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生成初探

时间:2022-05-11 12:32:18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生成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这些学习方式的真正实现离不开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

观察和反思师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会发现主动提问的学生非常少。老师放任学生提问的现象就更少,诚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形同虚设。应对《新课程标准》要求,针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铸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要具备这一意识。须做到学生能提出的问题老师不问,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老师不答,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遇到问题时。应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爸爸给你100元,去超市买饼干和水笔芯,饼干三元一卷,笔芯二元一支。”首先由学生来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最后着重讨论了两个问题:①能买多少卷饼干和多少支笔芯,其中笔芯的支数是饼干卷数的两倍?②如果一家超市饼干打九折,另一家超市笔芯打八五折,怎样购买才合算?……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如此精彩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低估了学生。如果我们教师通过设置情境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提问,结果也许不尽如人意,但我们老师只要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只要我们坚持着还学生提问的权利,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闾题意识定会得到强化。也必然会产生再次发问的意识和动力。

二、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在没有外来压力的状态下最为活跃。我们教师课堂语言要以幽默、诙谐见长,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注重情感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亲切容易接近。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氛围,他们才会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如我常在教室墙报上张贴“招师启事”,面向全体学生招聘优秀教师一名,承担下节课某某内容的教学任务;有时我还“招商(合作者)启事”;讲数学方面的故事、新闻、智力题、编辑笑话等。通过这些方法营造学生“心里的安全”和“心里的自由”,让学生与老师、数学零距离接触。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发生认知矛盾和冲突时就会毫无芥蒂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老师还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多赞赏,多鼓励,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促使学生会把困惑说出来,把难题解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要贸然批评,可以循循善诱,启发他们正确思考;对超过现阶段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说明原委,以诚相待。学生没有了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自然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生发问题意识。如有位老师在引人分式概念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把下列式子进行分类:7/10,s/a-20,200/33,u/s,a/5,5/a,其中一名学生把第一个和第三个分在一组,其余的作为一组。当时老师只简单地下结论这样分类不对,其实学生这样分类也是有根据的,应加以肯定,可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把第五个分类进去。学生积极性蒙受重挫就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

老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开放探索性问题情境,营造学生提问的宽松氛围,刺激学生提问的欲望。此类问题给每名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这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而每个角度都包含着他们自己的见解。如在复习《三角形》一章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P为ABC内的任一点,连接PB,PC。(1)找出图中边之间或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和不等关系;(2)如果三角形变换为四边形,又有怎样的结论?由于问题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能找到一些答案,每个层次的学生思维都有所发展,另外也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此变通性的练习和训练诱发我所任教的学生经常动脑思考。自己想出题目自己再去探索,实在有困难就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三、要创建熟悉而有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数学与我们生的活联系得非常紧密。教师要能够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示例作为认知背景,重视建构问题的原型,有意识的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诱导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觉得数学源于生活。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这一章节,可以出示一张某月的日历,先让学生圈出三个数报出和,老师很快说出是哪三个数,学生便会问老师是怎样求出来的,再用方框圈中9个数,让学生探究他们和正中的数有什么关系。在探究好关系后学生自然就产生疑问:对于其他这样的方框也适用吗?从而激发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发现新的更一般的规律。日历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原型”,具有生活体验、具备感性认识,学生接触类似的数学“原型”,受数学课堂思维的影响,就善于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数学原型”。诚然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得到提升。

设置生活情境能生成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形成还要靠教师的示范和引导,针对不同的课型、题型、具体的知识点,选择最佳的科学提问方法给学生以示范和启发。对于新知识多结合旧知识、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问“为什么。怎样来,有什么内容”,并启发学生推敲新知识新概念的表述。应用题题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什么”“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与已知的有什么关系”,对于几何题还要弄清“还差什么条件”“怎样获得这个条件”“怎样想到这个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另外还有条件改变如何思考,此例是否适用一般情况、是否隐藏规律。如此示范和引导,学生面临数学情境就会思考、联想、总结,当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结构与当前所需构建知识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学生就会有技巧的思考并表述其困惑,提出有效问题,掌握提问诀窍。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够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使他们从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几节课乃至一定阶段的训练就能够达到目标那是美好的愿望,这只能是且应该是教师课堂教学长期追求的目标,真是“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呀。

上一篇: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数学后进生的成因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