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8 06:08:19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几点思考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动力,实际上,课堂的不断前进过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对一个个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正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我们才能推进教学进程,促成师生的交流合作,实现教学目标。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导入语设计,下面结合本人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进行课堂导入的几种方式。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式

现代基础教育的科学知识是系统的,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掌握不牢甚至忘记,接受新知识就会有障碍。因此,教师在讲新知识之前,以复习旧知识开头,既巩固了旧有的知识,又使学生容易养成将新旧知识系统化的习惯。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中,也强调了要“重迁移”,即重视引导学生在感悟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与现实生活高度相似的情景中,去听、说、读、写,扎实地形成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语文实践能力。

1.以原有的知识体系激活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的《沁园春・长沙》时,我们可以用初中时所学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来导入。让学生回顾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及“沁园春”词牌名的特点,感受所学词的豪放风格,由此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又如学习韩愈的《师说》时,可以先介绍“说”这种古文体,然后用已学的《爱莲说》《马说》来导入,让学生在巩固“说”这种文体时,明白本文是一篇关于从师学习的议论文,在解读时应从论点、论证、论据三方面着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此类文章的解读规律,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2.以原有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共鸣

情感的熏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不像知识的获取那样立竿见影。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尊重情感培养的规律。有时候,到一节课结束时,学生似乎才与作者有了一点情感共鸣。更有甚者,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在课文教授结束后,由于某一情境的刺激与再现,他们才恍然大悟,或欣喜,或悲伤,或愤怒。而如果我们在教授新课时,能以所学的课文、原有的情感体验来唤醒学生的心灵共鸣,其结果必定是事半功倍的。以旧“唤”新,以新观旧,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居于此地多年,内心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感可想而知,而又因“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杂糅使他能够走出人生的困境,达到豁达乐观的境界。那么,苏轼在此期间写下的一系列抒怀之作,其情感应是相通的。教师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来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在回味作者情感之时,不知不觉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古文中有许多类似篇章,如: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永州八记”;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创作的以《琵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李煜沦为亡国之君时,写下的以《虞美人》为代表的亡国之词等。由此及彼地导入,能让学生对作者、作品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启发诱导式

孔子在《论语》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语虽侧重于学生内在动机对于知识的渴望,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教授者启发引导的重要作用:可以解决他想不明白的困惑,可以帮助他表达内心的情感。当学习者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动机)产生时,恰当的引导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以积极的心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课堂。

在教学苏教版必修四“词别是一家”板块的四首词时,无论先讲解哪一首词,教师都应有一种全局性的发展眼光,把这四首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在设计导语时,可以提出“这四首词有何相同点”的问题,当然这是建立在学生通读这四首词的基础之上。学生一般会答出“都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教师再作进一步启发:“那么这四首词所抒发的愁,都是一样的吗?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词,它的‘愁’与其他三首有何不同?”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深入的思考,品味“愁”的不同含义。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日后在遇到类似抒发“愁苦”之感的词时,能够学会分析其情感趋向,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故设悬念式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善于设疑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促进学生探索问题的动力。教师在导入时设疑,只是让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进而激发其解决疑惑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故设悬念式导入在有些情况下与启发诱导式的导入方法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不过笔者认为,故设悬念式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比较适合有较强故事情节性、给人有悬念感的课文导入。

四、开门见山式

这种导入方式是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开门见山地向学生说明教学目的,介绍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力集中,清晰地感知教材,目的明确,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开门见山式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平铺直叙。教师应充分施展语言的魅力,以精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导入新课。此种导入方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都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什么类型风格的课文,适合采取什么形式的导入方式,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喜、疑惑、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等最细致的活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教师应“听其言,观其行”,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不同方式的课文导入,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努力。

上一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堂高效 下一篇:学生文本解读技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