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大学教育理念的宏观思考

时间:2022-09-20 07:58:22

新世纪大学教育理念的宏观思考

一、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的主体地位始于人的主体地位,而人的主体地位从哲学意义上考察,则涉及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主我”与“客我”两对范畴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而人的自觉活动则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觉活动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所以,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人是在能动的超越现实、创造性地改造现实,使客观世界日益人化,使社会日益进步。在历史的前进中,人总是将自己微观的、有限的人生追求活动汇合成客观的“合力”,从而创造着历史。在终极意义上说,人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人的发展才是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就人自身而言,人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是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统一,是“自在”自我与“自为”自我的统一。人的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对人的要求和人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社会与自我客观水平的矛盾。然而在二者之间存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人在主观上积极地将实然要求转化为应然要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作为人发展阶段之一的青少年阶段自然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应然要求。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兴趣、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创造性的思考,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思维品质独异性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加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最终理想和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并使他的力量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而培养完整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则是通过实施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等多方面和谐教育来实现的。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体力、智力、个性、社会性及情感等方面,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从蒙昧经过野蛮到早期的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18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初次结合,推动着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人类认识、利用和控制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再次结合,推动着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人类获得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宝贵资源。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到孔多塞“历史的进步是人类理性和科学意识觉醒的产物”,从孔德满怀信心地声称“科学时代”的到来到马克思科学为“革命的力量”等等,都凸现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发展,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的发展,因此发展学生的智力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的合作精神与较强的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已经不自觉地充当起人类文明前进的发动机的角色。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独自发明创造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那个“独行客”包打天下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这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和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中都得到了证实。因此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成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民主化的教育“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各个人参与某一种有兴趣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1]此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独立个性、美好情感等等都是未来社会所必备的优良品质。所以,新世纪的大学教育将摒狭隘的知识教育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具有广泛适应性和丰富创造力的人才,一切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着眼点。

三、倡导学生发展为本的终身教育理念

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与一般生物在生命意义上的区别正是在于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确定性。哲学人类学家米切尔・兰德曼说:“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未完成的人放在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留下了未确定性。”[2]这种未完成性和未确定性为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人的整个生活过程就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变成一个人的过程。

进化是世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一般生物的进化是基因突变再通过长期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生存依赖本能;人的进化主要通过在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的生存技术而形成的,其生存立足于潜能。正如当代心理学家乔治・拉伯萨特所说,人类生来就是“早熟”的,他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也有可能在一些有利的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还有很大一部分潜力未曾加以利用,甚至一些权威估计未曾利用的大脑潜力高达90%。

在人的不断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出现了。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它也限制了人的视野,造成了人的畸形而片面地发展。为了从现有的生存方式中解放出来,为了具有完整、独立的人格,为了全面充分发展,人就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此外,现时代知识的超速积累、陈旧周期和物化期的迅速缩短,使人的一生只靠学校教育获得知识远远不够,学校教育给一个专门人才的知识只占他一生所用知识总量的20%。[3]一次或若干的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人必须进行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学会学习,它是对学习本身的革命与改造,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革命与改造。大学教育必须使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性学习。所谓学会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资料、计算机和数据库等多种信息媒体,准确及时地寻找信息、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及理解、分析与组合信息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即学会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捕捉、评价、判断、选择、组织、应用和创造的能力。为此,必须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只有掌握灵活、高效的思维方法,才能懂得学习方法是对学习内容的超越,是“怎么学”对于“学什么”的积极扬弃。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4]而哈佛大学的博克更进一步指出,“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传授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个转变意味着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论述和演讲以及掌握基本语言(可能包括外国语、计算机语言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是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5]这些思想表明了教学方法是何等地重要!大学生只有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者和反思者,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6]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成为自尊、自立、自强的人,为生存而付出不懈努力的人,富有创造性、思路开阔的人,对人生价值有清醒认识的人,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能力的人,才能真正达到大学教育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的目标,大学生才能真正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所以,新世纪的大学教育不能只追求大学四年的短时效化和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它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应该教给学生如自由、公正、冷静、温和、富有理性等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技能。未来社会是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如何使大学生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适应环境、超越自我,这是新世纪大学教育所应注意的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责任不是为培养青年人进入具体的生活,而是为他们做好继续接受教育的准备,这校的主要作用是为进一步而教育。”[7]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63.

[2]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28.

[3]齐振海.未竟的浪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9.

[5]衍健.世界一流学府看好的10项素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9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2.

[7]刘国华.终身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学校教师的影响[J].未来与发展,1991(2).

上一篇:完善民办高校校本教学督导机制的对策探微 下一篇:文化的理解对提高初级日语听说能力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