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学生审美感知觉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5-08 06:39:01

音乐学专业学生审美感知觉的培养策略

随着高校音乐学专业办学的扩张,学生入学时的音乐综合素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他们入学时已掌握一项乐器或声乐的初步演奏演唱技能,但由于对种类繁多的音乐专业方向接触得较少,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水平较差,严重影响他们的音乐学习和专业进步鉴于以上现象,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觉水平,养成通过自身的音乐感知觉,来真实感受、体验、领悟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在将来的音乐教育中,能真正理解“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适应当前音乐教育改革,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要实现以上的目标,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音乐感知觉的概念,以及所包括的内容。音乐感知觉内容在通常的概念中,总是沿袭美籍瑞典音乐心理学家卡尔·西肖尔的理论,认为音乐是由各种要素组成。因此音乐感知觉的培养,就是把音乐各种要素加以分开训练。他把“音乐感知觉分为音高感、音强感、时间感、音响向度感、节奏感、音色感、协和感、音量感。” [1]因此,在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培养音乐感知觉的课程,如视唱练耳,通常没有结合音乐作品的音响进行综合听辨感知,只是满足对单一孤立音响的感知,如单音、音程、和声的听音训练,对提高学生实际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帮助有限。最重要的是,无法使学生养成运用自己的音乐感知觉来感受音乐作品的鉴赏习惯。又如和声课,往往上成逻辑计算、排列组合的理科式逻辑计算课程,而对和声进行过程中真正音响效果的审美感知能力,却没有加以培养而有实质上的提高,最后普遍导致了学生对和声课的恐惧。

而正确的音乐审美感知觉包括了音感和乐感,“音感是指对孤立的音响的感觉能力,乐感是指对音乐中的音响的组织能力,诸如调式旋律、和声节拍等音乐要素的直觉的把握能力” [2]。音感是基础,仅仅是对个别音响的辨别能力,包括协和、音色、音高三种辨别感。乐感则是对音乐的一种组织能力,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初级的为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包括和声感、和谐感、力度感、节奏感、运动感、速度感、旋律感、音程感和线条感。高级的为对音乐形式结构的领悟能力,包括结构感、动力感、层次感、段落感、平衡感和句读感等[2]。由上可见,传统的教学只是培养单独的音感,和少量的初级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如和声、节奏旋律、音程感),对其他的初级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如和谐、力度、运动、速度、线条感)以及音乐形式结构的感知能力却被经常忽略。

因此,根据以上论述,在以下几个方面,笔者提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感知觉培养策略,并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制定2010 年版的音乐本科培养方案之际,修订各科课程的教学大纲,将音乐感知觉能力,列为音乐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成为学生音乐综合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钢琴基础课中,原先教学大纲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是“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使学生了解钢琴的性能、特点及表现,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能弹奏一般的正谱伴奏,并具备一定的即兴伴奏能力,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及一切社会活动。”而对钢琴演奏、鉴赏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却没有相应的要求,以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训练手指动作。而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添加了对钢琴作品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训练,通过聆听,比较钢琴家、教师、学生自身的演奏,体会和领悟了钢琴演奏的真谛,明晰了练习要求和演奏目标。

第二,实行课程融合。

审美感知觉由感觉和知觉组成,审美感觉是指“事物的外在的表面的局部的审美特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形成的主观反射、反映和模写” [3]。而审美知觉在狭义方面,是指“审美中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部各部分的综合反映。” [3]同理,音乐审美感知觉是指在音乐感觉基础上,对音乐本体的综合把握,是对音乐整体的直接反映。音乐音响首先作用于听觉感觉器官,为音乐知觉提供“音乐材料”,为提高人们知觉水平打下基础。反之音乐知觉水平的提高,使听觉器官能更加全面地感受和捕捉到丰富多样音乐素材。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把握能力。感觉与知觉既有分工,又有紧密联系,而实际操作时感觉和知觉几乎是同时运作。

因此大量地聆听音乐作品,并同时与音乐理论教学相结合,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觉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感觉与知觉的心理运行机制,将部分音乐学科课程进行组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重要的教学改革思路。

第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审美感知觉,对音乐本体进行感知,随后再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在通常的音乐欣赏、演奏课上,教师事先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曲式分析、音乐风格特征、历史评价等资料合盘托出,而学生则先入为主地按照以上介绍,进行验证,最终接受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这种没有通过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觉,经过感知、联想、想象、顿悟等各审美环节来理解音乐内涵,品味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趣味的音乐鉴赏,就无法体现其音乐审美效应。造成原本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规律,变成了“有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教学怪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丧失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造成审美经验缺失,审美需求减弱,审美趣味平庸,造成音乐审美能力与普通非专业的大学生相差无几的现状。

因此,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改革音乐欣赏课、中外音乐史,技能课等课教学过程模式,运用实践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现代教学方式,从提升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觉的角度入手,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更新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学生考试评价中,特别在和声、曲式分析、即兴伴奏、音乐欣赏、音乐史、教学法上的考试基本上实行书面考试,学生一般采用文化课应考手段,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或用数学逻辑推论方式,来对付考试。由于不需要聆听音响,所以就不需要通过音乐审美感知觉,来分析其和声、曲式结构、音乐作品风格,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法来进行教案设计,因此既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也没有起到引领学生对审美感知觉学习目标的导向作用。

笔者建议,对于音乐各学科的考试,必须有大量的音乐音响作品为试题题目,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审美感知觉来感受音乐音响,再结合各学科的音乐理论知识来完成试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逼着学生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感知觉水平,成为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

综上所述,切实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构筑音乐感知觉培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确保新世纪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后续成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捷普洛夫.音乐能力心理学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林华 .音乐审美心理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78

[3]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90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课题“音乐学专业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觉的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Y201017820)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湖湘动漫创意设计与传播策略研究 下一篇:幕业煌煌 古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