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于丹现象”

时间:2022-05-14 04:43:23

于丹成为“现象”,又是在讲读《论语》心得中“红”起来的,从事儒学研究的我,自然不能不加以关注。我刚刚拿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时,稍微翻阅了一下,看了几段于丹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心得,我的感觉是,基本上准确。我认为,《论语》是中国的“国宝”,现在注释者不少,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谈自己心得的人不多,于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她让孔子在群众中亮相,她带民众进入儒学殿堂,让孔子儒学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我认为她的成功,外因是“天时、地利、人和”。内因也有三个因素:一是通俗,她用一般群众都能听懂的语言解说《论语》,大受群众欢迎;二是有趣,她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寓言以及典型事例,来说明儒学比较深奥的内容,对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三是有用,她讲自己读《论语》的心得,亲切、可信,听众从中得到启迪,明白了一些道理,知道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借鉴孔子说法,知道现在应该如何生活。我看到报道说,《于丹〈论语〉心得》已经发行二百多万册。我以为,这是大好现象。

对于“于丹现象”,我也有心得。心得有三。

一、文化需要继承和创新

按钟敬文先生的说法,文化分三个层次:精英文化、市民文化与俗文化。精英文化探讨高深理论,有较多的创造性;市民文化指戏剧、小说、评书之类,是将精英文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俗文化是指没有文字的、广泛体现在民众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中的文化。把精英的精神转化成民众行为,实现移风易俗,也是一种创造。文化的继承也有三种形式:一是理论创新,这是经的内容;二是阐扬理论,这是传注的文字;三是传授经传,这是广大教师的工作。理论创新当然重要,那是进步的起点。阐扬理论,是将理论因时因地地再创造,这也是不可或缺的。更多的人将理论推广到群众之中,让群众掌握理论,这样理论才能掌握群众。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只有变成物质力量,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理论的意义,理论的现实价值,这时才能得到体现。文化人从不同的角度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充当不同的角色,都是社会所必须的。传承与创新是密切相关的,传承需要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传承。历代儒家没有另起炉灶的,都是要继承前辈儒家的研究成果,又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进行创新,否则就传不下去。

二、文化需要提高和普及

文化要提高,就必须深入研究,就要“板凳需坐十年冷”。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需要有人埋头研究学问,也需要从事普及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一般人以为做提高工作的水平高,做普及工作的水平差一些。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从事研究的水平未必都高,做普及工作的水平未必就低。孔子就是普及教育的大家,水平何尝不高。现在有些专著从外表看,好像相当高深,有创新,像是高水平的成果。经过细读,发现只是创造了一些自己也说不清楚的词语而已,欺骗外行还有用。同行专家看不懂的学术成果,问题在哪儿?这不是很明白吗。历史上高水平的儒家都是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向听众解说,虽然说得通俗,却不是一听就明白的,为什么?不是语言艰深难懂,而是他们的思想精华,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真正领会。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弟子三千,有教无类,不分种族,不分贫富贵贱。他的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可见他的教育的普及性。《论语》中所记载孔子的言论,在当时就是很通俗的,讲的道理也是深入浅出的。孔子是教育大师,是教育专家,也是教育普及的倡导者。我们没有理由轻视文化普及的教育工作者。用群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解说儒家经典,做普及弘扬儒学的工作,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这是伟大的事业!何陋之有?

三、如何研究典籍,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现实中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现象,或者说有不同的倾向。一是严谨治学,理解正确,解说精当,冯友兰、张岱年都是这样的国学大师,一些后学扎实研究,继承了这样的传统,成为学术界的精英。二是治学也很严谨,精神实质体会不够深,解说有时未妥,或者欠精确,在正常学术争议中,切磋探讨,相互启发,逐渐完善,共同提高。这是多数学者的普遍状况。三是个别人以为学术是可以随便乱讲的,有的望文生义,有的天马行空,标新立异,自以为创新,甚至说自己揭开了千古之谜,发现了千古奥秘,武断地认为此前的所有解说都是错的。他们有的无知,有的浮躁,急功近利,到底经不起行家的质问,很快也就消失了。四是学术骗子,他们用各种非学术的手段在学术界折腾。有的利用政治名人为其张目,拉大旗,做虎皮,包装自己,吓唬别人。更为恶劣的是,从著名学者那里骗取一两句客套话,在学术界大张其鼓地宣传,再以此骗取社会名流的支持。过去有人用《老子》招摇撞骗,现在也有人打《论语》的主意。这一类人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不属于正常学术讨论的范围。

于丹是不是乱讲《论语》?有人说:“说不尽的《红楼梦》。”套用一下,也可以说:“说不尽的《论语》。”《论语》说了两千多年,现在还在继续说。说者的角度不同,自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于丹认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她有这种感想心得,有这种说法,当然无可厚非。

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谁也不好断言自己的说法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有些人的说法,在学术界是公认的错误,应该不在我们讨论之列。我以为于丹的心得是深刻的,没有乱讲《论语》。

我认为于丹不是全面解释《论语》,只是讲读《论语》的心得,因此,按注解的要求,是强人所难。我以为联名“抵制”于丹,没有必要。因为有许多人购买于丹的书,海外学人说“于丹让我们着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3月3日第二版),他们认为,“于丹教授将先贤的理论精华推及适用于当今社会个人,简单质朴的道理后蕴藏着深远和谐的为人处世之道,使我每看完一集讲座后便会久久地思考,对话自己的内心,抹除心灵的蒙尘,于是再抬眼时便天蓝地阔、花红柳绿。”(訾方于法国巴黎)于丹讲《论语》是“从经典之作中获得心境的舒散剂”(张贵锋于日本东京)。再说,中央电视台是公共设施,“百家讲坛”总策划万卫希望推荐名家参与。谁认为自己比于丹强,可以学毛遂自荐。如果会像于丹那样火起来,那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易中天、于丹都是下功夫炼出来的,也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我不认为易中天、于丹说的每一句话都对,但是,谁能保证自己的言论滴水不漏呢?经过长期思考,自己觉得成熟了,写出文章发表,还经常发现有错误。易中天、于丹到现在为止,他们没有乱讲。我虽然讲不到他们那么好,还是支持他们的,赞赏他们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上一篇:日常课堂:我们的精神家园 下一篇:摈弃几种消极的教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