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业煌煌 古意浓浓

时间:2022-04-09 09:52:12

[摘 要]

安昌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境内西北端,是浙东著名的水乡古镇之一。古镇依街河发展而起,北岸街市多设商家店铺,南岸街市多分布深宅民居,两岸以众多石桥缀连,风貌古朴迷人。现镇内1.2平方公里的古街区风貌保存完好,越俗风情氛围浓郁,师爷文化历史深厚,宣对其进行整体保护。

[关键词]

安昌古镇 台门 石桥 师爷文化 越地习俗

1、古镇概况

安昌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境内西北端,与杭州的萧山相接,南靠柯桥,北邻杭甬高速公路(图1)。全境北枕大和山,南抵涂山,环西小江,境内支港四达,绿畴平野。

安昌山川记载始于禹迹,两周时期已有先民聚落。乾宁三年(896年)武肃王钱镠名俘获董昌地羊石寨为安昌,《羊石山石佛庵碑记》谓:“大唐中和间,武肃王镠以八都兵屯羊石寨平刘汉宏及获董昌因名其乡为安昌焉。”(中华书局.安昌镇志【M】.2000:354.),是安昌地名的缘起。明弘治二年(1489年)郑斗南“谋诸众捐地为街,捐荡为河”(同上:P424.)始开安昌市。随街市的日兴和水运交通之便捷,至清末、民国初年,安昌各类商号有933户,占全县11.9%,为绍兴北部最主要的棉、布、米集散大市和金融商贸中心,市井之繁,成萧绍边界一带之巨擎。

2、古镇街区布局

古镇基本沿横贯全镇的街河发展而起,呈“一”字状东西-南北走向,沿河形成南北街市。街河属西小江支流,全长1700余米,面宽约为8-16米,前后连贯水溇21条,素有“蜈蚣百足,众水归一”之说。街河驳磡多用条石砌成,间隔一定距离设有河埠,方便古镇乡民停泊船只或汲水用水。镇内道路由青石铺就,分为街、弄两级,有曲有折,有宽有窄,形成曲直对比和收放对比的空间形态。

街区布局单一,分区明确。北岸街市(图2)为半开敞式的街区空间,骑楼雨廊连缀,宜于商业活动的开展。各类商家店铺骈集于此,形成东市、西市、中市。其中,最早成市的西市,聚集着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多为前店后坊格局;东市一带多开设花行、布行、米行、木行、油坊、磨坊、典当、钱庄等服务业、金融业店铺,层次相对较高,店肆高大宽敞。商市的繁荣,促进了北岸民居、弄堂傍河毗连而建。南岸街市(图3)为全开敞式的街道空间,除少数商家店铺外,分布着大量石库门墙的深宅,以居住功能为主。街河作为商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隔音带,为古镇乡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屋、街随街河东西纵向蜿蜒,达1747米,而南北横向的延伸却十分有限,未形成第二层商业街道。两向比例悬殊,使街区分布呈现条状,“形如新月”。(项文惠,钱国莲.古韵流淌:安昌古镇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78.)

3、古镇台门

安昌台门多系富商大户所建,与街河垂直,多为南北纵向展开的封闭式组合民居建筑。台门四周筑山墙,内部沿中轴线布置院落,依次由台门斗(台门斗,指由宅舍大门组成的一个较小空间。一般由两道门组成,外门为丝竹台门或黑漆石库门,进门三步为第二道门,中间两扇、左右各一扇。第二道门平日仅开右侧入宅的偏门,若遇红白喜事或者贵客来访,才四门大开迎客。)、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等组合而成。依据住户的身份高低、财力强弱、人口多寡,宽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不等,深有二进、三进、五进、七进之别,适于聚居,亦可分爨。总体来说,安昌台门讲究因地制宜,注重实用,装饰简朴、素雅,颇为内敛。

受越文化尚黑之风的影响,台门建筑的外部通常以黑漆大门、黑瓦、白墙、灰线和石雕装饰,内部柱、枋漆黑色,梁、椽、门窗红褐色上再加黑(图4),形成黑白、灰相互调和的色彩基调。屋内陈设也多为白色、深色,以谢家台门的灶间(图5)为例:墙面及灶台皆刷白灰,石板铺地,陶缸、碗橱、木桶、水瓢等厨房用具经桐油涂刷后再上黑漆,配以灶台四周绘有的黑白兰花与祥瑞纹样,渲染安康、富裕的环境氛围。黑、白、灰的色彩基调,将厚重、肃穆的古越文化与安昌人中庸、谦和的性格特点有效地统一为一体。

镇内今存台门104处,以建于明末清初的方家台门、万源台门,晚晴的义和当、隆盛堂、宝树堂、敦诚堂保存最为完好,少数如白洋村十台门、天官第东台门等遭兵燹、火灾,已名存实亡,失去盛时姿容。

4、古镇石桥

据《绍兴县交通志》记载:后唐钱缪建造安昌桥,为安昌建桥的最早记载,该石桥原位于东市街端,南北横跨西小江,清康熙十四年已予拆除。而更多的石桥为明代及其后所建,以拱、梁石桥居多,分布、构筑于交通线之上。引《安昌镇志》所列,整个镇区古石桥约为78座,仅三里长的主街河就横卧石桥多达十七座,自西向东,分别为金家桥、清墩江桥、清风第一桥、宁安桥、广济桥、庆安桥、新安桥、益市桥(俗称五板桥)、利市桥(俗称三板桥)、安吉桥(图6)、瑞安桥、魏公桥、安昌桥、普安桥(俗称寺桥)(图7)、东安桥、永安桥及高桥。遗存至今仅有七座,俗谚“三里十七桥,隔岸便是景”的凤仪尚可以窥大概。其余水路要道诸如直江、西小江、大肚江、堰江,分别由敏济桥、朱公桥、安昌桥、重庆桥、华封桥等一一接驳、连通两岸。其中,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朱公桥,是连接安昌与棉花种植区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镇内今存跨度最长、孔数最多的石梁桥。该桥系十二孔梁式石桥,全长51.4米,引桥七孔 20.5米,旱桥8.4米,中有方形实体主墩四个,主桥五孔22.5米,高3米,台墩为伸臂构造,桥面梁石排列,微微拱起,两堍石阶逐级向上,桥栏为实体长条石,稳固安全。石桥于1983年修复,风貌依旧。

古镇石桥多采用含有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字词命名,如东安桥、宁安桥、长安桥、万安桥、长乐桥、永福桥、长生桥等,承载着乡民对平安、瑞祥的渴望与祈求。在安昌传统婚俗中,迎亲的花轿或船至少要经过其中的三桥,感染桥名的吉祥,方能进夫家之门。

5、古镇人文特色

安昌是绍兴师爷的荟萃之地,仅清朝一代,有史可查的师爷就有49位,如撰写《秋水轩尺牍》的名幕许思湄、增修《大清律例》的刑学泰斗姚润皆出自安昌。现镇内保存有师爷故居12座,并依托西市新安桥西首的娄心田师爷故居,开辟绍兴师爷博物馆,以大量资料、实物展示“绍兴师爷”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上特定的社会群体、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

安昌民风雅俗丰厚,古商业街市保留着箍桶、竹编、扯白糖、打棕绳、挑花边、纺棉花等传统作坊,以及水乡社戏、河上迎亲、祝福礼仪、迎神会、赛龙舟、三乌文化等越地习俗。

6、古镇保护价值与现状问题

安昌古镇,作为浙东著名的水乡古镇,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其1.2平方公里的古街区风貌保存完好,越俗风情氛围浓郁,师爷文化历史深厚,宣对其进行整体保护。

从现状来看,古镇保护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古建筑年久失修。现有的部分台门民居因原屋主已不在当地,后搬入的居民在台门内乱搭乱建,致使一些传统建筑被毁,缺少及时修复、保护。(2)城镇开发对古镇的建设性破坏。古镇中新建的多层现代建筑,与古镇原有的建筑风格产生了严重冲突。为拓建街道而拆除的古桥、牌坊、翻轩、寺庙、水溇等,使街区原貌遭到不可修复的破坏。(3)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不协调。安昌古镇的现有景点仅开放7处,众多历史古迹尚未修缮,依河古商业街市也颇为冷清。建议安昌古镇参佐现状问题加强保护与开发工作,控制、引导古街区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将安昌千百年的风情旧貌保存延续。

参考文献

1. 项文惠,钱国莲.古韵流淌:安昌古镇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安昌镇镇志编纂委员会.安昌镇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 王云根. 绍兴村落文化全书——安昌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丁俊清.江南民居[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 沈坚.绍兴文化对古台门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绍兴区域文化对传统建筑装饰影响的研究之一[J]. 美术大观,2010(05).

上一篇:音乐学专业学生审美感知觉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美英法三国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