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知觉带给人强大动力

时间:2022-08-07 11:38:20

音乐感知觉带给人强大动力

内容提要:音乐是人类生理、物理和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主要描述与音乐相关的心理活动,从未听音乐前的期待,听音乐时的内心活动,到听完音乐后的情绪变化,来阐述音乐带给人的影响。主要从音乐的感觉与听觉,音乐对人的作用这几个方面来呈现音乐带给人们的无限生命力。

关键词:音乐知觉期待 五音疗法 黄金分割 和谐 动力

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就是心境机器全部的智慧”,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在人们的心中,音乐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人类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人类对万象世界的思考。人类的发展如果没有音乐,那种场景令人无法想象。音乐作为人们表达的载体,历经了几乎和人类诞生到现在同样长的时间,它是在时间的流程中展现的艺术。音乐所释放出来的物质能量与精神能量,是任何一种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它不仅带给人们大量多姿多彩的优秀作品,而且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振兴和鼓舞。人们不断的去创造它,又不断的去感受着它,通过人们意识与实践的反复作用,在历史的舞台上带给人们不断的惊喜。

一、感受音乐

在某种程度上看,音乐的作用是唯心的,因为不同的人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不尽相同。

(一)音乐与感觉

感觉作为动词意指体验的行为,作名词意指人和动物通过感官获取事物基本属性信息的一种能力。感觉是客观事物的刺激信息进入心理世界的入口,当音乐响起时,我们的心情往往会随着音乐而波动,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种种颜色或场景,有时会浮现一个色彩或单一或繁杂的场景。

音乐和颜色是相通的,人们无论是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还是通过视觉来察觉色彩,它们同样都可以给人以明朗、温暖、哀愁、暗淡等感觉。调性色彩是作曲家最热衷的话题,他们认为音乐是有颜色的,音高和调性的色彩、音色的色彩、和声的色彩。这些实际上都是音乐给人们的一种视听联想的感受,人们甚至曾经尝试着去研究七个基本音级与彩虹七种颜色的关系。

所谓音乐感包括音感和乐感,音感指对孤立的音响的感觉能力,乐感指音乐中的音响的组织能力,音感是乐感的基础,乐感是音感的方向。音乐家的音乐感异于常人不仅仅是他们有着很好的音乐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对音乐事业的热爱与强烈兴趣,以及在音乐学习中不断的努力。音乐对人的感觉是动觉经验,动感的实质表现在听觉对线形运动的方向性感知能力,是对旋律形态的把握。

(二)音乐与知觉期待

1.知觉期待的概念

期待指的是在过去和现在信息的基础上,对将来信息的一种预期和期望。美国音乐学家迈耶认为,音乐美感在于听者审美期待满足与否。审美期待是由审美经验暗示产生的,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语感。听众能够对音乐产生反应,情绪发生激荡,审美经验得到满足。知觉是主体对客观环境(包括主体本身状态)的初步解释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同某一感觉相联系,而且还是集中所有感知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所谓“知觉期待”①就是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对将来信息的一种预期和期望。

2.音乐中的知觉期待

知觉期待是将音程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完形,而构成旋律的心理基础。知觉的特征包括整体性、恒常性和主动性,知觉理论中的格式塔心理学②强调内在结构,主张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和有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理解。完形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是整体决定部分,带给我们感受音乐中的启示是,一条旋律虽然可以分成若干部分,但我们听觉对它的感受却是整体的,也就是旋律线形的轮廓。其中控制旋律期待的核心规则是格式塔原则也叫完形原则,即音乐的知觉期待与旋律的相似性和良好的继续性密切相关。通俗的解释可以说成是听众在没有听到音乐前,对音乐的一种内心预想,这种对音乐的期待是建立在对音乐整体轮廓的预期和期待。

3.完形规则在音乐中的体现

这种完形性规则是一种内隐的规则,这种内隐的规则恰恰是构成音乐知觉期待的内部动力。知觉中的组织过程包括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整合,节奏是在时间中展现的音乐序列,而音乐序列的形成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时序问题和时距问题。即在音乐序列中节奏和节拍是重要的考察对象,其中主要是节拍规则、节拍重音、节奏重音、节拍模式、节奏模式的等级。

音乐知觉期待存在于音乐的旋律、调式调性、节奏三大范畴之中。音乐知觉期待和音乐三大范畴的关系已经有学者证实,这三大基本元素的构成离不开知觉期待,它是音乐存在的本质特征。

音乐期待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知觉期待通过心理预见使音乐的节奏得以形成时间的序列,也就是说知觉期待可以对这些节奏现象进行动态的调节和预见。音乐知觉期待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三大范畴,通过大脑生理机制、记忆、启动效应等因素对音乐的时间知觉和时间操作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正是有了对音乐的知觉期待,不同因素的连接会形成不同程度的期待,从而影响对音乐的感知与判断。

二 、音乐是听的艺术

(一)音乐的耳朵

音乐的发展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与音乐接触的过程中,听音乐是在感受音乐的流动性。频率和振幅这两个物理性质形成了声音的三个心理参数:音高、响度和音色。面对源源不断的音响信息,听众会把自己熟悉的节拍形式和结构形式予以划断,音乐通过听觉在大脑中构建起人们脑海中的音乐形象,通过有规律的音响运动可以培养人对不同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这四个音乐基本要素的辨别力。

音高主要取决于声波的频率,但也受强度的影响。相同频率的音响当强弱不同时,听起来音高就有所不同。响度不仅取决于声音的强度,还受音响频率的影响。当音量小的时候,低音就会显得不明显。音色除了取决于泛音的成分之外,还受声音的强度以及基音的影响。人耳对于泛音的变化实际上并不敏感,对于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说,泛音的变化几乎没有被察觉。但在音乐家们的耳朵里,任何细微的差别都会被他们觉察,他们敏锐的听觉能力是他们工作的关键。

人类的听觉在欣赏音乐的每个瞬间都会对刚听到音乐信息做出判断,是耳朵在执行它的综合功能。音乐家在长期的音乐创造实践中形成的“音乐的耳朵”,在感知一切音乐作品时,迅速把握作品音乐运动结构、基本情调的能力以及透过表层接触到内部意蕴的穿透力与直觉。他们在接触大量信息时,从美的角度选择性更强,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听到作品最美的声音。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可是当音响刺激不断传入耳内,人们音量感受力的兴奋度会降低。设想如果作品每一段的力度都不如前一段,就会使听觉疲劳。因此,恰当的力度变化通常把令听觉兴奋的音响放在最后,以克服听觉的疲劳。

(二)听音乐与想象力

音乐的最大魅力莫过于它所带来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天赋。其它动物缺乏想象力,所以不会有创造③。音乐使人的情感净化处于一种纯净、宁静的状态,音乐的内涵具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作曲家正是音乐有着超呼常人的想象力,他们把脑海里的无限想象力,通过音乐的渠道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和联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音响的听觉形象转化成相应的视觉画面,感受到音乐中描绘的情景。尤其在事情的音乐中,欣赏者的自由想象就更丰富了。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可以不受任何造型艺术那种直观形象的限制,也没有文学作品那种词语、概念的规定。音乐是最自由的艺术,它为人们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就像是无标题音乐,没有给听众任何界定,任凭听众从个人感受中去理解音乐作品的生命力。

三、音乐对人的作用

(一)音乐是交流的艺术

音乐和语言一样,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标志。音乐自古就已经存在,人类的许多活动都伴随着音乐,失去音乐就意味着失去正常的活动。经过音乐界长期的争议和论证,肯定了音乐是一种语言。这两种符号体制不仅在知觉能力上,而且在形式结构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音乐是人类语言交流的升级,它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音乐和言语一样,依赖频域和时域变化来传达信息。对任何一种音乐体系来说,音质的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音乐家通过调整音高来创造悦耳的音调,影响乐句切分。像语言一样,音乐也遵循其内在复杂的规律并拥有精密的结构。作曲家用音乐来表达自己,音乐所传达的意义是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的意义既来自对客体声音特征的模仿和对某种特定心情的营造,也来自音乐之外的联想,以及音乐中时而紧张有力,时而轻快放松的节奏所激发的情感响应。

例如人们在聆听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时,即使是一个从未听过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人,也能够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自然地联想到“英雄”一词,而不是“懦夫”。那么,音乐留给人们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如何在人们脑子里形成各种与之相关的形象的呢?

(二)音乐的脑

人类的左脑通常用于语言、逻辑、分析、数字、理性,而右脑则用于描述、模拟、想象、情绪表达和意志控制,个性倾向和人格特征都与右脑相关④。

音乐的优势不在于表达什么概念,而在于揭示运动的力度状态及其细微的差异。这种复合的“非概念的”理解能力,使我们的心灵在艺术知觉帮助下最后进入审美的境界。音乐学习者对音乐的“非概念的”理解比常人更深刻。

外来的音响信息被耳朵接受,传送到听觉中枢后,大脑立即对它进行分类。一般的音响都归左脑处理,音乐符号的音响则归右脑处理,针对这两种不同信息,我们的听感觉可以分为一般听感觉和音乐听感觉两类。人类文明的每次飞跃,都是人类创造力智慧所推动的,而创造力正是来源于右脑,音乐是开发右脑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是门情感的艺术,它以最形象最生动的艺术意象感染和激起人们的情绪和激情。音乐家在音乐演奏和感知等方面确实存在异于常人之处,音乐家对乐曲中不和谐和弦的敏感度更胜普通人,他们的情感也是极为细腻的。

在感受音乐时,人们对于音乐的思维也是具有特殊性的,音乐思维是人们对自身生命本质的体验与再现。音乐作为人类思维的特殊对象,它用音乐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万物具象以及人类的内心世界,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们的大脑在音乐中不断的体验着它所带来的智慧与启发。

(三)音乐所带来的和谐美

音乐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它所包含的动力所带给人的是激动和启示。在音乐作品由静开始,经过动,最后总要回到静,这种音乐本身的动力平衡原则贯穿着每部音乐作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是动的,而人此时的状态是静的,在这种动静结合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无数次的体验着音乐带给人内心的和谐感受。

内心生活作为主体的统一,是对等值的空间并存在现象的彻底否定,所以它是否定性的统一。这种观念性的否定的活动,就它的外在状态来说,就是时间。因为第一,它消除掉等值空间并存现象,把这种并存现象的持续性凝缩(集中)到时间点上,即凝缩到“此时”上。其次,时间点却同时显出它对自己的否定,因为这个“此时”一出现就把自己否定掉,让位给另一个“此时”,从而显示出它的否定的活动。第三,由于时间在其中运动的外在界,这固然还不算达到第一个时间点和由否定“此时”在它的变动中毕竟还是同一个“此时”;因为每一个时间点都是一个“此时”,与另一个“此时”。(作为单纯的时间点来看)并没有什么差别,正如抽象的“我”与它的由否定自己而转化成的对象之间没有什么差异一样,因为这个对象还只是空洞的“我”本身。“我”是在时间里存在的,时间就是主体本身的一种存在状态,既然是时间不是单纯的空间形成了基本因素,使声音凭它的音乐的价值获得存在,而声音的时间也就是主体的时间,所以声音就凭这个基础,渗透到自我里去,按照自我的最单纯的存在把自我掌握住,通过时间上的运动和它的节奏,使自我进入状态。而声音和其他组合,作为情感的表现,又替主体带来一种更明确充实,这也使主体受到感动和牵引。⑤黑格尔的这段话揭示了音乐和谐对人体和谐的影响。

音乐是由人的心理因素,调控人的生理因素,才产生物理因素的声音的。同时也是由物理因素的声音,反作用于人的生理因素(由人的听觉),再作用于人的心理因素,这是音乐的全过程。三个因素的不断循环正是音乐和谐之美的体现。我国古代的五音疗法就是音乐和谐美的例子,爱因斯坦则始终把自然界的和谐和秩序作为美的规律来理解。当多个音高同时发出协和音响时,人们会产生愉快的感觉,相反会有令人不愉快的不协和音响,音乐作品正是这些协和和不协和声音的对比与连接中,才构成了音乐整体的和谐美感。

(四)音乐对人的和谐作用

音乐能给人带来愉快和心灵怡悦,有利于人的养生。愉快、喜悦、怡适、舒畅、乐观、开朗等良好情绪有利于人体生理内环境的平衡协调,从而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长寿。

在我国的古代,人们就明白了音乐是人心理活动的产物,不仅具有审美和表现作用,同时对人还有治疗作用。在我国古代传统音乐治疗的“五音疗法”⑥中,把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与肝、心、脾、肺、肾人的“五脏”;与怒、喜、思、悲(忧)、恐“五志”;以及呼、笑、歌、哭、呻“五声”等多方内容对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五音有相生相克机制,体现了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五行相克反应了对人、自然关系相互作用的认识。《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同时也是对四时(五时)气候“相胜”认识的反映,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种五音疗法可以称的上是我国音乐治疗历史上的创举。

人们在接受音乐治疗的过程中,以情绪的调节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音乐可以唤起人们不同的情绪。这种五音疗法,则可以在这种五脏五志等相关的基础上,选用相应的乐曲,根据每个人病因病势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使得这种治疗更有针对性。这种对症下药的音乐疗法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五音疗法的效果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它的提出给后世的研究领域拓宽了思路。

注释:

①郑茂平:《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第14卷第6期。

②[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③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版。

④李晓鸣:《音乐与右脑》,《中国音乐》1996年第4期。

⑤黑格尔:《美学》卷三上册第二章,音乐的一般性质,音乐的效果,第

⑥马前锋,翁洁静,李琼:《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29卷第6期。

【作者简介:唐雯,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教师】

上一篇:变态心理在艺术家和疯子间的游荡 下一篇:对油画修复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