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保护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9 19:20:49

林业保护论文

林业保护论文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形势喜人。但是,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环境,致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适度开发,林业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令人担忧,过度开发给林业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森林资源严重退化,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担忧的首要问题。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林业保护意识淡薄,未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林业能够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这些都体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则主要是指林业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生态支撑,林业的社会效益集中体现在它所创造出来的林产品上。国家为了保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林区人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管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林业始终未充分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林区保护过程中,时常出现基础设施薄弱、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滥砍乱伐等行为,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中低效防护林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森林质量,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森林的人均占有量也极低。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林区管理制度,也造成了林业资源的浪费。以上种种原因及现象,都引发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低下。

2.2林业修复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较低

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缓慢。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大约只有25%的职工具有具备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明显。除此之外,在对林业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极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极低。

2.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发展未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管理建立起相对完善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未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未建成完整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2)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网络覆盖面不广,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3)目前的林业管理方式不适应社会需求,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面临一定困境;(4)林区地理位置复杂,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服务系统难以覆盖。

3加快林业修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亦即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优势,同时实现资源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而这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作为依托,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除此之外,要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科技护林的各项政策。同时,要逐渐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林业资源的浪费,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完善林业开发的方式,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的强度和成效,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3.2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林业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进行林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传统的利用模式,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利用。在林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要综合考虑,寻求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就第一产业而言,要深入分析市场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次生林,缩短原材料生长周期;就第二产业而言,要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向高端利用的转变;就第三产业而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将林区旅游和花卉栽培作为发展方向,转变林业资源利用率低的的现状。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依托的新型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要对林业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充分挖掘出林业产业的优势,形成林业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林业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要改组人员结构,培养林业产业的专门人才,使林业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业修复工作的展开奠定物质基础。

3.3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3.1要加强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

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是对生态环境的良性改造,能实现改善水土流失、防止洪涝频发等目的。林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对林业生态的管理和修复,由此导致环境逐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必须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3.2合理分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效益作为支撑;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必须将二者统一于一个整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由此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由此可见,要合理、科学的开发林业资源,注重对林业生态的修复,只有这样,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才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撑,才有可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我们的经济发展才会持续、稳定。

3.3.3要尽可能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在发展林业产业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优势,促进经济利益的增长,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大林业修复的力度,保证林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提供可能。所以,要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大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完备的物质基础,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优页)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林业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尊重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护自然资源。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增长,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力度过大,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森林资源正急剧下降。加大对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能对环境保护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重视环境保护,又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

林业保护论文篇2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防火管理;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林业资源保护是满足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求的,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进程。黑龙家洪河部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并且其境内河流均为沼泽型河流,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了独特湿地、森林和草甸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洪河保护区内植被数量多,种类丰富,具有保护水源、净化水质、防旱抗涝等巨大的生态功能,具有很大的景观和文化价值,加强该保护区森林保护对于维持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加强措施避免保护区林业资源遭受火灾的威胁。

一、林业资源保护理论及其发展

(一)林业资源保护理论研究

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须的木材资源,也可以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加强林业资源理论研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黑龙家洪河部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湿地生态区之一,在该地区开展整个地区的生态保护、理论研究,同时给整个地区的生态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目前保护区已经综合开展了几十项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并与高校合作开展了数十项科研项目,并有很多项科研成果相继问世,为林业资源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指导,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更好的利用林业资源,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林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规定林业资源所有权

目前,大部分林业企业都拥有了林业资源的所有权,即让采伐者买断林业资源,而国家在其中只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是国家提出的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政策。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就必须充分发挥采伐者在保护林业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要严格规范采伐者的开采行为,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树立林业资源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林业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充分保护。

(三)制定林业资源发展路线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主要以工业发展为重心,对于林业资源产权管理制定了两种制度。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林业资源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人们不具备林业资源管理相关经验,也无法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实际行动,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处于被动的局势。在林业开采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只重视开采过程,往往忽视了对林业资源的后续种植,对林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利于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自然规律,使得我国林业资源越来越少。长期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严重阻碍了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导致环境恶化,出现土地沙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四)借鉴他国先进管理经验

我国林业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其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了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快速发展,林区工作者应当积极借鉴他国成功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在林业资源开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委托情况,经过多人参与的结果就是加剧了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甚至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前,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浪费林业资源,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在林业资源保护的道路上,必须首先增强人们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共同参与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如何加强森林防火管理

众所周知,火灾是林业资源面临的巨大威胁。森林一旦发展火灾,将会使林业资源化为灰烬,一发不可收拾,对林区内的物种造成巨大的危害。黑龙家洪河部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例如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黑熊、水獭、雪兔等。该保护区内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使其中的珍惜动物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森林火灾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也不容忽视。森林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具有直接的影响。当森林发生火灾后,会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植被面积,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水利工程与农业的发展。加强森林资源防火管理迫在眉睫。

(一)加强保护区防治管理

火灾会给林业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容易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包括氧气、可燃物以及火源。森林中的氧气和可燃物是自然存在的,我们认为可以掌控的是火源。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引起森林火灾的资源根本原因分为人为火源和自然火源两种。保护区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贯彻我国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保护区内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和防火警惕,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火灾来临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小火灾所带来的损失。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防火预警系统,实时掌握森林火险的具体情况,做好森林火灾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野外火源管理

野外火源管理工作,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及保护区管理人员必须把野外火源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做好野外环境中生产用火及非生产用火的防范工作,有效避免无情火灾的发生。同时,要加大对森林火源的巡查工作,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天气干燥且多风天的春、秋两季以及节假日,是火灾发生的高峰期,更要提高警惕,做好巡查工作,确保森林火灾防护工作无死角。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才能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确保林业资源不受损坏,实现可持续发展。黑龙家洪河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制定森林防火措施至关重要。同时,要建立相关法律保证体系,借助法律的强制性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实现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旭斌. 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271.

[2]胡成云. 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 绿色科技,2013,12:213-214.

[3]才奇美. 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273.

[4]王晓凯. 探析林业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275.

[5]线锦锋,江东恒. 分析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的策略[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7:260.

[6]王晓鹏,刘国庆. 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思考[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266.

林业保护论文篇3

关键词:林木化学保护;教学改革;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69-03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分类培养[1-2]。为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学科专业差异性,在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3-6],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林木化学保护”是森林保护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并且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7]。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林木化学保护”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依据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特点,综合考虑林木、环境、生态系统等多种因素,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对防治效果及安全性做出准确的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与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密切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林木化学保护”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笔者多年来在“林木化学保护”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形式对教改成效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希望对促进森林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林业化学保护”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教材建设

与农业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科的发展相比,我国林木化学保护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国内相关林业院校在“林木化学保护”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全国统编教材,都是采用借鉴和参考农业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科的教材,缺失了林业方面的特色。由于具有相对长期稳定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存在巨大差异,森林病虫害与农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控技术和手段存在明显的区别,针对性教材的缺失给“林木化学保护”的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国内“林木化学保护”教材缺乏问题,在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内多所林业院校相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于2011年出版了国家“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林木化学保护学》,作者参与编写了其中的章节。该教材目前已应用于各大林业院校的教学中,为“林木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作者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自编了《林木化学保护实验指导》教材,在教材中增加了林间药效试验设计,天牛、小蠹虫等林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药效调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林业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的特色。

(二)定位

为了能针对性地解决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及林权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关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结合林学院森林保护学科的优势及其特色,在新的森林保护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时对该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首先将课程名称从“植物化学保护”改为“林木化学保护”,理顺了课程体系隶属关系,适应林业专业特点;其次增加了课程学时数,由原先的40学时变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并将实验课单独开设和考核,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林木化学保护”是森林保护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的特点。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视程度。

(三)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的调整

在本着突出基础,兼顾学科发展前沿和林业生产现状的前提下,做好课程体系安排和内容设置,打破传统的单一重视灌输知识,强调实践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我们在“林木化学保护”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1.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知识模块进行科学规划。“林木化学保护”教学涉及农药化学、制剂加工、森林昆虫、森林病理、杂草、环境毒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各部分的章节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才能使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林木化学保护这个主题上。作者通过对课程理论体系、知识模块、学习重点、学时分配等相关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精心组织编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关知识要点及最新进展,实现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基础、兼顾前沿、结合生产、知识与能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如在农药制剂类型与使用技术一章中,根据森林保护学科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在保证知识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烟剂和触破式微胶囊水剂等林用药剂的加工原理,以及针对高大林木的航空施药、烟雾防治、树干注药等特色施药技术的讲解。同时删减和淡化部分农药制剂加工学的相关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

2.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可综合体现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实现教学目标,传授教学内容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我们对“林木化学保护”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大纲要求的重点和难点阐述清楚的前提下,对一般常识性知识设立几个小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对课本的快速阅读总结出问题答案,并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过程变为主动参与过程,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积极开展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教师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自身林间防治实践经验,制定某一主题,收集相关防治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相关的讨论。如通过文献查询总结当前生产中防治蛀干性害虫光肩星天牛的技术,讨论不同防治施药技术的优缺点、防治效果差异、适用环境与防治成本等,讨论过程中充分涉及昆虫学、树木学、生态学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学生对这种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非常感兴趣,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这种案例式教学明显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尝试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借助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尝试。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完善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章节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思考题、试题库、师生互动、教学录像、拓展资源等网络模块资源,完成了“林木化学保护”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平台基本资源系统的建设。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机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改变了“林木化学保护”一直沿用的相对封闭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现代型教育模式。

(四)加大实验课程改革力度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我们增加了实验课学时数,并单独开设。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策划实验技术手段和课堂实验形式,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充分考虑该实验课程与林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发挥校内外教学基地及农资市场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大胆尝试,增加开设了林间药效防治、农药研究生产基地参观等生产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将实验课程最后一次实验课内容设计为农药研究生产基地观摩课,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和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通过观摩参观,实地了解农药学教学科研实验室及设备、农药的研发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锻炼,使学生掌握专业实用技能,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生产实践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上述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估

教学改革方案实施三年以后,课题组于2013 年12 月在林学院森保专业2010级和2011 级四个教学班学生中就“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效果和建议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层面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问卷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36个问题,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教学现状满意度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教学改革方向与内容的要求与期望,第三部分为学生学习能力及逃课原因调查。问题以单选题为主,还设计了部分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内容设计上充分参考了相关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业评价研究成果,并结合“林木化学保护”专业课程特点,力求客观反映学生对课改的满意度和与之相关的自我学习习惯要求,以期能够准确判断、反馈和促进本课程的教学。调查问卷共发放 106 份,回收问卷 101 份,回收率为95.28%;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率为90.5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林木化学保护”教学现状。(1)学生对目前“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2.71%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比较满意;87.5%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设置比较合理(表1)。从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相关调查问题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上课有激情、教学认真负责、把学生当作朋友的教师,喜欢启发式、互动式轻松的课堂氛围,非常反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表1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的满意度调查

(2)“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从表2可看出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众多的森保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比较认同,学生选择了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达到了96.88%。本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提高专业能力有所帮助的选择比例占到了57.29%,对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的选择比例占到了73.96%。

表2“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在一组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倾向、相关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多选题调查中,显示了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些认识和期望。学生在课程内容设置的倾向上,选择联系生产实际选项比例高达79.17%,大于其他选项之和(表3)。在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问题上对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说明学生对学以致用高度关注,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林木化学保护”课程的特点与定位,肯定了教改实践方向目标的正确性。

表3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导向的调查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热情度和积极性不高是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问卷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调查中学生在喜欢的教学方式中对案例分析给予了54.17%的关注度,对结合任务进行实践操作给予了51.04%的关注度,对多媒体+网络授课给予了41.67%的关注度(表3)。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认真分析和评估,了解了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从学生的层面反馈出了教学改革工作的成效,初步达到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初衷,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目前国内森保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林木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较高专业素养的森林保护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森林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2]李蕾.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

[3]张斌,王利宝.森林培育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李浪.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提高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5]周桃茂.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及学业评价调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6]刘小蓓,徐正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林业教育,2007,(3).

林业保护论文篇4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建设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2012年11月,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林业建设已全面开始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林业建设的目标。建立中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林业在本世纪努力实现的长远。但是,中国林业现在还不具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环境基础、经济基础等。中国林业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是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下,林区社会发育程度不高,人的思想观念陈旧,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远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正逐步成为林业的主要矛盾。为了使我国森林资源快速发展,审时度势,高展远瞻,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林业建设的步伐上一个新的台阶、新阶段,实现林业建设速度的跨越、技术的跨越、观念的跨越和阶段的跨越。

一个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数量贫乏、质量较低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林业需要有高新的技术基础、经营理念、经营技术、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数字化的平台;可持续发展林业需要有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协作和支持、共同的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林业需要有持续不断的投入运作机制、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保障机制等等。

二、林业建设的道路。中国林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林业走什么样的建设道路?中国过去林业实践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而森林多功能利用阶段就要求充分利用资源的各种效益为社会服务,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森林是农业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林业的新的要求。林业建设新的社会地位就决定了林业实践必须走由过去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道路。国外林业实践走生态建设的道路已经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走生态建设的道路是中国林业跨越边建设边破坏阶段到森林多功能利用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符合中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三、林业建设的举措。中国林业建设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态建设?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用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大发展,使中国林业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林业事业的复兴,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升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林业建设的必然需求。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等六大工程建设的内容,都是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已经脱离了过去边建设边破坏的轨道,也正是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过程,由以发挥森林资源的木材效益为主向以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为主的多功能林业的开始。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林业新阶段建设的近期目标,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林业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载体,标志着中国林业进入了在明晰思路指导下,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带动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全力推进林业的历史性转变。

林业保护论文篇5

关键词:森林保护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引言

森林保护学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森林保护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发展规律、控制方法、森林环境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影响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森林病虫害的鉴别和诊断方式,能够在将来林业生产中设计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

但森林保护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涉及内容多,信息量大,而教学时数偏少。在为数不多的课时中还要兼顾常见森林病害与虫害两大内容,内容多与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十分突出。此外,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存在形式内容单一、更新速度偏慢等问题。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间融合与渗透的加速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相继出现,相关高校亟须建立与现代教学相匹配的课堂与实验教学方法及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因此我们根据其课程特点,通过与教师、学生们的交流沟通,根据森林保护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课堂教学、教学互动以及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拓宽授课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各高校森林保护学的教学工作均紧密围绕森林保护的各项生产实践而进行,所以便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生物学、生态学以及森林昆虫与林木病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为主,因而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以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为主,以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检疫措施为教学重点,没有涵盖整个森林保护学科的内容。尤其是森林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体系及其传入后的控制技术等知识点涉及较少,系统性较差。因此,建议减少形态学和分类学的课时 数量,适当增加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外来生物风险性评估等内容的教学时数。

传统森林保护学所使用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到再版,耗时长达数年,而在此期间,各种新病虫害与入侵生物不断被发现和报道。造成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如目前长江大学该课程使用的森林昆虫学与林木病理学教材均于十年前编写,参考教材则多出版于2000年前后。其森林害虫各论部分所介绍的依然是各种传统虫害,而对近几年新爆发与入侵害虫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基本没有涉及或介绍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补充与实际生产相符的内容,促进课堂教学与前知识接轨,与时俱进,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害虫防治新动向。

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高教学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现代高等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承,更应是学习方法的传授与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B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讲授各章节知识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比直接告诉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点效果更好。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将实践中的部分内容引入课题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实际生产中的更多问题,在培养绿色林业生产意识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教师也应正确看待学生所提出的各种疑惑,在肯定其发现和思考问题的同时,要积极回答并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比如在总结理想天敌特征的时候,针对学生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整理引进成功或失败的天敌生物案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讨论与数据搜集,以比较两者的异同。教师讲解舞毒蛾入侵美洲大陆造成严重危害,美国为防止舞毒蛾,从国外引进毒蛾茧蜂和舞毒蛾绒茧蜂,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转主寄主而最终失败的案例,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之前的疑问,让学生对天敌生物的选择与释放有了更为形象的理解。

四、减少验证性实验课时间,注重现场实践教学

以森林害虫的识别与鉴定为例,因为采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现在早已脱离过去简单文字描述与少数标本检视的局限,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若仍循规蹈矩,依旧在实验室内观察各类针插或盒装标本,由于部分标本保存年限较长,虫体萎缩或经过长时间酒精浸泡后颜色发生改变甚至丢失部分关键特征,就会给种类鉴定和特征识别带来极大困难。同时因无法在林间看到新鲜虫体或标本,学生会认为森林保护学与其他理论课一样,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难以达到灵活使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牢靠的理想效果。

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在实验室观察的前提下适时增加部分实践教学,走出实验室,在学校植物园或周边林场、森林公园中进行现场观察与调查实践。由于现场采集的新鲜标本颜真,特征典型,因而有利于学生提高常见森林病虫害鉴别能力。与此同时,结合周边地区森林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让学生自行设计防治方案并加以实施,如诱虫灯与性诱剂的使用、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等。之后由教师进行集中点评和总结。促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当其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也能迅速派上用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面对21世纪现代林业科技的挑战,我们应当正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森林保护等专业学生在森林保护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实验与实践教学中的各种弊端。通过实施相关教学改革,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步伐,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实际情况,打破教师惯性思维,并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更新。同时建立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更新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开放性实验的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森林保护学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熟悉森林保护学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解决相关林业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温俊宝.“森林保护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1(6):54-55.

[2]陈 辉.加入WTO后“森林保护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3):27-28.

[3]韦春义.基于学生技能培养的森林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80-181.

[4]林 同.“森林保护学”教学方法探析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5]谈家金.浅谈如何提高森林保护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7).

林业保护论文篇6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49-1

1 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让我们的后代永续发展、安居乐业。

我们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也正是大自然的条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

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营林和森林工业是林业的两大部门。我国林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一是传统林业发展阶段,二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最后是从1992年我国林业迈向了新的发展之路。

2.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国策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更是人类持续生存的根本,正是森林价值的本质体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二是社会合力。三是生态支持力。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

3 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要想加快林业的发展,就要努力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让林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 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加强

一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二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三要通过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来增加市场竞争力。

3.3 以人为本,依法治林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类与大自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林业是最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那么在林业发展的道路上,只有用法律做保障,才能让人们放心,才能让林业更好更快的稳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遵守《物权法》和《森林法》的规定。时刻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法律稳定林业发展的道路,用法律保障生态文明。

因此科技兴林是林业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发展,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选瑞,张玉珍,周怀钧,滕起和,卢占山.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J].林业科学,2000,(04).

[2]蒋敏元,王兆君.以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业跨越式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3,(01).

[3]江泽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发展[J].绿色中国,2004,(Z1).

[4]江泽慧.现代林业理论与生态良好途径[J].世界林业研究,2001,(06).

[5]伦丽珍.林业现代化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

[6]贺庆棠.现代林学、森林与林业[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01).

[7]黄春平,李卫忠,吉文丽.简论我国可持续林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J].陕西林业科技,2000,(03).

[8]张鼎华,林卿.近自然林业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0,(07) .

[9]沈月琴,周国模.现代林业的综合研究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2002,(02) .

[10]张嘉宾,袁凤军.关于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考[J].世界林业研究,1999,(06).

[11]殷鸣放,仲庆林,张才.关于现代林业思想内涵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2,(02)

[12]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J]林业经济问题,1999,(01).

[13]佟建民.我国林业的发展及现阶段发展的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04)

[14]马忠华,张茂松.试论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01).

[15]孙小龙.浅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07).

[16]王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林业保护论文篇7

关键词:林业;保护;发展

1前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森林资源产品的需求有所提高,对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的威胁。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改善现有林业发展态势,需要我们在林业资源保护中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使林业资源能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文章就此展开论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2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居民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渐长,随之而来林业资源有减少的现象。此外,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之前,森林资源同样有遭受破坏的现象。由此,现阶段中国的森林面积较之前是大幅降低。1)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森林内部稀有树种有着很高的市场价值,在利益的驱使下,民众大幅砍伐林木,森林资源得到严重破坏。2)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频发,部分地区土地部门和政府部门,为带动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不惜将大面积的林业用地用于工程建设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导致仅有的林地面积有锐减的态势,严重制约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而且,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居民对居住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单位的办公场所和房地产开始向着我国的原始森林侵袭。3)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各方责任和义务划分不清。部门在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过程中,林业部门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体系,不能明确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森林资源保护的形式主义和表面现象,忽视了对森林资源高质量的管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全面落实和执行,林业部门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形同虚设,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产生制约。

3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对策

3.1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做好“五个坚持”不放松

结合地方森林资源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将“五个坚持”落实具体到位。尽量做到:限额采伐不放松,非规划林地禁止采伐,农户房前屋后禁止采伐,其余做到限额采伐;采伐公示不放松,所有林木采伐必须公示,经许可无异议后方可采伐;严格遵守采伐期管理,所有林木采伐活动一律限定在采伐期内,除个别情况之外;采伐责任制到位,林木采伐申请做到村、站、乡、局四级领导把关,缺一级签字(盖章)既不办理采伐证;坚持采伐设计验收不放松。林木采伐做到伐前设计到位,伐中检查到位,伐后验收到位。确保每一次采伐作业,必须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监控范围之内。

3.2重视防火宣传,严防森林火灾发生

防火宣传到位,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宣传标语等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增强民众防火意识。逐步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牵头领导重视负责。总之,森林防火是大事,各林业部门应积极与地方乡镇签署防火目标责任书,将每年的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到地方乡镇综合业绩考核中去,力求做到同安排、同考核、同检查。此外,不断完善和修订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提高地方扑灭火灾的应急能力。在实践中证实:将防火宣传工作落实到位,能有效地预控火灾的发生。

3.3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严格遵守林业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林业采伐制度,建立林业保护长效机制。规范木材经营加工场建设,县区范围内所有符合生产经营管理的木材加工场,注意登记造册换证。对新增的木材加工场,严格审查发证。认真开展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审批备案工作。承担伐区调查设计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开展伐区调查设计,严禁弄虚作假。对因虚假设计导致森林资源破坏的,依法追究设计单位负责人和设计人员的责任。严禁以商品林的抚育标准对公益林进行抚育设计和违反规程提高采伐强度及出材率,坚决杜绝以森林抚育为名行伐木取材之实。

3.4科技兴林是关键,逐步发展高效林业

信息高科技发展时代,科技兴林很关键很重要。在此,建议重塑科技兴林理念,改革树种结构,调整林地生物多样性。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合作,利用项目资金,全方面多思路的经营改革,做好荒地造林、地产林改造等各项工作。注意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本着“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原则,整顿清查林业生产加工企业,清除无证加工和淘汰型企业,重点扶植科技附加值高、耗材低、技术工艺先进的规模企业。地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林业科技含量值,确保将林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极致,为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总结

随着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实现社会民族繁荣、民族富强、国家富裕的关键。

作者:王德法 单位:青海省尖扎县洛哇林场

参考文献:

[1]石德金,余建辉,王勇.试论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参与式管理机构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2001,34(5):113-115.

[2]林剑峰.试论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政策保障体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5):120-124.

[3]张万里,李雷鸿.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6(5):143-145.

林业保护论文篇8

[关键词]生态保护型;自然保护区;林业;作用;辽宁省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众多,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经济发展方面、地理环境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不同的地区对其林业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省份之一,总土地面积1480.64万hm2,位于长白、华北、蒙古3个植物区系交汇地带,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林业区划分为东北山地平原区。辽宁省的林业发展在我国属于较为瞩目的地区,其林业用地面积可达695.0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5.13%。

1辽宁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1.1辽宁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现状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56年,而相对辽宁省在建立第一个环保系统自然保护区却是在1980年,即蛇岛老铁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在之后的几年中相继建立了五个省级林业保护区,分别是白石砬子、老秃顶子、仙人洞、医巫闾山、凤凰山。在此之后,辽宁省的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即得到了迅猛发展,截止至2013年,该省共拥有100个自然保护区,林业自然保护区占据比例较大,已经达到75个,其总面积达到118.74万hm2,而整个辽宁省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经达到232.82hm2。除林业外,辽宁省的自然保护区还可以划分为国土系统、海洋系统、环保系统、水利系统几个部分。而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也较多,如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等,已经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且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1]。

1.2辽宁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分类

辽宁省的林业自然保护区在不断的发展后有了较为明确的分类,若以保护区级别为标准,其可以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保护区数量依次分别是10个、25个、21个、19个;而若以保护类型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森林;二是湿地。在两个类别中,森林保护区的数量明显高达58个,而湿地保护区数量则只有17个。

2辽宁省“生态保护型”自然保护区在林业中的作用

2.1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自然保护区具有多种作用,无论在生态环境方面,或是在林业发展方面,主要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能够对濒临灭绝的生物起到保护作用,尤其是栖息动物。众所周知,栖息动物往往会生长在森林中,而林业也是森林建设的一部分,保证生物生长对于促进林业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森林中有足够的生物才能够促进各方面发展,如其可以利用生物法来解决林业中容易存在的问题等[2]。

2.2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的生态屏障

开展林业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建设也成为了重要的绿色生态工程之一。在自然保护区中,其植被相对完好,且拥有大量的生物,有着很好的保护价值,且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对于促进林业发展更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林业若要得到充分的发展,首先需要保证其基本水土环境和气候环境,自然保护区能够为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可以有效调节气候,也能够实现对水土的保持[3]。

2.3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

辽宁省的自然保护区众多,且分为多个类型,然而无论是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方面,均是重要的生态体系,陆地生态主体主要可以分为森林、湿地等方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充分做好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建设,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创造生态文化,并且不断营造绿色文明。另外,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三生态”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也是林业发展的指导核心之一,而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保护、管理两个方面,做好此方面工作,才能够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完善,而这些方面均是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4]。

2.4自然保护区建设能够促进林业发展

我国林业发展如今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此方面发展,党中央针对目前的林业发展情况作出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此提议在整个林业发展中均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也具有相应的原则,即“保护第一”,只有实现对林业建设方面的保护,才能够使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并且也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前提条件以及物质基础。可以说在林业发展中,自然保护区是先行者,也是发展的样板,可以凭借自身优势来带动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优势、管理优势等方面[5]。

2.5自然保护区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的新要求

林业在不断的发展中虽然为社会发展带来的一定的便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已经进入了新世纪,无论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均使得传统林业建设无法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生态保护型”自然保护区恰恰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的新要求,即生态要求。自然保护区内具有多项优势,如其资源丰富且环境优良,能够使人们对林业生产方面重新树立信息[6]。我国不乏有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收入的情况。

2.6自然保护区能够激发人们对林业发展的信心

我国一直在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林业发展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肯定林业的重要地位,无论在生态建设中,或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今对林业发展方面也有了全新的态度,其提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然而此方面却并未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那么如何更好的激发人们的热情,使其能够投入到林业建设中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7]。自然保护区在此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尤其是教育作用,当人们能够亲眼目睹到自然保护区带来的变化,即会不自觉的想要参与其中。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辽宁省“生态保护型”自然保护区在林业中的作用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辽宁省的林业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如今人们对各个方面的要求均越来越高,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为了提升林业竞争力,其应不断提升林业生产量和质量,然而很显然我国林业在此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为了更好的解决此方面问题,辽宁省应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作者:郑姝婷 单位:辽宁省宽甸县林业局国有泉山林场

参考文献

[1]刘永杰,王世畅,彭皓,李镇清.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14,05:1431-1438.

[2]杨自强,阳学林.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在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中的作用和发展思路[J].农业与技术,2014,07:69-70.

[3]张镱锂,吴雪,祁威,李士成,摆万奇.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特征与保护成效简析[J].资源科学,2015,07:1455-1464.

[4]鲁小波,马斌斌,陈晓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以辽宁省海棠山等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15,04:40-45.

[5]张运宏.有效管理评估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07:255-256.

[6]陈孝政.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J].林业科技情报,2016,(03):08-10.

上一篇:林业法律论文范文 下一篇:林业索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