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时间:2022-09-09 03:23:41

浅析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发展有利于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中学时期的体育锻炼既可以使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魄,改善大脑神经物质的分泌,还可以促进了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随机抽取三所农村中学的初一至高三共六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者进行探究,希望在以后的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更多新突破。

一、中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结果

经数据分析得知,有19.1%的学生对体育锻炼是非常喜欢的,有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喜欢”,有17.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有28.8%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一般,同时还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了“ 不喜欢”。从性别差别上看学生在性别上体育锻炼兴趣存在@著性差异,男生是高于女生的。从年级差别上来看六个年级在体育锻炼兴趣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一年级在六个年级中是对体育锻炼兴趣最缺乏的年级。

二、中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我校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目的的认识79.8%的学生还停留在保持健康,提高免疫力上。仅有3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对心理进行调试,陶冶情操,增加学习乐趣。在对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方面,学生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现在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去参加锻炼,还有学生认为学校的锻炼氛围不够好,自己找不到可以一起锻炼的同伴或团队,这也使得自己更加加重了不锻炼的惰性。所以,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认为现在的体育锻炼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器材,以供锻炼。

三、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具体情况的调查

在问卷所列体育锻炼的项目中,有约半数的学生经常参加的是跑步、打羽毛球、骑自行车。并且,他们习惯于同朋友或同学一起锻炼,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方法的掌握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体育老师。周末或节假日学生们的闲暇时间较多的学生选择了帮家长做家务或农活。

四、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

1. 自我概念与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关系。体育锻炼兴趣越高,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行动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进而影响到整体自我概念得分水平。这说明体育锻炼的兴趣可以影响到学生对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外貌、技能方面的感受。同时体育锻炼的兴趣对改变学生个人价值及能力等的评价有积极作用。

2. 自我概念与对体育锻炼认识的关系。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与整体自我概念的差异性分析发现,选择体育锻炼“用处较大”的学生得分水平要高于其他选择的学生,并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外貌、技能方面的发展;对其个人价值及能力等的评价更加全面。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价值感和胜任感表现的更加完善;对自我现况也会更加满意,从而会更主动地去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中来。

3. 体育锻炼的强度与自我概念间的关系 。经过相关分析得知,体育锻炼的强度与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多重检验得知,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行动方面,选择大强度不持久运动的学生与轻微强度和小强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看来,体育锻炼的强度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自我概念的发展。

4. 体育锻炼持续时间与自我概念间的关系。经过相关分析体育锻炼持续时间10分钟以下的学生与活动持续时间在11-20分钟、21-30分钟、31-59分钟、60分钟以上的学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活动时间越少,越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外貌等身体特征;越不能对自身的价值、能力有客观的认识;越不能正确感受家庭,承担不起家庭责任;越容易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对自己的评价;越不能对自己现状有客观正确的描述。

5. 体育锻炼的频率与自我概念间的关系。经过相关分析每周1至2次的学生与锻炼频率一个月1次以下、一个月2至3次的学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比后两者更能负起家庭所赋予他的责任;在心理自我方面,体育锻炼的频率选择每周3至5次的学生与锻炼频率一个月2至3次的学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比后者更能对自身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估;在自我行动方面,体育锻炼的频率选择每周1至2次的学生与锻炼频率一个月1次以下的学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比后者更能对自己的行为有合理的控制,较少有冲动行为。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研究 下一篇:>拓片赏析'> 张掖博物馆馆藏 >拓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