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文化思考

时间:2022-05-07 10:02:34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文化思考

当前,中小学生对于学校音乐课的心理期待低,上音乐课后自我成就感不高,甚至有学生觉得音乐课很“无聊”。当被问及“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时,绝大部分学生都着迷港台大陆流行音乐,而选择或喜欢听其他类型音乐的学生比例很小。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没有觉得特别喜欢的,”“什么音乐都还好,”甚至“不知道有什么好的音乐”。这样一些情况吸引了笔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无论从物质基础条件上,还是从教育者的音乐素质上都有很大改观,但是,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始终难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广泛的音乐艺术爱好”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状况呢?

问题的答案还是应该到学校音乐课堂之中去寻找。一提到中小学校音乐课,对于大多数在校或已经离开学校的人来讲,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教材上的歌曲,在其间学习些关于音乐的基本常识,而后再听听老师为大家特意准备的音乐,或教材上规定要“赏析”的音乐片段。这种授课方式的最大不足,在于一方面限制了学生接触更多更广泛音乐,体会不同艺术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则使学生只是成为既定音乐作品的接受者,而不是音乐艺术文化的探索体验者和思考者。由于音乐其本身就是蕴涵文化深意的艺术表达,但凡对音乐有深深体味的人,大都在内心保有一份对于音乐背后的文化意蕴的深刻触动;且他们对于音乐的思索也大多是围绕音乐的文化内涵进行的。现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对此的忽视,自然会导致学生出现对音乐课乃至对音乐既觉乏味又无触动的一幕。这种缺乏艺术文化氛围的音乐教学,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展示的空间,更重要的,使学生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触到音乐,与音乐艺术交流。

因此,有必要改变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的授课单调的缺陷,让学生对不同的音乐样式有更真切的了解,更多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发觉不同种类音乐的文化意义,是思考音乐教育文化性的第一步。如《金色的秋天》(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一单元中,与其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教材或教参上认为比较恰切地描写秋天的音乐,不如让学生自己搜集和展示有关“秋”或自认为能代表“秋”的音乐。如果能让学生从多种不同音乐形式,包括古典、现代与流行,中与外,以及各民族音乐等中进行搜集,那就更好。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对歌曲中的一些旋律做变换节奏、速度的表演,可以让学生自己填词演唱,或指导学生利用音乐教具根据歌曲节奏“敲打”出代表音乐主题的声音等。

倡导这样一种新音乐教学的宗旨,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成为音乐的表现者,去创造性地“玩”音乐,亲身经历音乐,品味其浓浓的文化味道。这不是在单纯变换音乐教学和表现的形式,而是在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能力。事实上,发挥音乐本身的多元性,充分鼓励学生表达对音乐本身的个性化感受,就有助于揭示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的理解和对话,真正体验到音乐艺术丰富的文化韵味。

然而,想要真正从实质上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品位与艺术能力,单单依靠变换音乐作品的表达形式及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近年来学校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通俗化流行音乐教学的趋势,我们也必须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文化意蕴。本人听课过程中就发现部分音乐教师们为迎合学生的当下兴趣,在课堂中大量采用通俗音乐、流行音乐进行教学。有老师花一节课时间讲歌星周杰伦,与学生一起观看周杰伦演唱会录像,并还准备上一节关于听“超级女生”的音乐课。而且课上,教师似乎满足于成为一个像学生一样的流行音乐爱好者,而不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众文化。这种教学虽有新探索,但仍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流行音乐和时尚文化的误读。

事实上,要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文化的深层意蕴,还需更多地从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中去体悟,毕竟它们是人类历史各个阶段留下的、能诉说各个时期社会与人类精神发展足迹的不朽篇章。音乐教育本身作为一项提高品位和修养的活动,它的教育哲学理念尤应在于通过音乐去唤醒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与崇敬,使之在内心保存对艺术的向往,并长存于每个人心灵空间中。因此,给学生聆听真正的艺术经典,通过引导他们从一个文化的广度来理解和感受伟大的音乐艺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探索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的习惯,使音乐艺术在这一时刻同人、同文化相互神交,让声音在流过学生耳边后还久久不被忘却,一直流淌在心间,最终以一种艺术生活的方式而存在,才是我们音乐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精心挑选伟大的艺术经典,并努力帮助学生攻克对音乐经典的理解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音乐教学从本质上触及学校艺术教育培养“有艺术涵养的、拥有艺术生活情怀的”社会公民的深层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能力的提高不仅依存于音乐经典艺术形式本身,还依存于其他的多元艺术样式,以及影响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其他诸多学科。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从多文化的角度,把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诗歌、建筑、雕塑、舞蹈和戏剧之类与音乐艺术适度结合起来。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一方面也能感受和体验属于这样一种文化内涵下的音乐表达。此外,教师结合其他学科组织教学,创设富有具体情境的音乐课堂,也是使音乐教学多元化、文化化的途径。例如,音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有关于友谊的歌曲的同时,积极思考思想品德课中关于朋友关系和友谊的内容;在引导学生聆听一些气势博大的交响乐时,可以结合语文课的内容来理解乐曲:在聆听《黄河大合唱》的同时,则可以引导学生从音乐中见历史,从历史中见文化,从文化中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纳有深度的艺术经典,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其他学科学习和对自身个人生活的体味与理解。

所有这些都对当前音乐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在我看来,音乐教师本人对艺术深深的爱以及对传达精品艺术保有浓厚热情,是使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能充满活力的关键。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的施与在教育过程中达到一种升华。”事实上,这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升华,也是教师本人的自我升华。当然,加强对音乐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训练,增进专业知识和修养的提升,增强个人对艺术内容和艺术实践的理解,对成功的音乐教学也非常关键。事实上,只有教师首先成为文化型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文化型的音乐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管是在对待学生,看待和理解教育与文化,还是组织艺术教学等方面都把握住方向,让艺术教学真正体现出艺术性,让学生能真正从这门课中体验到艺术和文化的博大与深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学校管理的三种境界 下一篇:语文教材校本化处理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