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3:11:53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林业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起到极为关键性的影响,同时作为基础性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存在林业资源采伐过量的严重现象,由此诱发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利影响。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林业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林业经济发展资金缺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林业实际上属于国有制的产业,因此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作为发展的动力。但相对而言,受国内不同区域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面向林业经济产业所投入的资金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区域省份,用作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比例,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缺乏问题,已经严重限制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二)林业经济发展技术落后

林业经济的发展与专业技术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将林业经济发展引领至高速发展的模式中。但就目前而言,国内林业发展领域内,技术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对于专业设备的开发与利用等,均与国际上存在很大距离,甚至只能采购其他国家淘汰的设备。同时对于林业的管理技术不够科学,存在引进树苗无法适宜本地土壤、无法生长成材等现象,并且人员管理不善,出现植被存活率低的情况,而这都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关系界限模糊

林业经济的稳固发展应当是建立在林业资源的基础之上,对于资源储备量、分布范围等均存在一定的要求,但目前存在着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划分不清的现象。实际上,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发展是不同概念,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得以发展的根本因素和依托,而林业经济是对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开业利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和影响,对于林业资源数量的追求以及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追求,两者之间应当保持平衡。通过对林业资源降低、升高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推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向。从这一层面而言,林业资源可以被视为评价林业经济发展的标准。

(四)林业经济发展制度未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国内林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对而言,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对林业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但实际落实中难度较高,无法对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国内部分地区,具有十分充足的林业资源,但相反的是,用作取暖的煤矿、天然气资源缺乏,只能严重依赖木材,并导致砍伐树木用作生活、取暖的情况,而这并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要求,缺乏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所承担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繁重,但部分乡地区内村民仍持有保守的观念,采伐林木用于生产生活,生态保护意识缺乏,砍伐林木的现象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林业经济发展需要相对的制度作为保障。

二、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吸引来自不同渠道的投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林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当积极开拓更多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金,奠定扎实的前期基础。尽管林业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但由于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比例相对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对林业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优化,进而通过不同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具体的实施中,可将投资力度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打造成典型示范例子,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他中小型林业发展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提供利率相对较低的贷款,激发企业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将民间资金引入到林业经济发展中,不仅能够推进当地的林业经济建设工作,同时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笔者所在的隆阳区,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大了林业产业建设工作,确立了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建设模式,同时结合高黎贡山糯橄榄产业,扩大种植面积,展开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工作,并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申报,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二)加大林业经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技术水平

目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导向,林业经济为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包括加大经营技术的研究力度。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国外淘汰的技术设备,并支持鼓励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使林业经济的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可以与国内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林业技术设备,为林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应当提升林业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吸收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提高创造力,总结适合当地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幼苗成活率增加,提升幼苗培养技术,最终林业整体发展才能够得到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把握的问题,区林业局已经将岗位培训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希望以此来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具体实践中,已经开设核桃管护、森林防火、政策法规培训等多期针对性培训班,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正确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林业资源应当是最根本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得到长期发展的资源储备保障,一旦林业资源不足,将会使林业经济的发展陷入尴尬局面中。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展开积极的经营体制革新,正确的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认识到,脱离了资金的支持,单独的林业资源同样无法满足林业经济成熟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

隆阳区为解决林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情况,将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当地木本油料基地的建设速度,并申请争取低效林改造等项目,力求将木本油料产业打造成为带领山区人民致富的产业。同时,展开积极的农村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改造旧沼气池、引进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灶,以此来改善当地农民砍伐树木的情况,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共同进步。

(四)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打破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的限制,防止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最终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从长远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优化林业整体经营机构,引入高科技含量的专业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同时加大对于树苗的培养,使林业资源储备量不断增加,起到绿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进而为林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隆阳区在具体的工作中,为确保林业经济能够达到长期发展,坚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加大退耕还林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并申请新一批退耕还林工程,巩固绿化效果,同时组织石漠化综合治理、荒山造林等辅助项目。此外,隆阳区对辖区内森林火灾区的植被恢复工作限期开展,在当年必须清理完受灾林区,第二年造林验收结束,同时重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平衡。

Y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同时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环境的需求。对此应当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主要集中在吸引投资、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林业经济和林业资源两者并重等,最终才能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林业经济发展在获取应有效益的同时,对绿色健康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立,张执慧.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01).

[2]申雪梅.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2015(06).

[3]欧阳瑞辉.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5(06).

[4]马鹏程,马伟,孙玲萍.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24).

[5]魏环.刍议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2(21).

[6]黄智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4(15).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2篇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大力宣传保提益鸟、益兽,积极加强保护区建设。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3篇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大力宣传保提益鸟、益兽,积极加强保护区建设。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4篇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大力宣传保提益鸟、益兽,积极加强保护区建设。

益鸟、益兽都是人类保护森林和庄稼的助手,要大力宣传,切实保护。另外我省已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要加速保护区建设。提高保护区在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以推动全省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

林业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起到极为关键性的影响,同时作为基础性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存在林业资源采伐过量的严重现象,由此诱发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利影响。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林业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林业经济发展资金缺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林业实际上属于国有制的产业,因此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作为发展的动力。但相对而言,受国内不同区域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面向林业经济产业所投入的资金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区域省份,用作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比例,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缺乏问题,已经严重限制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二)林业经济发展技术落后

林业经济的发展与专业技术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将林业经济发展引领至高速发展的模式中。但就目前而言,国内林业发展领域内,技术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对于专业设备的开发与利用等,均与国际上存在很大距离,甚至只能采购其他国家淘汰的设备。同时对于林业的管理技术不够科学,存在引进树苗无法适宜本地土壤、无法生长成材等现象,并且人员管理不善,出现植被存活率低的情况,而这都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关系界限模糊

林业经济的稳固发展应当是建立在林业资源的基础之上,对于资源储备量、分布范围等均存在一定的要求,但目前存在着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划分不清的现象。实际上,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发展是不同概念,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得以发展的根本因素和依托,而林业经济是对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开业利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和影响,对于林业资源数量的追求以及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追求,两者之间应当保持平衡。通过对林业资源降低、升高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推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向。从这一层面而言,林业资源可以被视为评价林业经济发展的标准。

(四)林业经济发展制度未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国内林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对而言,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对林业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但实际落实中难度较高,无法对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国内部分地区,具有十分充足的林业资源,但相反的是,用作取暖的煤矿、天然气资源缺乏,只能严重依赖木材,并导致砍伐树木用作生活、取暖的情况,而这并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要求,缺乏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所承担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繁重,但部分乡镇地区内村民仍持有保守的观念,采伐林木用于生产生活,生态保护意识缺乏,砍伐林木的现象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林业经济发展需要相对的制度作为保障。

二、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吸引来自不同渠道的投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林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当积极开拓更多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金,奠定扎实的前期基础。尽管林业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但由于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比例相对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对林业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优化,进而通过不同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具体的实施中,可将投资力度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打造成典型示范例子,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他中小型林业发展规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提供利率相对较低的贷款,激发企业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将民间资金引入到林业经济发展中,不仅能够推进当地的林业经济建设工作,同时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笔者所在的隆阳区,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大了林业产业建设工作,确立了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建设模式,同时结合高黎贡山糯橄榄产业,扩大种植面积,展开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工作,并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申报,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二)加大林业经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技术水平

目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导向,林业经济为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包括加大经营技术的研究力度。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国外淘汰的技术设备,并支持鼓励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使林业经济的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可以与国内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林业技术设备,为林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应当提升林业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吸收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提高创造力,总结适合当地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幼苗成活率增加,提升幼苗培养技术,最终林业整体发展才能够得到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把握的问题,区林业局已经将岗位培训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希望以此来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具体实践中,已经开设核桃管护、森林防火、政策法规培训等多期针对性培训班,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正确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林业资源应当是最根本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得到长期发展的资源储备保障,一旦林业资源不足,将会使林业经济的发展陷入尴尬局面中。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展开积极的经营体制革新,正确的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认识到,脱离了资金的支持,单独的林业资源同样无法满足林业经济成熟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隆阳区为解决林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情况,将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当地木本油料基地的建设速度,并申请争取低效林改造等项目,力求将木本油料产业打造成为带领山区人民致富的产业。同时,展开积极的农村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改造旧沼气池、引进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灶,以此来改善当地农民砍伐树木的情况,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共同进步。

(四)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打破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的限制,防止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最终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从长远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优化林业整体经营机构,引入高科技含量的专业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同时加大对于树苗的培养,使林业资源储备量不断增加,起到绿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进而为林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础。隆阳区在具体的工作中,为确保林业经济能够达到长期发展,坚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加大退耕还林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并申请新一批退耕还林工程,巩固绿化效果,同时组织石漠化综合治理、荒山造林等辅助项目。此外,隆阳区对辖区内森林火灾区的植被恢复工作限期开展,在当年必须清理完受灾林区,第二年造林验收结束,同时重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平衡。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同时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环境的需求。对此应当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主要集中在吸引投资、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林业经济和林业资源两者并重等,最终才能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林业经济发展在获取应有效益的同时,对绿色健康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立,张执慧.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01).

[2]申雪梅.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2015(06).

[3]欧阳瑞辉.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5(06).

[4]马鹏程,马伟,孙玲萍.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24).

[5]魏环.刍议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2(21).

[6]黄智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4(15).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6篇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大力宣传保提益鸟、益兽,积极加强保护区建设。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7篇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 korajensis Sieb.et 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大力宣传保提益鸟、益兽,积极加强保护区建设。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8篇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

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

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大力宣传保提益鸟、益兽,积极加强保护区建设。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林业科技; 推广; 现状 ;发展对策

1我区林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我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1983年自治区成立了宁夏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配备了人员,落实了经费。从1983年到现在,通过试验,在重点总结群众传统技术和创新经验基础上,推广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影响面较广的有育苗技术、整地技术、栽植技术、推广良种,由此推动了我区林业科技推广的整体步伐。

2我区科技推广水平低的原因

2.1科技意识较差,认识不到位

较普遍地存在着忽视科技,不重视推广的现象,也有的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或政策措施,把科技措施]有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从思想上没有认真学习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广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未被一些领导所认识,认为生产是硬任务,推广是软任务,搞好搞坏无所谓,只要将生产任务完成就行了,不能自觉地应用和推广先进技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整个林业生产水平仍然不高,林业生产和林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相一致,即生产工艺依靠科技,科技面向生产,对林业科技重视不够,也就很难下大力气搞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了。

2.2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不健全

正在发育的,脆弱的林业市场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很差,主要从事林业生产的农村和国有林场,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主动吸收应用林业科技成果,而林业科研单位的成果一般都是无偿转让给林业生产者,甚至还要投资补贴,所以国家制订鼓励科技成果推广转让的优惠政策,是很需要的。

2.3林业科技推广的投入不足

我区各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经费紧缺,推广经费不足长期困扰着科技推广部门产,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经费不足,许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不能及时推广而失去先进性,许多科技推广人员无事可作,造成人才浪费,许多林业生产者急需的适应技术不能及时到位,同时,造成各级推广部门手段落后,科技人员生活、工作条件简陋。

2.4缺乏监控,效果不佳

由于在林业推广工作中缺少有效的监控措施,有的项目经费被挪作它用且浪费现象严重,致使这些推广项目或半途而废,或效益不理想。

3林业科技推广对策和建议

3.1增强科技意识

要增强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首先,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广泛宣传科技推广在我区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科技推广的先进典型和示范样板,用事实教育群众,说服领导,使之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组织他们到技术推广示范现场参观,增加印象,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从内心里明白林业科技推广对林业建设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3.2增强科技投入

林业科技推广不同于农业,更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许多项目是整个社会受益的生态项目。当前,我区林业科技投入的整体水平很低,远不能适应生产建设的要求,增加投入一方面要增加林业科研投入,多出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增加林业科技推广投入,加快成果转化步伐,一是要形成比较稳固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科技投入体系,以国家投入为主,集体、个人一起上。二是要增加林业生产部门的投入,保证科技推广项目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科技的投入要高于国家对林业投入的增长比例。三是设立林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社会各界及林业部门用于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的部分收益,可划入林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不断壮大,专款专用。

3.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3.3.1制定促进科技人员的奖励政策,对深入推广第一线,为成果推广转化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并在职称评定中放宽条件,予以一定优惠。

3.3.2转换推广机制,在推广主体上,要积极推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不能因等靠国家的扶植而贻误时机,特别是对那些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提倡以个人,集体投入为主,在推广形式上,对那些国家、省、地(市)的重点推广项目,采取建立示范样板点,然后以辐射带动的形式推广,对那些生产上已经成熟的适应技术,采取“四位一体”的推广模式,即将生产、计划、科技、财务部门捆绑在一起,每年下达生产计划时连同科技推广计划一块下达,将适应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

3.3.3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快成果转化。一是要充分发挥的推广机构、民间科技组织、科技示范户、林农专业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形成以专业技术队伍与群众骨干相结合,多方参与的完善的推广,网络。二是要采取政府行为和市场相调节相结合的机制,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推广项目,以政府无偿投资支持为主,对经济效益高,物化水平高的技术成果,逐步通过市场调节,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有组织地举办林业技术成果交易会,技术洽谈会,博览会,或采取技术入股的形式,提高转化率,使林农或企业成为推广的主体,三是加强技术培训,特别是对基层技术骨干的培训,实践证明,技术培训是诸多推广方法中成效较佳的、具有技术普及快,普及面广等特点。林业适应技术培训要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即讲解理论知识,具体技术方法,又请学员到示范样板现场操作实习,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通过技术培训,达到农村技术骨干掌握1-2门适应技术,四是利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推广手段,加大技术普及面,电视、幻灯,广播、墙报,信息会、展览会等是林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应根据不同的对象,技术成果的现状及可行的推广条件,采取以上一种或几种形式。

3.4加强科技队伍

一个健全、结构合理的省、地、县、乡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及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推广队伍,是搞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基本保证,一是要加强各级推广机构的基础建设,多方争取,改善办公条件,职工生活条件,购置必要的科技推广设备,改善推广手段,二是各级推广机构要不断增强自身生态发展能力,进行市场调研,根据本地区的优势,抓好一批有前途、效益好的经济实体,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首先要严把进人关,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善于搞林业科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推广机构,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有一定经营才干的新型科技推广队伍。

【参考文献】:

[1]赵庆丰,浅析我区林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夏林业通讯,2014(2).

上一篇:酒店配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