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理解对提高初级日语听说能力的促进

时间:2022-05-11 06:41:07

文化的理解对提高初级日语听说能力的促进

在初级日语教学中,最难解决的是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提高问题。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时间加以实践的渐进过程,而外语教学恰恰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创造条件,采取精讲多练、听说、听看结合等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中仍存在着能读会写,但听不懂、表述不出的现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要提高日语会话能力,绝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它要求对语言所传承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学会转换思维,掌握异国文化氛围中人们的思维及言行特点。

一、了解日本文化特色,掌握语言心理

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外化,无一不打上文化的烙印。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的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尤为突出。日本文化首先汲取的是我国的儒教,形成了儒家文化,后又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融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著名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与刀》中认为日本是“唯一真正彻底的等级国家”,其文化特征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的特点是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十分谨慎,上下、内外关系泾渭分明,对不同关系的人采用不同的措辞。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与人交往时非常拘谨,言词小心翼翼、闪烁其词。目的是为了不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试探对方的心理和态度。在他们看来,坦白的言辞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它易使说话者采取明确的立场,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从而可能伤害对方的自尊。熟人之间也经常使用“恐怕是这样的吧?”“我是这样考虑的,你看如何呢?”来委婉地征求和试探对方的想法,逐渐缩小意见差距而求得一致结论。

二、理解语言内涵,掌握日语会话特征

1.委婉、含蓄。日语会话特征之一是委婉含蓄、随声附和。“是”“嗯”“是吗?”给人的印象是“你说得对”“我明白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礼貌之举,并非一定赞同对方的观点。在拒绝对方时,我们中国人往往直截了当地回答“不”或“不用了”,但日语中很少或不用“不”这种否定的词汇,以免伤害对方。习惯上先用“是”“行”,然后再用“稍微”或“不巧”之类的词婉拒。

2.句末多重否定。日本人说话时优先考虑的是听话人的感受,说出的话尽量能让对方愉悦地接受,即使是上级也不会对下属采用直接的命令方式。因此经常使用“可否……”“我觉得……”“或许……”“不是……这样吗?”等表达方式,并常常用多重否定形式缓和语气。这常常使学生如坠雾中,难以理解,不知其所云。

在教学中,我们针对不同的句式加以分析,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规则,学会判断,首先确认该句含有几重否定。一般情况下,单重否定后加表示疑问的终助词时为肯定,双重否定为肯定,后再加疑问助词又变为否定,三重否定亦为否定,疑问助词接否定后代表一重否定。这样学生就不易混淆,能够理解并应用自如了。

3.敬语的使用。“谨言慎行”的文化特征使日本人在交流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词,同样内容的一句话,谈话的对象不同用词亦不同,长幼分明、内外有别,明显的标志是敬语的使用。“敬语”可谓人际交往中的剂,它体现了使用者的文化素养。恰如其分地使用敬语,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进会话双方的亲密关系,反之,会给对方以敬而远之的感觉,造成失礼的现象,甚至会破坏双方的关系。因此把握敬语的 “适度”原则至关重要。

敬语的正确使用历来是日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必须经过反复实践。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以郑重语为主,让学生使用郑重体和美化语,进而利用场景会话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敬语的使用效果。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恰当地选择使用尊他语和自谦语的表达方式,循序渐进地把握敬语的‘度’。例如学习“吃饭”的敬语时,设定场景让学生练习。简单的一句话,在日语中可以演绎出多种表达方式,对长辈、对同辈、对晚辈,根据亲疏关系说法不一。设定场景,反复练习能够减少学生的误用现象。

4.省略句式的掌握。由于有男女用语的区别和敬语的存在,日语会话变得简洁、精炼,大量使用省略形式。会话中,人称代词极少出现,听话者会根据语境判断出来。各种句子成分也均可省略,最多的是主语和谓语的省略现象。另外还有语音脱落、约音、连音等,给学生的听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将涉及到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会话技巧、根据语境正确判断,能清楚被省略的成分,抓住句子的主要脉络。

5.寒暄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里,日本人经常使用固定的寒暄语,特点还是委婉、含蓄。例如送他人礼物时,习惯上采用谦虚的说法“这是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请您收下吧”。宴请宾客时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也要说“什么也没有,请用吧”,回答时一定要说“那我就不客气了”。久未相见的朋友见面要问候:“久未相见,您身体好吧?”回答一定是:“托您的福,很好。”路上遇到熟人时的习惯问候是:“您出去吗?”“是的,到那边去一下。”

这些寒暄语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表示对他人的关心,而不涉及具体内容。刨根问底触及他人隐私是日语会话之大忌。理解寒暄语表达方式,学生在应用时就会非常自然,恰如其分地使用,否则会觉得做作,无所适从。

三、文化的理解对语言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一种文化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特征的掌握极大推进了语言的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以文化为支撑的教学法,将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传授给学生,加速且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具体体现在:开阔了学生视野,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掌握其语言心理,避免误解;增进理解,掌握日语表述特点;排除母语干扰,避免误用;语言的使用更符合日本方式,使交流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学习外语时,只凭母语的猜测与理解是不行的,必须学会转换思维,掌握日本人语言心理及会话特征。在日语教学的初级阶段,随着教学的推进,有意识地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从语言特别是会话中感受文化氛围,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交际方法,增进对语言的理解。这是学好日语、提高交际能力的前提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露丝・本尼迪克特.与刀[J].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约翰・内森著,周小进译.无约束的日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弗・普罗宁可夫著,赵永穆译.日本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3.

[4]佐佐木瑞芝原著,陆泽军编译.日本事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大野透.日本の勘どころ[M]. 小学馆,1978.

[6]柴田武.日本はおもしろい[M].岩波新书,1995.

上一篇:新世纪大学教育理念的宏观思考 下一篇:中国古代“游”的学习思想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