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本解读技巧初探

时间:2022-05-18 12:36:42

学生文本解读技巧初探

“文本解读”,是指通过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提高了,对于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对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表层的文本解读,满足于显性的、表层的感知连贯,知道这个文本表面写了什么内容,而对于隐形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抒发、作品主题、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等等则无法再多做深入解读。

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讲授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时,首先让学生自读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你怎样来读懂这篇文章?学生只能说出是写“孔乙己这个人穷困潦倒,偷书被打折了腿,最后或许是死了”,至于怎样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深入地解读文本。经过长期的总结和积累,对于指导学生文本解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广泛阅读奠基础

现在的学生钟情于漫画、报纸、杂志、网络视频等快餐文化,这些快餐文化具有通俗性功利性,迎合了学生阅读心理和感官享受的同时,也使他们心灵浮躁,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文学经典。另外,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也往往重做题,轻阅读,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文学名著更是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积累文学功底。学生缺乏文学底蕴,就无法深层次解读文本。

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到书本中。多读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文学类、科学类、历史、哲学等等,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建设书香校园,把各学科有代表性的书籍进行挑选,整理出一个名著阅读的目录,然后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成效显著。

读书之后须积累,能将资料归类合并,做资料卡片、简报、摘抄本、读书心得等,都是资料积累的有效手段。“温故而知新”,这些资料不时拿出来温习,能有效地为文本解读奠下基础。

二、知人论世明背景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要正确理解作品,就应当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文本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作者往往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因此解读文本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背景下解读文本的内涵才会更有针对性,也更准确。例如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发疯这个现象,学生很难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只有了解了封建社会的理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的最高目标“学而优则仕”,做官之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实。学生对《范进中举》就能更深层去理解了。

每个文本是作者生平经历和个性心境的体现。每个文本都有作者生活经历、个性特定的烙印。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心境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别。例如杜甫年轻时意气风发,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后来因为经历战乱、亲人离散,满腹愁苦,写下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以,面对文本,我们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方能更好的解读文本。

三、整体感知理内容

雕刻家罗素因为一双手破坏了维纳斯的整体美,毅然砍掉那双唯美的手。可见,艺术家总是把整体的完美摆在首要的位置,所以产生出来的作品总是以整体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文学创作也是讲究整体原则的。因此解读作品也要在整体上下一番功夫,才能对作品有全面正确的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整体把握,实施整体阅读。

在整体阅读时,指导学生有用的东西慢读,无用的东西快读,略过去。即对读过的内容进行筛选,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是田晓菲写给北大九十周年校庆的,虽然文章较长,文中抒情语句也较多,但是我们通过阅读梳理发现,文章就是写了与北大的相识过程,北大留给作者的印象,以及作者对北大的深情。通过整体阅读,对文章进行梳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选点突破明主旨

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可能是情节方面的,可能是人物塑造方面的,也可能是写作技巧方面的……如果能抓住文本个性,选择好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我们解读文章就能事半功倍。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题目、线索、中心句、人物、过渡句、体裁等,要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的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来确定。

例如小说《最后一课》,文题内涵丰富,聚焦性强。围绕这个文题,笔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设置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这是最后一课?2.他们是怎样上最后一课的?3.《最后一课》中体现着阿尔萨斯人民怎样的情感?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一步步深入文本,很快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文本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蕴有着内在的联系。围绕文题,在与文题的对话中感悟文本,会使文本解读更有整体性也更有针对性。

五、圈点勾画加批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必须充分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运用。在读书中,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赏析文章的效果甚佳。圈点是指阅读时用能代表某方面意思的符号在文本中标出重要的词句,点出疑难等。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以简评等等。

在读书时,边读,边圈点勾划和批注,可以促进对文章的理解,经过圈点批注的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也可以加深读者的记忆。当然圈点勾划和加批注不是随意地圈划,随意地加批注,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读过某一个章节,先要经过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决定哪些地方应该圈点,哪些地方应该勾划,哪些地方要加注,哪些地方要加批,然后再动笔墨。如果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乱划一气,胡批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圈点勾划批注,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边读边想边动手,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

六、文本解读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生活的经历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也会存在差异。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同时,学生的性格、生活经历等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文本产生的联想想象不同、感悟不同,解读也不同。例如:同样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人读出的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人读出的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不满等。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而且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既能得到共性的体验,又能得到个性的发挥。

总之,要提高学生文本解读技巧,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作为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全身心地投入,坚持不懈地悉心指导学生掌握技巧,方能让学生解读文本越来越有效。

上一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新疆乌鲁木齐市塔拉德萨依矿区环境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