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5-16 07:23:45

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皮杰说过:“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高考的制约,很多教师把英语阅读课视为高考得分的法宝,教学过于功利化,过分重视对阅读技巧的训练和词句的讲解,而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激发。这种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使得学生缺乏快乐阅读的情感体验,有的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或厌学的情绪。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了无形的墙,情感得不到沟通,“以至于出现了‘情感空白’”(程晓堂,2000),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就难以提高。

二、情感教学的提出与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情感态度目标,其在1964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标志着情感在教学中地位的正式确立。

美国学者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年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这一理论以五大假说为基础: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对于语言教学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克拉申把情感因素看作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如果学习者的消极情感因素强,即过滤水平趋强时,对语言输入的吸收量就低,反之,当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即过滤水平趋弱时,就容易吸收和内化输入的语言。由此可见,有了大量的语言输入还不够,语言习得的关键是情感因素。

中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首次将情感态度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新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以情促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英语阅读课,教材内容渗透着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需要靠教师认真挖掘,灵活处理,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下面以笔者亲自教授的一节高二英文报纸阅读公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 教学基本思路

在21世纪英文报・高二版第588期精选三篇时效性、趣味性、教育性较强的文章,巧妙设计不同的任务,把概括方法和技巧糅合其中,主要提高学生阅读概括的能力,读后主题相关活动欣赏有关“父爱”的视频,观后以诗歌的形式写感谢信,分享交流。本节课,阅读素材是三篇长度、内容、体裁都不同的文章,笔者尝试挖掘文章中的隐性情感因素,并扩充情感教学的素材,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情感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人文素养和感恩情怀,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2. 阅读文本的隐性情感因素解读

本节课属于课外阅读课,授课内容是21世纪英文报・高二版第588期的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是有关苹果公司推出不同肤色的表情引起争议的文章,一篇是纽约博物馆禁用自拍杆的新闻,还有一篇是关于作者对于处理父亲遗物--衣柜的的情感变化的文章。三篇文章内容丰富,话题新颖,联系实际,趣味性强。虽然文章含有一些生词,如emoji, selfie stick,但是笔者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词汇讲解上,而且出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采用了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巧妙地导入,引领学生愉快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畏难的心理特点,并不只是对阅读技巧进行机械地训练,而是逐步提示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归纳方法,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阅读后,紧扣“父爱”主题进行扩展,让学生感受父爱,学会感恩,诗歌的创作与交流更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感动之余尽显文学之美。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用单词来诠释Father一词的含义,既有创意,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教学活动设计

Step One: Lead in with a video, then read the passage Emoji fight racism and make a summary

设计思路:阅读课前的导入很重要,要求快速有效,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观察到学生都是时尚的一代,对苹果手机并不陌生,对公司新推出不同肤色的表情自然会很感兴趣,因此,专门找了一个2分钟的关于Emoji (表情)的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主持人讲解各种情形下用哪种表情,带有互动,非常搞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同一个表情却推出了五种不同的肤色,你会怎么选用呢?你认为会引发什么问题?”带着好奇心,学生开始了有趣的阅读,很快就明白了苹果公司面临的窘境:为了娱乐大众,推出新表情,却引发种族歧视的争论。就这样,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现象型说明文的关键“现象issue (topic)”、“原因reasons”以及“结果results”, 归纳成RRT法则,简单易懂,抓住关键进行概括,让学生一直害怕的Summary(概括) 再也不是一件难事。

Step Two: Skim the passage Selfie sticks banned from New York museums and use the RRT method to summarize the passage.

设计思路:“自拍杆”这个新玩意大家兴趣正浓,但是英文表达是第一次接触,结合图片,马上就能明白,不需过多解释,接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自拍杆呢?有什么好处和缺点?”学生通过分享经验,知道自拍杆可以拍出无敌的照片,也知道自拍杆过长的话会碰到别人或东西。“那自拍杆是不是哪里都能用呢?”讨论之后,带着这个问题,学生阅读了关于自拍杆被纽约博物馆禁用的短文,换位思考,很快就能理解当地部门的做法,也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做个文明的游客。理解了文章之后,再让学生角色扮演,运用RRT法则写封电报概括这则消息告诉你正要去纽约度假的朋友,学生对于这个任务很乐于接受。

上一篇:注重策略指导训练学生思维 下一篇:"互联网+P2P"问题研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