动发展的必需。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才能更有效地获取鲜活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才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的活动化,即用活动教育的思想来指导学科教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活动因素,精心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努力拓展活动时空,丰富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积极地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为引人入胜的愉悦的学习活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性、立体化大课堂。通过活动促进内化,通过内化推动发展。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发展;让学生在争辩中,获得思维的多向交汇,获得更多思考、表达、交流、倾听的机会,你的认识、我的感受、他的想法相互碰撞、补充、融合,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能动的活动中主动思考,加深体验,经历训练,获得发展;让学生灵活地扮演角式进行主体替换,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促进情境的感受、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学习认识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他人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让学生在写作中加强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以读促写,以写促思。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凸显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地位,转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从重灌输转变成学生个体及学生小组之间伴随着思维逐步深入的对话碰撞,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中学)

上一篇:披文入情,深入感悟 下一篇:乘方法之舟,扬个性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