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社会化服务系统构建

时间:2022-05-10 08:57:11

林业社会化服务系统构建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肩负着美化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林改后,农户成为经营主体,农户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选好苗、种好树成为农户自己操心的事,农户从林业中获得的利益明显增加,对于一些“靠山吃山”的山区农村而言,林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耕地。但是,农户作为经营主体,在林木的产前、产中、产后均遇到发展瓶颈,许多地区并未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和“耕者有其山”的目标。因此,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林业社会化水平,以解决传统林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林业走出困境,需要人们进行探索和研究。

1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林改后,农户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据统计,2005年我国林业总产值为1425.5亿元,2006年为1610.8亿元,2007年为1861.6亿元,增长指数分别为103.2、105.6、106.9。林改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得林业总产值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林业社会化是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对林业发展的要求,也解决了传统林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1.1林改后集体林经营面临的挑战分户经营与资本的挑战。林改后,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林农发展林业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成为林业社会化服务着重解决的问题。2008年辽宁省林改后,38.82%林农认为资金是重要问题,许多林农极为关注的是能得到更多的优惠贷款。资金的缺乏也导致了林农所掌握的技术无法全部得到应用或制约了林农对技术的学习了解,使林农与市场脱节。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化的挑战。林改后,农户作为经营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临“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然而,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地域分散”等特点。林改后产权到户,林权分散,经营单位变小,这给资源培育、林木采伐、森林保护、林业技术指导带来不利影响,也增加了经营成本。在林农自主经营条件下,生产者信息不灵,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生产往往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易造成被动局面而蒙受损失。农户缺乏管理知识与发展现代林业的挑战。森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赋之物”,造林后就靠自然生长,就是不造也可自然长出树来,林农基本上没有经营与管理的经验,所以要发展现代林业相对困难。

1.2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传统模式下的林业,中央政府是林业政策的制定者,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在执行林业政策的过程中具有强制性和不可逆性,忽视了公众的民主参与。林业社会化要求中央政府在制定林业政策时,注意各相关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要求各级政府林业机构由管理部门变成服务部门,实现工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林改后,林权主体实现多元化,经营形式灵活多样。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林业管理的看法、方式应有所调整。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服务林农的需要。林改后,林农获得了宝贵的林地,成了林地的真正主人,成了林业的经营主体,过去那种林业生产由村集体、林业部门规划、组织、实施、验收的传统格局被打破,种什么,怎么种,种好以后怎么管,管好以后怎么砍,资金不够怎么办,砍了以后又怎么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成了家家户户林农必须面对的经营难题。破解这些问题,林农没有经验,也缺乏相应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各种林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林农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需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林业管理部门运行效率的需要。林改后,各地积极建立林业服务体系,使林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各部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实行一条龙服务,规范了操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此外,分散的林农也将各自面l临的问题汇集起来集中反映,由林业管理部门整理后统一解决,减少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也缩短时间了。

1.3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结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10个子系统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森林防火体系、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资源控制服务体系、种苗培育和供应服务体系、林业科技应用推广服务体系、林业生产指导服务体系、林产品营销服务体系、投资供给服务体系、林业教育服务体系、林道建设和维护服务体系。这些林业服务体系降低了林业经营的风险,推广了林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林业的经营能力。

2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资金投入主要包括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对林业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2个方面,这两部分的投人都明显不足。由于各级政府财政经费的限制,全国绝大多数市县林业科技推广尚无固定的投资渠道,有的省级林业推广经费仅数1O万元,同时林业服务行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能力相对不足,致使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2.2服务体系覆盖面有限。服务能力弱数量少。长期以来,由于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用认识不足,且在林业建设中过于强调以营林为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薄弱。辽宁省30个村子中,只有6个村里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中和林业及林产品相关的只有3个协会;服务种类少。现在对林农的服务,集中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公共服务、林业种植技术培训等产前服务、林副产品销售等产后服务,但产前、产中、产后涉及的其他相关服务提供不多。

2.3服务手段落后,服务人员素质低当前,林业服务体系中的大部分工作是面向基层、条件艰苦、经费少、待遇低,缺少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现有的工作人员中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例如,在全国林业站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只占少数,大部分的人员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部分人员为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够优化。

2.4部分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府部门对林业审批手续的不断简化,执法部门对林业成果的保护等,都对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部分省份片面强调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效益;部分地方政府领导不重视,使本无经济效益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失去生存保障,造成机构不稳,人心不定,正常工作难以开展。

3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3.1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国家、地方、部门采取多方式集资。财政部门要在林业社会化服务所需资金上予以扶持,可考虑调整现有预算内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提高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比重,金融部门可以通过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向市场,实行有偿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使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3.2突出重点。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能力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服务内容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由于传统的林业经济管理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的配置和资金的配置都难以适应林改后的要求,因此,必须适当调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配置,突出服务部门组织建设,并加强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3强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林业社会化服务,离不开专门从事林业社会化服务的人员,应结合社会劳动保险和工资制度改革,有条件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林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增强他们为林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一方面要多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以高素质人才为林业服务。

3.4发挥政府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由于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地域分散”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国情,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由于缺乏必要的法规章程,一些林业经济组织经常出现矛盾纠纷,损害林农的权益。因此,应尽快制定系统的林业法律,使林业社会化服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加大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无偿或优惠提供林路建设、维修,加强森林灾害防御系统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应当承担起发展林区交通、灾害防御的责任。再次,要围绕林农的需要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增加服务项目,取消限制林农生产经营自的行政审批项目。

上一篇:林业产业发展研讨 下一篇:县质监局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