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色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路径探究

时间:2022-05-11 03:14:01

高职特色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路径探究

[摘要]文章从优化工作模式、搭建专项平台、完善晋升体系、重构培训机制和发挥二级院系作用等五个方面,尝试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路径。

[关键词]高职特色辅导员成长路径

[作者简介]陈方辉(1979- ),男,河南永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等;王志凤(1972-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南京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成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FDY024,项目负责人:陈方辉)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75-02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本科院校辅导员比较,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共性在于,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特殊性在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了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内涵,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职业教育能力,能够引导和培养高职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因此,必须从优化工作模式、搭建专项平台、完善晋升体系、重构培训机制和发挥二级院系主导作用等五个方面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路径。

一、优化工作模式,定位职业发展方向

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可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定位职业发展方向,体现核心职业价值。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大都是“包干制”,即一个辅导员负责一定群体数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事务。“包干制”使辅导员整日忙于琐碎又繁重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优化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十分重要。

为优化工作模式,首先,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将其工作职责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资助育人、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向,辅导员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等,将其中的一个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定位职业发展方向。其次,以院系为单位,采取“一主多副,互为主副”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即:一方面,对于一定数量的学生群体,设立主辅导员,全面负责大学生日常事务和副辅导员的管理,同时设立若干副辅导员,分别负责一个专项工作;另一方面,主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成为其他学生群体的副辅导员,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研究方向。“一主多副,互为主副”的工作模式把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帮助辅导员确立职业发展定位和学术研究方向,促使辅导员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把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

二、搭建专项平台,培育职业文化氛围

优秀的职业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培养辅导员崇高的职业追求,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大都是由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成,优秀历史文化沉淀较少,辅导员都非常年轻,缺乏职业意识和荣誉感,尚未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文化,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未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因此,高职院校搭建辅导员专项平台,培养优秀职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搭建学术研究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处、团委、组织处、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设置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并且在课题申报、科研基金划拨使用、课题结题上给予政策上倾斜,鼓励辅导员申报科研课题,加强工作对象的研究,弥补自身专业理论的先天不足,促使辅导员重视自己的职业,形成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其次,要搭建进修培训的平台。高职院校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派优秀辅导员到名校、拜名师,参加进修培训,不断拓展职业视野,培养前瞻意识,巩固职业意识。再次,要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高职院校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优秀教育成果评比、辅导员年度风云人物评比等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和表彰优秀辅导员,培养辅导员的荣誉感和职业精神。最后,要搭建实践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要建设周期性、制度化的辅导员研讨交流制度,组织院校和院系之间的工作交流与合作,培养辅导员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文化。

三、完善晋升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完善的晋升发展体系,可以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路径,拓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可以评聘专业技术系列,也可以评聘行政职级系列。”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晋升发展体系可以构建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制度,即:辅导员可以同时评聘职级和职称。在职级上设置1~4级岗,分别对应科员、副科级、正科级和副处级;在职称上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其岗位单列、指标单列、评聘单列,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评聘;同时,职级和职称的待遇要一一对应。这样可以使专业背景弱,但实践能力强的辅导员走职级评聘系列,成为实践型辅导员;使专业背景强,理论基础深厚的辅导员走职称评聘系列,成为专家型辅导员,真正实现制度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

四、重构培训机制,提升职业教育能力

培训是辅导员职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是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托。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载体必须因地制宜,重新构建。

首先,在内容上,加强职业教育认知培训。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资助育人、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的认知培训,包括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和“顶岗实习”学习方式等内容,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教育能力。其次,在方法上,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辅导员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职业,因此,辅导员培训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工作实际和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培训方案,增加培训的吸引力,提升培训效果,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最后,在培训载体上,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训载体,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省高校辅导员培养和研修基地,利用其师资力量和优越的培训条件来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企业辅导员培训实践基地,选派毕业班辅导员以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员工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生产过程管理、人事管理与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实践中,促使辅导员积累更多的企业实践经验,形成全面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教育能力。

五、二级院系主导,突出人文关怀

二级院系是辅导员和学校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辅导员的直接领导部门,学校的诸多制度和措施也要通过二级院系来传达和实施,因此,在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中,必须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导作用,突出人文关怀。

首先,二级院系要支持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工作安排上,要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一性和职业定位,不能让辅导员成为“万金油”;学术研究上,分管辅导员工作的副书记一方面要带领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要担任辅导员的科研导师,关心和引领辅导员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提升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其次,二级院系要发挥引导督促作用。正确地引导和督促,可以让年轻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最后,二级院系要形成辅导员的关怀氛围。尊重、理解辅导员,帮助辅导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氛围,可以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创造性,提高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钱涛,张琰.“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韦凡荣.职业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上一篇:关于创建品牌高职院校的研究 下一篇:语言训练: 小学说明性课文教学的 应有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