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时间:2022-05-11 10:35:17

高效课堂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摘 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练习安排得当与否,也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个课堂练习,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之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课堂练习;学习效果;教学质量;精心设计;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不论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或引入新课,使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乃至系统梳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等,一般都是结合练习进行的。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技能,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课堂练习安排得当与否,也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个课堂练习,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之目的。我认为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练习的目的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编排练习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练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即通过该题的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形成掌握哪些技能,侧重发展哪些能力等等。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多练,摒弃臃肿的“题库”,走出题海战术多劳少得的误区,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那么具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①设计好学习新课的准备练习;②重视基本题的练习;③逐步提高对练习的要求。

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四、类比分化,形成系统

比较是人在大脑中把各种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区分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总之,练习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训练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又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练习内容有序,由易到难;形式多变;情节有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数学教师》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培养班干部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