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5:31:21

林业学术论文

林业学术论文篇1

林业高级工程师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法规、标准、规程,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工作和研究方向,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独立解决生产或科研中的复杂疑难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工程师工作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从事森林培育、森林经营、调查规划、经济林果、园林绿化、花卉园艺、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土保持、森林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特产品、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旅游、湿地保护、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木材流通管理以及相关专业的资源监测、规划设计、工程咨询、经营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现资格以来,年度考核合格以上。取得现资格以来,出现下列情况,在规定年限上延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期1年申报。

(二)年度考核、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评估不合格者,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期2年申报。

(三)受警告以上处分者,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者,剽窃他人成果者,延期3年申报。

二、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满2年,且取得工程师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2年。

(二)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满5年,且取得工程师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5年。

(三)具备上述第(二)点规定学历(学位)未满5年或未具备上述规定学历(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5年;或具备上述第(二)点规定学历(学位)满5年,且取得工程师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3年,取得现资格以来,如其业绩和论文、论著条件符合本条件第七条要求,则可破格申报。

(四)非公有经济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8年,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满7年,且取得非国有企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7年,可正常申报;取得非国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资源并受聘高级工程师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转评相应专业的高级工程师资格。

三、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需取得由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有效合格证。

第四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水平)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完成部级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

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或作为主持人完成2项以上市(厅)级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

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2项以上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省直相关部门下达的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

四、作为主持人负责撰写企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五、作为主持人负责制定3项以上设区市、县级部门或行业发展规划。

六、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营林、林木良种、园林绿化、森林工业生产性项目及技改项目。

七、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林木良种的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八、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项目。

九、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调查、林业专业调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综合科学考察。

十、由省厅抽调参加全省大型调查活动或技术工作,并获表彰奖励。

十一、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2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科技成果转让、推广工作;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开发2项以上省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并负责项目的设计、试制工艺、试产管理等技术工作。

第五条业绩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主要完成人;市(厅)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上的主持人或2项市(厅)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

二、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三等奖主持人。

三、国家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优秀成果咨询奖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专业科技奖(包括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优秀调查规划奖等)一等奖获得者(前五名),二等奖的主持人,不少于2项三等奖的主持人。

四、获得本专业发明专利(发明人),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认可。

五、主持营造林工程3万亩以上;或主持林木良种推广,面积2万亩,增益达15%以上,并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六、从事造林作业设计、伐区作业设计、森林抚育作业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连续7年以上,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七、在责任区内从事森林保护管理,森林资源增长显著,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连续7年且累计10年达到森林灾害控制指标;或应用新技术在森林灾害预防、处置中作出重要贡献。

八、主持县级以上全面森林调查或省(部)级以上林业专业调查4次以上,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九、主持或主要参加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晋升工作或建设项目,并已通过审批、验收;或主持或主要参加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工作,有突出成绩,受到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表彰。

十、在木材流通管理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依法对过站木材进行检尺、检量,并有效制止木材违章运输,查验木材50万立方米以上,无举报投诉,并获省级以上表彰。

十一、作为主持者或主要参加者,在林业工程、生产项目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或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工效或增加经济效益达20%的2项(或30%的1项),或所主持开发的新产品被审定为国内领先。

第六条论文、论著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第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正式公开出版过本人撰写的本专业专著、译著,或参编出版著作1部并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1篇以上。

二、在部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1篇以上。

三、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2篇以上。

四、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1篇,以及为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或调查研究报告2篇以上。

五、在国际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1篇(以宣读证为准),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宣读并获奖2篇以上(以宣读证和获奖证书为准)。

第七条破格条件

一、业绩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一)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二)获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或省(部)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或获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二等奖(前五名)2项(次)以上。

(三)主持完成国家或省重点工程、技术改造、重点科研课题、部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研制、审定申报工作并已经项目(课题)下达部门鉴定(验收)通过(以省人民政府行文确定的项目为准)。

(四)主持研制、开发新产品3项以上,获国家或省级优秀新产品奖并正式投入生产,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省直相关部门确认已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主持大、中型企业工作满2年以上,为企业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增长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现任主要专业技术负责人。

(六)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青年科技奖,或中国林学会梁希奖。

二、论文、论著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际权威性专业学术会议大会上宣读学术论文(以宣读证为准),或在国际权威性专业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第二作者)。

(二)在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2篇(以宣读证为准),或在全国性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发表2篇以上本专业有价值的论文(第一、第二作者)。

(三)在省(部)级以上出版部门正式公开出版过本人撰写的本专业专著、译著(独著、主编或第一副主编)。

林业学术论文篇2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林业建设的力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都做出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批示。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今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为区域林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提出要适时启动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

为加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学术交流,总结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探索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经研究,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与中国林学会决定于*年9月下旬在我国沿海城市共同举办“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会期2~3天。会议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和中国林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协办,中国林学会学术部、中国林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分会)、有关省林学会共同承办。现广泛征集会议交流论文,并就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主题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防灾减灾

二、征文内容

1、沿海防护林体系结构、功能与布局研究;

2、沿海防护林与防灾减灾;

3、沿海防护林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

4、沿海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及相关政策研究;

5、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

6、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标准;

7、沿海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8、海岸基干林带与红树林、柽柳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和可持续经营;

9、海岸带土壤改良与土壤肥力维护;

10、沿海防护林树种选择、培育、低效林改造及其它重大技术;

11、沿海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及外来有害生物防治;

12、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监测及效益评价;

13、信息技术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等。

14、国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征文要求

1、应征论文应是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字数(含摘要、关键字与参考文献)不超过5000字。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关键字、正文和参考文献。论文后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电话、传真、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2、作者可书面或电子投稿:书面投稿一式3份,无论录用与否均不退稿,请自留底稿。电子投稿的稿件请采用Word文档或rtf格式。邮寄投稿时请在信封注明“沿海防护林学术研讨会征文”

3、论文格式参见《林业科学》稿件格式有关要求,《林业科学》

4.征文截止时间:*年7月31日(以寄出地邮戳为准)。论文录用通知*年8月20日前发出。

5.被本次会议录用的学术论文将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出版费用由作者自理。

6.书面投稿地址:*,北京市颐和园后,中国林学会学术部刘根凤曾祥谓(收)

7、电子投稿的E-mail地址:*

四、优秀论文评选

林业学术论文篇3

【关键词】学术论文 摘要 英译

一、引言

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是作者为而撰写的、对论文进行简明确切记述的短文。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发表及检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起着吸引读者并为其提供主要研究内容的作用。摘要作为论文的高度浓缩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纷纷问世。有的研究是比较总括性的,它们归纳英译后的摘要的常见错误对翻译做出指导,还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分析,常提及的翻译理论家有纽马克(Newmark)、尤金・奈达(Nida)等,涉及的翻译理论多为目的论、等值理论等,有着重体裁、人称、时态、等文摘翻译中某一具体的方面来研究的。

但是,这些对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的研究关注的重点多为科学技术类学术论文,只有少部分为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同为摘要,人文社科类摘要和科学技术类要不同,没有固定的结构和模板,更加灵活。故本文以教育类期刊《全球教育展望》为例,对摘要英译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二、错误分析

1.词汇层面。在词汇方面,通过分析所选10篇摘要的英文版,归纳出以下五类主要错误。

第一,错误使用或漏用冠词。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⑧)该部分作为摘要的第一句话,却用定冠词“the”而不是不定冠词“an”。再如,“…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④)中就缺少了个不定冠词“a”。

第二,忽略复数形式。“in primary school” (④)、“more opportunity” (④)等这样的例子,都是本该用复数形式却还是用了单数形式。

第三,错误使用介词。如“In nowadays …”(⑧)多加了介词“in”;“Under the field of …”(⑥) 中的“under”是误用,应该是“in”。

第四,没有使主语和谓语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⑩)中的“emphasize”和单数的主语不协调。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⑥)中的“gain”。

第五,错误翻译或选择错误对应词。例子有如将“理念呼吁阶段”(①)译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将“吸取・・・・・・经验和教训”译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③)等,其译文因受直译的影响而使译文让人无法理解、觉得生硬。还有将术语如“错字和别字”(④)、“字形和音义”(④)和“反映式倾听”(②)乱译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istening”等错误。实际应该是“wrongly-written an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术语的错误翻译是影响准确的最大问题。

2.句子层面。摘要的英文译文在句子层面的问题使得行文不够通顺流畅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省略连接词,其中“and”遗漏的错误尤为明显。例如,“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①)、“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③)、“…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⑨)等句子中最后一个逗号后都缺少一个“and”。

第二,产出结构混乱的句子。特别是有从句的句子,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②)、“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④)等。其它包括语序混乱在内的结构极不符合英语规范的句子还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⑦)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⑤)等。

第三,错误使用标点符号。如分号“;”的错误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⑦)、“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⑦);再如逗号“,”的错误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①)。这里,译者很明显混淆了逗号和句号的使用。

3.篇章层面。在篇章层面,即从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来看,英译的摘要不符合“简练”的原则。这和近年来在各国各界盛行的“简明英语运动”所提倡的基本原则不符。

随机选取的10篇英译的摘要中,就有⑧和⑩两篇在它们100-150字长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绍研究背景。更有甚者,⑤在中文摘要没有背景知识介绍的情况,在英译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这样的弊端不仅是使得译文显得冗赘,而且使其重点不够突出。

三、原因分析

从以上错误我们可以看出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问题颇为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中英文摘要翻译的难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和句法上的差异。英文中有冠词“the”、“a”/“an”,中文中没有这样的冠词体系;英文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的区别,动词也需要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还需要注意时态,但是中文中没有这些曲折变化;英文的介词和中文的介词不一样,比如中文中的一个介词“在”就对应着英文中的“in”、“on”、“at”等多个介词,这样的一对多的介词为翻译时对应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英文有简单句和复合句,其中的复合句结构在构成上比较复杂,有着中文中没有的关系从句(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表语从句等)。中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逻辑而不是句型或标点来体现的:“汉语中句子的概念比较模糊,句号和逗号的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李长栓, 2004)。

译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译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译文的质量,译文的质量决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为了促进学术之间的对话,为了中国学术更好地走上世界舞台,译者需要平时要加强学习,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译知识,勤加练习,积累翻译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吉荣,赵永青.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1),122-125.

[2]方宗祥.理工类院校研究生英语写译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郭曼.目的论指导下的论文摘要词汇英译[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38-41.

林业学术论文篇4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按学科分类,可分为热带综合类、热带地理类、热带生态类、热带生物类、热带农业类、热带林业类、热带气象类、热带海洋类等8大类27种(表1)。

热带综合类期刊

国际上热带综合类期刊主要有来自荷兰、美国的ActaTropica(《热带学报》)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热带保护科学》)2种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兰主办,Elsevier出版,1944年创刊,是世界上创刊最早的热带研究期刊。月刊,SCI收录,2016年影响因子为2.218,是一本有关传染病研究的国际杂志,内容涵盖公共卫生科学与生物医学等研究,特别强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关的主题;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态、数学建模、社会科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论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国MongabayCorporation主办和出版,2008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38,为开放存取电子杂志;主要出版有关欧洲、北美地区热带森林和其他热带生态系统保护领域的原始性论文和最新评论,接收研究论文、评论文章、通信、观点文章和短讯。

热带地理类期刊

热带地理类期刊主要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热带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热带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马来西亚热带地理杂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热带地理杂志》)4种期刊。《热带地理》⑥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双月刊。主要报道国际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报道内容涵盖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办,Wiley出版,1953年创刊,季刊,为S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77;影响分区为地理类Q3;主要刊登热带地区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评论,以及与地理相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马来亚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半年刊,为EI收录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与环境等方面的论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University)主办和出版,2013年创刊,半年刊,英-法双语出版;暂无影响因子;专注于热带环境,重视开放讨论;其报道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图、遥感、环境、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地缘政治等。

热带生态类期刊

热带生态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英国、德国、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学杂志》)、Ecotropica(《生态热带》)、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创刊,为SCI收录期刊,双月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0.904,影响分区为生态学Q4;主要报道热带生态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或评论,重视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查陆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种群进化和生理生态方面的思考,对热带地区生态科学在定量和统计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标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国热带生态学会(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办和出版,1995年创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国际热带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学植物系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生态学各专业论文,包括植物生态、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生态压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演化、国际上生态变化、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热带生物类期刊

热带生物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美国、哥斯达黎加、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种期刊:Biotropica(《生物热带》)、TropicalPlantBiology(《热带植物生物学》)、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热带生物学杂志》葡萄牙文版)、《热带生物学报》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热带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国热带生物与保护学会(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办⑭,Wiley出版,1997年创刊,双月刊,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730,影响分区为生态科学Q3;主要报道关于热带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热带生物的进化、行为和种群生物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国于2008年创办,Springer出版,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1.400,影响分区为植物学Q4,季刊,该刊报道内容涵盖快速发展的热带植物生物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学、进化、发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组生态学和分子育种,多发表原创性研究和评论文章,偶以专题的形式聚焦单一热带物种或某种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办,SciELO出版,1969年创刊,季刊,葡萄牙文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95,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主要报道内容:热带生物学和保护热带生物领域的文章。选择标准是具有新的信息,论文具有相应实验设计、长时段实地工作和完整体系的分类学系统研究。《热带生物学报》⑰由海南大学主办和出版,2009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报道热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或快报)、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协会(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办,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创刊,英-西双语刊,在线期刊,3期/年,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林业、牧业的研究成果,包括奶业和牲畜研究。

热带农业类期刊

热带农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牙买加等国的8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杂志》)、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热带农业科学杂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热带与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学与工业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关于作物科学、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将生物、工程、生态和社会知识应用于热带地区农作物、种植园和园艺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买加西印度大学(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办,1921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综合性热带农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办,Putra大学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创刊,季刊,OA期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渔业、林业、食品科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管理学、生理学、植物和动物科学、植物生产、兽医学。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办和出版,2001年创刊,在线期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该刊致力于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发展,鼓励与该领域相关或交叉学科的成果来稿。《热带农业工程》23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1976年创刊,中文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内容为农业机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内容。《热带农业科技》24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主办,1977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胶、咖啡、热带水果、南药、热带花卉等为主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和快讯,内容涉及热带农业资源与开发、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土壤农化、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热作气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述述评等。《热带农业科学》2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报道范围是:国内外热带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动态;有关热带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科学试验报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热带作物学报》26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

热带林业类期刊

热带林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2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热带林业科学杂志》)27由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办和出版,1988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66,影响分区为林业科学Q4,主要报道关于热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管理学、造林学、保护、利用和产品开发和发展方面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热带林业》28由海南省林学会主办,1973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综述与述评、科技信息等。

热带气象类期刊

热带气象类期刊主要有《热带气象学报》29的中、英文版,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国际上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600,影响分区为气象与大气科学Q4,集中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热带海洋类期刊

热带海洋类期刊有《热带海洋学报》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创刊,中文刊,现为双月刊,这是国际上唯一的一份专门研究热带海洋的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学研究中有关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与防治、海洋仪器与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文章。

2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主办国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的热带研究期刊种类最多。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4个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3国;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两国;欧洲有德国和荷兰两国;大洋洲仅有澳大利亚。在热带研究期刊的主办国中,中国主办的热带研究期刊数量最多、学科最全。包括《热带地理》《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热带海洋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学》《热带农业科技》《热带林业》等,涉及热带地理、气象、农业、海洋等多学科领域。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语言文字分布

国际热带研究期刊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种语言期刊。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数量最多,共15种,占总刊数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热带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热带研究的中文期刊数量仅次于英文刊,为9种。占热带研究期刊数量的1/3,即《热带地理》《热带生物学报》《热带林业》《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葡萄牙文刊1种,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双语刊1种,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双语刊1种,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检索机构分布

很多热带地理研究期刊分别被SCI、SSCI、EI、Scopus等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有的期刊还被不同国际数据库同时收录。根据2016年各国际期刊检索机构公布的期刊收录名单,国际热带研究期刊分别被收录的情况如下:1)SCI收录的热带研究期刊共8种。按美国科技信息所(ISI)2017年公布的2016期刊引证报告(JCR)影响因子大小排序:ActaTropica,影响因子为2.218,影响分区为热带医学Q2;Biotropica,影响因子为1.730,影响分区为生态科学Q3;TropicalPlantBiology,影响因子为1.400,影响分区为植物学Q4;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影响因子为1.238,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JournalofTropicalEcology,影响因子为0.904,影响分区为生态学Q4;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影响因子为0.600,影响分区为气象与大气科学Q4;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影响因子为0.495,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SCI影响因子为0.466,影响分区为林业科学Q4。2)SSCI收录的热带期刊仅有1种,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被SSCI收录,影响因子为1.277,影响分区为地理Q3。3)EI收录的热带期刊共5种,ActaTropica、JournalofTropicalEcology、TropicalEcology、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4)Scopus收录的热带期刊共8种,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5)《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的期刊共10种,《热带地理》《热带生物学报》《热带林业》《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

林业学术论文篇5

我们十分好奇,能够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描绘美丽蓝图、构筑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一个怎样的科研团队?他们有着怎样的不懈追求和科学梦想?日前,记者来到 “绿荫之都”南京,在镶嵌于美丽的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间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采访了张智光教授。

二十年风雨铸就创新品格

张智光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出道”时,就承担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子课题“水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主持了“南京市城市生态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南京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方案研究”。从此,他与绿色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从绿色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战略方向,到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的共生模式,再到实施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体系的一个个科研难题,进而构建了绿色中国建设的三维管理金字塔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共生空间演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兹理论。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研究绿色中国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学术专著,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著名可持续发展专家牛文元对《绿色中国》系列专著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前,张智光在研究管理科学基础理论时提出了三维集成化管理金字塔理论,出版了《管理金字塔》专著,并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较大反响。牛文元认为,张智光团队用“三维体系结构将复杂的绿色中国建设问题梳理得十分清晰,对于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提供了十分有效的系统化分析框架和工作路径。”能将两个看似无关的研究体系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是一种多么富有气势的创新构想。张智光教授怎么会有如此“神来之笔”呢?

“多元的‘地缘结构’、多彩的‘业缘结构’、多样的‘学缘结构’……综错的人生轨迹铸成了他勇于创新的品格。”在《管理金字塔》著作的作者简介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其中的答案。这位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经历了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练,完成了从机械工人到助理工程师、大学教授、学院院长、重点学科带头人、等角色的转换,实现了自动化学士、系统工程硕士、管理工程博士的学界跨越和融合。

“当工人的经历,锻炼了我的实干精神;当工程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训练了我的创新思维。”张智光介绍说,“跨学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我以后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帮助很大。”早在东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就在系统工程学科的权威期刊《系统工程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环境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此前该学校教师在该学报上仅发表过2篇论文,张智光因此在学术道路上崭露头角。

1990年,张智光进入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两次企业的工作经历使他的学术生涯走了不少弯路,32岁才当上助教,而此时有的77级同学已经是副教授了。然而,动荡的年代赋予他勇于拼搏的意志,曲折的经历给予他勤于探索的精神,多学科的背景教会他善于创新的本领。张智光在科研中思如泉涌,成果频发,两年半就提前博士毕业,接连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仅用了9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助教到教授的跃迁。

张智光虽然本科和硕士都不是林业院校毕业的,但在硕士期间完成了环境经济系统工程方面的课题,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他没有辜负这一天赐机缘,敏锐地意识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于是他利用林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自己的学术背景,长期致力于生态与环境经济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20多年来,张智光在该领域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和省软科学计划等30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

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的多面手

作为一名管理学教授,不仅要会做科研,还要承担教书育人和服务于管理实践的责任。在大学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互割裂,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况比较普遍。但张智光认为,“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学可以为科研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灵感,科研又能反哺教学和管理实践,而管理实践则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绝佳平台。三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他对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的独到见解和完美融合,闪烁着他的学术智慧。

讲台是张智光科研的源泉之一。他说,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使大脑比较兴奋,思维比较活跃,容易产生激情、灵感和新思想,进而发现有待探索的科研问题,或为科研难题找到突破口。记得有一次在讲解系统结构建模方法时,张智光在讲台上一下子产生了顿悟――这一方法不是正好可以解决他一直冥思苦想的复杂河网水环境模拟的难题吗?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成功地构建了复杂河网环境模拟递推模型,并发表了学术论文。该论文后被全俄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文摘期刊收录。

与此同时,张智光的科研成果也为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素材,科研又反哺了教学。“张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例举他所做过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并针对其中的难点提问,启发我们思考和讨论。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传授了知识,还训练了我们的科研能力。”张智光的博士研究生、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杨加猛说。

管理实践是张智光教学和科研的又一源泉。作为一名管理学教授,他经常应邀到企业从事管理培训和咨询。在为企业做管理决策讲座时,张教授发现传统的决策科学教科书中大量的数学模型严重脱离管理实际,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实用价值很低。因此,他对过度学术化的决策科学进行“软化”,并增加了决策艺术的内容,让它从象牙塔上走下来,结果很受企业管理人员的欢迎。

回到学校课堂后,张智光又在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大多数都将成为实际管理者,高校为什么不能教给他们更加贴近实际的知识呢?在他的建议下,学校增设了一门新的全校选修课“决策科学与艺术”,张智光亲自授课。结果,能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坐满了学生,许多人还找不到座位。以后,张智光和他的团队又编著了教材《决策科学与艺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能够推进该学科发展的开创性成果,对管理者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科学出版社的终审专家对书稿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决策科学与艺术》一书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作为教材,能够评上科研奖项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对张智光将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完美融合的褒奖。

张智光担任过两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职务,他说,“我当院长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尽快搭建学院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是希望将自己掌握的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经过实际应用,管理科学的巨大威力充分显现出来。在第一个任期的短短3年内,学院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新增了几个硕士点和本科专业、获批了两个省级特色专业;在第二个任期的4年内,该博士点一举获得了省级和部级双重点学科的头衔,学科排名上升至所在一级学科的全国第八位,并成功申报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超额完成了预定的任职目标后,张智光急流勇退,把接力棒交给后来者,而后“完美转身”,回归他所酷爱的教学工作。那时,他就像一位走出实验室的研究者,开始对“管理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和提炼,为日后创立“管理金字塔”等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

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管理金字塔》一书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科研专著。它源于教学和管理实践,又用于教学、管理实践和绿色中国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张智光发现国内外相关著作在管理维度的划分上十分混乱,缺乏完整的科学体系。在担任院长期间,张智光组织过一次校友座谈会,有校友提出:“在校期间学了很多管理学课程,但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导致遇到工作问题时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在企业做管理培训和咨询时,也有企业人士提出公司在集成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困境。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迫使张智光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一难题。从发现问题到出版《管理金字塔》专著,张智光耗费了10年的心血。“国内企业集成化管理的问题十分严重,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管理理论体系来梳理公司各管理单元之间的关系。看到《管理金字塔》这本书,让我非常激动!以后公司管理就有理论支撑了。”一位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的老总曾几经辗转找到张智光,表达了对这本著作的赞誉。

管理金字塔理论除了在管理实践和绿色中国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智光还带领团队将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他们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三维体系的管理学精品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出版了教材《管理学原理:领域、层次与过程》和教研专著《管理学精品教材与教学改革研究――基于三维管理金字塔体系》。该教改项目的专家鉴定意见上写道:“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维管理金字塔体系等内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日,这项教学成果被评为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智光教授成功打破了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之间的隔阂,使它们相融相济。就像打通了任、督、冲三脉的“武林高手”一样,他在三者之间游刃有余。

培养年轻人不遗余力

“张智光教授的课不能随便选,不好上!”在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张老师的教学有深度,学生的学习也有难度。他提倡师生互动,鼓励每位学生用自己的头脑“研习”,而不是被动地“吸收”。“我们经历了从不敢选、不想选,到后来庆幸自己做出正确选择的过程。”杨加猛说出了选修张智光课程的学生的共同心声。“张老师擅长把复杂的理论表述得十分简捷、明晰,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阐述管理案例和学术研究范式,鼓励学生研讨如何从管理实际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如何解决科研难题。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还为我们未来的学术研究指明了道路。”在评师网上,有学生这样评价张老师:“有大智慧,教的不只是知识还是哲理。从师三年,大有裨益。因材施教,弟子各有所长。”

除了经常召集科研团队进行学术研讨外,在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方面,张智光还制定了一条雷打不动的制度。每2周召开一次“师门会”,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每人都要汇报2周以来的学习体会及科研进展,再提出后2周的计划。每次都有1~2名研究生用PPT做主题发言,然后大家自由讨论,张老师最后进行总结性点评。一次3小时的热烈讨论使研究生们收获很大,常常激发出他们的科研灵感,迸发出思想火花。

思维的灵活性和治学的严谨性并存,这是张智光的风格。他要求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的每篇论文都必须先经过他的审阅才能投稿,要求所发表的论文一定要有突出的创新性,并严格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他会把这些论文里的重要数学公式都推演一遍,关键文字都要一字一句修改,有些论文或书稿甚至改得面目全非。他还不厌其烦地认真辅导年轻教师申报部级科研项目。“为了某一个学术问题,张老师凌晨打来电话讨论问题也是司空见惯的。他的辛劳和智慧使我们收获很大。”杨加猛说。“张老师的课题经费大部分都用于年轻人的培养,资助他们调研、收集资料和。”杨加猛清晰地记得,2006年去东北林业大学参加林业经济研讨会时,为节省经费,以便能多带两个研究生一起参加会议,张老师坚持不坐飞机,与他们一起坐了24小时的硬卧到达哈尔滨。

作为系统工程专家,张智光领导的科研团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我们的团队既有相对固定的核心成员,同时根据课题的不同需要也是开放式的。”张智光介绍说。例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与示范”的课题组成员包含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生态经济、财务会计、制浆造纸和林学等多学科的成员。“多学科交叉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和集成创新,而且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年轻学者。”张智光说。

作为管理学家,张智光一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团队管理原则。在项目结题、和成果报奖时,他都按照每人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排名,而不是论资排辈。不管是作为院长,还是学术带头人,他不会为团队成员的个人利益去打招呼,也不会在评职称时格外照顾他们。“我给你们的是猎枪、是本领,而不是食物。食物很快就会吃完,而本领是一辈子的财富。好好做学问,该有的都会有。”这是团队成员经常都会听到的话。公平纯净的学术氛围,有力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使团队成员进步很快。目前该团队成员已经申请到了占学院60%的部级课题,多位年轻教师都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有的已晋升为教授,杨加猛、谢煜、张浩等担任了省级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理事等职务,张浩等还领衔获得了省级优秀成果奖……张智光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科研团队,在学界已有较大的影响。

林业学术论文篇6

笔者以“Academic impact”(学术影响力)为检索词串在谷歌学术搜索上检索,限定时间为1991-1999年,搜索结果为66700条,限定时间为2000年~至今,搜索结果为321000条,限定时间为2005年至今,为397000条结果;以“Academicimpact”为检索词串在谷歌学术搜索上检索,总计得到搜索结果约有213000条。以“academic impact of university”为检索词串在谷歌学术搜索上检索,得到搜索结果约有2170000条,2005年以后为368000条结果。

笔者以“Academic impact”为检索词,利用Google BookSearch搜索功能,可以得到有关学术影响力书籍方面的网页链接122000个,由此可以大致了解国外相关著作发表情况和研究状况。从出版的多部学术影响力著作中,可以看出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例如:《学术影响力:高等教育的政治(Academic influence:the politics of higher educa-tion)》,作者Eric L. Sexton全面考察了美国高校的学术影响力问题,重点是美国的国家政策、高校自己政策、学术影响的政治化等现状;《软实力超级大国:日本和美国的文化及民族资产(Soft Power Superpowers:Cultural and National Assets of Japanand the United States)》,作者Yasushi Watanabe,David L.Mc-Conne阐述了日美,尤其是重点介绍和剖析了美国在全球的学术影响力的情况、影响和学术影响力在某些社会方面的作用;《学术影响力:高校时代的学术自由(Academic Influence:Aca-demic Freedom in the Age of the University)》这是一本深入浅出而较为全面介绍高校学术影响力的书籍。

学术影响力的理论研究反映了学术影响力实践的发展,对推动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和服务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外学术影响力研究方面的文献增长迅猛,反映了这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总的来说,国外关于学术影响力的文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学术影响力理论研究的介绍。第二,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第三,学术影响力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学术影响力对每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来说是一个挑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

笔者以“高校学术影响力研究”为检索词串在中国知网上仅查得《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年10期的一篇题目为《基于链接分析的高校学术影响力研究》的论文。以“学术影响力研究”为检索词串在中国知网上可查得12条检索记录,但主要集中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方向,如刘贵伟等著的论文《基于数据正态化处理的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汤建民著的论文《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2000~2007年CNKI数据库的分析》等。

目前,对机构进行评价研究,多以科技论文作为统计指标,如董亚杰等的《北京林业大学发表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张丽园的《几所综合性大学科技论文的研究》、张淑云等的《河北农业大学高水平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等。

也有对个人学术影响的评价研究,如黄晓鹂等的《河北理工学院教授学术影响力》、刘瑞兴的《河北理工大学一个学术影响度高的科研亮点――张玉柱教授发文与论著被引分析》等文献,也以发文量与论著被引情况作为评价指标。

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内学术影响力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推广,高校学术影响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术影响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不再局限于学术成果的研究,还包括所有的高校学术资源结构以及学术资源的调配运行情况。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由于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形成,大环境背景下的学术影响力研究和探讨应运而生。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我国高校学术影响力的研究主要是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几所林业高校,对其主要的学术成果进行年代分布比较、数量比较、类型比较以及质量比较分析研究。目前,对学术成果的量化评价,主要是对科研论文的量化评价。对科研论文的量化评价,国际和国内广为采取并普遍接受的做法是将美国信息社的信息产品《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等作为依据,通过统计SCI收录刊物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等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学分析,进而比较林业高校的学术情况。由于SCI收录中国期刊太少,仅占中国科技期刊的0.2~0.3%,用于研究统计林业高校科研论文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因此引入EI(《工程索引》)和ISTP(《科学会议录索引》)等国际主要检索系统评价我国高校学术影响力。对于国内的评价系统,选取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研成果、会议论文以及制定标准等数据,比较研究我国林业高等院校的学术成果情况。

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我国高校学术影响力研究的研究对象比较多,涉及范围比较广,既有跨空间跨地域研究对象的调查探究,也有纵横时间上的一个学术群体的研究对比,要用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数量和复杂性上都要到位,才可能完成这么庞大的调查研究课题。在此文中,主要用到了以下几个研究方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教育调查中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研究者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获取有关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以书面形式给出一系列与所要研究的目的有关的问题,让被调查者作出回答,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取有关信息,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面对我国几十所包含林业学科的高校,本文中虽然只选取了全国以林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主要有6所,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学院、浙江林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在论文开题调查和撰写准备中并未仅仅局限于这6所院校的调查分析,而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书信调查、电话调查和网上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对十几所左右高校进行了相关数据的调研。

第二,文献调研法。文献调研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调研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本文研究的是高校学术影响力,研究方向和内容决定了需要查阅、分析和研究大量文献资料。涉及多个院校多个学科的科研成果资料,笔者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了对比和研究。例如在分析6所林业院校学术论文SCI、EI和ISTP收录情况时,以SCI收录论文为例,需要查阅、对比出6所院校收录数量、收录载体类型、收录语种、收录论文作者情况等多种数据,涉及的资料繁多而复杂,最后还要在取得

数据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对比和分析。

第三,信息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第四,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也称“统计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在科学试验、学术评价和生产管理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是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我们在进行我国林业高等院校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这对于论文样本的选择、评价指标的制定以及评价结果的分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校各级领导要从传统学校的观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学术影响力在信息时代对学校新的要求,要花时间了解学术影响力的知识和重要性,用大力气、大投入狠抓相关建设。提高高校学术影响力工作是高校学术活动中最能体现价值的工作,是高校学术活动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最富于智力性成果的劳动。

哈默曾经提出,要建立核心能力必须要有一个连续性的努力,并要求高层管理人员的稳定与坚持。高校学术影响力的开展,需要形成一个高效的领导和管理机制,从领导管理上把它作为学校核心工作之一来抓,把它作为提升学校核心能力的重要工作来进行。尤其校领导要予以足够重视,责成相关负责人对此项工作直接领导和负责,高效管理,以此来保证学术影响力工作开展。

参考资料

[1]董亚杰.基于SCI对我国林业高校科研水平的分析及评价[J].现代情报,2007,11(4):135-138.

[2]鲍国海.1978~2002年美国EI网络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38-41.

[3]陈惠兰.纺织学科期刊被SCI、ISTP收录情况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2):121-123.

[4]胡俊荣.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与美国科技会议录索引比较研究[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8,(20):3-6.

[5]胡兵,王昌度,等.从SCI看我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地位[J].图书与情报,2001,(1):27-29.

[6]董亚杰,赵世华,孙丽川.从SCI论文统计分析看学校科研水平及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4):52-53.

林业学术论文篇7

本条件适用于全省从事林业、园林及相关专业的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咨询、管理等岗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在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

二、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热爱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勇于开拓,努力进取,在工作中不断做出显著成绩。

(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

(五)参加统一组织的中级职称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或经批准免试者。

(六)按省林业厅、人事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林人[]225号文件)规定,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根据继续教育证书认定)。

(七)申报林业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参加中级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

三、学历、资历条件

凡申报林业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学历、资历条件之一:

1.获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者。

2.获硕士学位,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者。

3.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满4年。

4.双专科毕业生申报可按本科对待,但所学专业之一须与现工作岗位对口,时间从取得省教育厅颁发的双专科证明之日起计算。

5.大学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满5年。

6.中专毕业,在本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满15年,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满5年。

四、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

凡申报林业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在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实绩方面须同时具备下列各项条件:

(一)较系统地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二)熟悉本专业技术规程、规范、标准,能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三)能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

(四)主持或参与林业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工作,或开展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县以上业务部门证明)。

(五)结合本专业实际,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CN、ISSN刊物或《安徽林业科技》,下同)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不少于2000字)。

五、破格晋升工程师的条件

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条件,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满5年,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工程师任职资格。

1.在任助理工程师期间,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或市(厅)级一等奖(主要完成人)。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二篇(须独著)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每篇不少于2000字),并做出显著成绩,在工作中受到县级以上单位的表彰奖励。

3.研究成果在全县(市)予以推广(须有县级以上单位证明),并受到县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

六、申报林业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专业水平考试工作,由各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七、本条件从2010年起施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条件不一致的以本条件为准。

林业学术论文篇8

基于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欧洲林业研究》、《加拿大林业研究》等的相关介绍,利用2006-2010年统计数据,对国内重要期刊《林业经济问题》和《中国林业经济》进行影响因子分析,同时,对国外SCI源期刊影响因子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为国内学者了解SCI期刊并向国外投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SCI 林业经济 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

林业经济学是研究林业部门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1],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等。目前,国内学者对林业经济相关领域国外期刊,特别是SCI源期刊不甚重视,在相关期刊上不多,由于科学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展示,从而导致国内学术界研究成果不能较好地呈现给全世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Web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期刊分析与评价报告,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国际性学术期刊[2]。同样,《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也对国内期刊进行了评价[3]。因此,本文选择与林业经济相关的国内重要期刊以及国外SCI源期刊进行着重介绍,并根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以及JCR公布的历年数据,对影响因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内学者投稿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国外,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发展。

1.1《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2004年曾更名为《绿色中国》(理论版),2006年起恢复使用《林业经济》。作为林业经济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刊载反映我国林业经济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林业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等,其定位是各级林业及相关领域决策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教学人员、信息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1991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

1.2 《林业经济问题》

《林业经济问题》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作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和文献计量评价数据的来源期刊,在国内林业经济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期刊主要刊载国内外林业经济学领域重大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其读者定位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和行政管理工作者、农林大中专院校广大师生。

1.3 《中国林业经济》

《中国林业经济》创刊于1993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同时,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会以及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吉林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等承办。主要刊载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术文章,其读者定位于林业工作者、林业学者及管理者等。1996年、2000年该刊连续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评为黑龙江省级优秀期刊。该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1.4 林业经济评论

《林业经济评论》创刊于2011年,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以文集(论著)的发刊方式面向国内外发行,每年定期出版。主要刊载林业经济理论、资源管理与政策、林产品市场与贸易、保护经济与管理、林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读者定位于广大国内外林业经济工作者,致力于打造发表高水平林业经济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大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在国内外影响的一个窗口。该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兼收中英文稿件,发表以翔实资料为基础的具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学术论文,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不收取版面费。

2.1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欧洲林业研究》由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出版,作为国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的顶尖杂志,主要刊载与木材和林业相关的生物、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述。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领域研究进展、土壤化学、地区林业等。期刊读者定位于林业经济研究人员、管理者和决策者。其主编为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森林科学与资源管理学院的Hans Pretzsch教授。

2.2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加拿大林业研究》创刊于1971年,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林业科学方面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保护生物学、林业经济学、造林学木材科学等论文。期刊也会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出版专刊。该刊被遴选为过去100年中生物和医学领域100种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4]。其主编为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的Daniel Kneeshaw博士以及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林务局的Pierre Bernier博士。

2.3 Forestry

《林业》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有关林业可持续发展、树木研究以及政策等论文。该期刊更多偏向于发表温带和寒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论文。其编辑工作分工较细,各编辑所负责的事务各不相同。

2.4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林业科学年报》系涉及多学科的国际期刊,每年一般出版8期。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经营、生态学、树木生理学等研究论文。林业可持续经营以及生态学是该期刊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主编为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南希中心的Erwin Dreyer。

2.5 Forest Science

《林业科学》作为林业相关论文的索引数据库,为学者提供论文的摘要信息和全部的参考文献,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发展、热带森林碳汇和森林遗传资源等论文。覆盖范围较广,收录文献从1939年至今,数据库更新较快,平均每周更新一次。其主编为Victoria Bonham和Bridget Biggs。

3.1 国内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由于缺乏《林业经济》、《林业经济评论》的数据,本文仅选择了《林业经济问题》和《中国林业经济》两种期刊进行分析。《林业经济问题》作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近年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2006年影响因子为0.477,而到2010年,其影响因子上升为0.950,增长幅度高达99.16%。《中国林业经济》不是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在2006年为0.166,2007年为0.333,随后变化平稳,影响因子始终处于0.3-0.35之间(见图1)。了解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为林业经济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评价自身研究成果提供依据,也可为其今后论文投稿指明方向。

3.2国外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

根据《JCR2011年引证报告》,林业经济相关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2.0,以0.5分作为分档标准,对期刊进行分类划定,结果显示,影响因子多集中在0.5-1.0分之间,所占比例为63.64%,整体而言,林业经济类相关期刊影响因子水平不高,1.5分以上的期刊仅有2个,所占比重为9.09%,而1.0-1.5分之间的期刊有5个,占比重为22.73%(见图2和图3)。

选择林业经济领域中SCI源期刊,对2006-2010年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体变化情况有三种:一种为上升趋势;另一种为下降趋势;还有一种就是其变化趋势并不明朗,不能较好地预测其未来是否上升和下降(见图4)。呈现上升趋势的期刊有:CIENC FLOREST、J TROP FOR SCI、J FOREST RES-JPN、FORESTRY、EUR J FOREST RES、SILVA FENN、INT FOREST REV、NEW FOREST、AGROFOREST SYST、CAN J FOREST RES等,其中CIENC FLOREST、J TROP FOR SCI、J FOREST RES-JPN、FORESTRY、EUR J FOREST RES保持了稳步的上升态势(见图4A)。呈现下降趋势的期刊主要有:FOREST CHRON、J FOREST ECON、ANN FOREST SCI、J FOREST、FOREST SCI,其中FOREST CHRON表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而其他期刊尽管有升有降,但总体以下降为主(见图4B)。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的期刊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仅两种期刊: FOREST POLICY ECON和SCAND J FOREST RES。

结论

上一篇:林业政策论文范文 下一篇:林业大学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