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能源安全

时间:2022-05-07 09:28:13

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能源安全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际,国际原油价格过山车般的走势令人震惊,价格波动幅度如此之大不免令人心生疑虑,高油价的时期是一去不复返,还是因为需求的不足而只是短期的下跌,日后会卷土重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际,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几个因素,并对未来几年国际原油的价格走势作出了预测。

关键词:国际原油价格;中国能源安全;高油价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68-02

一、近十年中国石油需求快速上升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石油的消费需求增速明显,并且多年来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量占据了全球增长量的很大比重,见表1,从2000年到2008年9年来全球日均石油消费量增加了942万桶,年均增长率为1.57%,而同期中国的增量为322万桶,年均增长率为6.63%,中国的日均石油消费增量占据了全球的34.18%,且根据EIA的预测中国在2009年增长仍然没有放缓迹象,增长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而与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势头行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国内石油产能的不足,越来越多的则是需要更多的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表1显示中国原油出口量基本逐年递减,而成品油的出口在保持平稳的同时进口量却增长明显。

从表2显示中国石油的产量增长及其缓慢,但消费量却增长迅猛,且产量远远低于消费量,其中的缺口就只能依靠进口,随着进口量的逐年增长,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2008年中国的产量已经不足消费量的一半,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或者超过50%,说明该国已进入了能源预警期。目前我国石油进口50%的依存度意味着我国石油对外高依赖格局已经显现,资源短缺矛盾日益暴露,未来资源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在近年石油进口量逐渐增加的背景下,我国面临“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在石油进口上承担了巨大的成本。特别是国际油价攀升到100多美元/桶时,石油进口50%的依存度所引发的风险和担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日后走势的研判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的意义重大。

二、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一)美元对油价的影响

由于国际油价长期以来一直用美元计价,从而美元的走势对于油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美元的下跌会直接促使国际油价的上涨,伴随着2002年起美元开始贬值,美元指数下跌至2008年6月,国际石油价格屡创新高,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现货价格在2008年6月到达最高的133.88美元每桶,而纽约期货交易所的美原油01合约的期货价格更是在2008年7月11日创下了148.35美元的历史高点。2009年3月4日美元指触及89.62之后便一路下跌,这也是促成原油价格在2009年一路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通货膨胀对油价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油价的上升会提高通货膨胀率,然而长期的高通胀也会反过来影响石油价格。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会降低石油输出国组织外汇储备的价值,无论是现金还是债券,其价值都会缩水,从而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减产来提高石油价格。

由于最近20年来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导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不断发行货币或借债来换得廉价的商品。即使在每次危机时都可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化险为夷,同时还不会引起高通胀。由于金融全球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的同时具有负的外部性,会给别国带来通胀压力,但这次危机情况不同,危机已经蔓延全.球,当全球一起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幸免于高通胀。

在危机到来之时,全球几乎同时宣布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比如降息。并且可以预见短期内银根并不会收紧,因此在此期间额外的货币扩张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高通胀,如今高企的原油价格便是对未来通涨预期的反映。

(三)影响石油价格的其他因素分析

由于在长期汇率与通货膨胀率对石油名义价格影响显著,因此接下来研究去除美元汇率及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实际价格由哪些因素所决定。

取1979年至2007年29年间的去除了汇率以及通货膨胀率之后的世界实际原油价格为因变量,全球原油年产量、全球炼油能力、全球成品油年产量、全球原油年出口量、全球成品油年消耗量、全球探明储量为自变量、全球成品油年出口量为解释变量,通过SPSS的Stepwise方法,从中提取拟合度最优的解释变量。

Stepwise regression是回归分析时变元选择的一种方法。变元选择就是回归之前先收集很多自变量,然后剔出掉不能解释响应变量的因素。Stepwise的具体操作是从0个变量出发,一个一个地添加变量,同时每添加一个变量之后观察原来的变量在新的模型中是否还有解释作用,没有则删除相应变量。这样直到不能加进一个变量为止。添加变量和删除变量的规则是由拟合残差和模型R2确定的。

最终全球炼油能力和全球原油年出口量被筛选出成为影响世界实际原油价格的最显著解释变量,Adjusted R Square为0.691,表示全球炼油能力和全球原油年出口这两个解释变量共同解释了实际原油价格波动的69.1%。ANOVA表中的F值为32.287,sig为.000,非常显著。全球炼油能力和全球原油年出口量在Coefficients表中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的Beta值分别为1.450和-1.412,且t检验均为显著。表示全球炼油能力的提高会提高世界实际石油价格,而全球原油年出口量的提高则会降低世界实际石油价格。

但由于全球炼油能力和全球原油年出口这两个解释变量只能解释实际原油价格波动的69.1%,因此另外还有30.9%的因素不在模型考虑范围之内,如政治、战争、天气等因素。

1.炼油能力对于石油价格的影响。SPSS分析得出全球炼油能力的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的Beta为1.450,因此从统计分析结论中可以得知,在长期全球炼油能力的提高会提高国际原油价格。当一个国家的炼油能力得到提高之后会产更高的原油需求,而当国内产量有限时则会在国际市场上寻求进口从而抬高国际石油价格。而当炼油能力受到破坏,则会减少原油需求从而降低国际石油价格。自2000年以来全球炼油能力稳定增长,而推动炼油能力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亚太地区。

图1显示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占全球比重有逐年上升趋势,在2003年之后尤其明显。而与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在全球所占比重日趋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亚太区石油探明储量与原油年产量的相对不足。正由于产量的不足导致了必须大量进口,可以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的提高对近年来油价的逐渐走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因为亚太地区探明储量占比也同时下降,可以预见亚太地区未来炼油能力的提高与产能的不足仍然是一对矛盾,且很难得到有效缓解。这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无疑会是一个长期的利好。

2.出口量对于石油价格的影响。由于通过SPSS的拟合,全球原油年出口量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的Beta值为-1.412,因此从长期看,原油出口量的增加会降低石油的价格。

原油出口量的增加就会增大国际市场石油的供给,从而降低石油的价格。2007年OPEC的原油年产量占据了全球的44.9%,原油出口量也占据了全球的53.6%,且比重在长期基本稳定,因而OPEC每一次的减产行为都会降低国际原油出口总量,从而在牛市中推高油价或在熊市中稳定价格。石油输出国的反复减产及减少出口量在长期中对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同样据有正面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美元的进一步走弱、通货膨胀、全球的炼油能力和全球原油出口量的趋势均对油价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因此国际原油价格极有可能继续高走,中国应积极面对,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高油价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多产生的负面影响。

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优先,应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增强能源消费结构的弹性,增进与非洲产油国兄弟国家之间的沟通,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在全球证券市场流动性紧缩之际积极参股国际石油公司,为我国更好地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是当务之急。

由于中国原油需求的50%以上需进口,因此,国内油品市场需快速市场化,推出成熟品种的原油相关品种期货交易,并且要允许国内大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套期保值,如纽约商业交易所等。只有参与了国际市场的原油期货交易,才可以将油价波动所引起的风险转移给其他国家。

此外,还需加大沿海石油勘探开发的力度。中国沿海大陆架的石油勘探开发前景令人乐观。中国南海深水海域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其中,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一个油气富集区。但由于技术等原因还无法开采,因此,进一步加强原油勘探开采的能力无疑是应对石油危机的良好选择。

本轮国际原油价格的巨大波动为我国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即便油价短期内发生回调,也不能放松警惕,应该积极准备应对下一轮的油价高涨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黄伟.新一轮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3).

[2]杨波,袁开洪.中国石油战略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4,(5).

[3]金成晓,徐卓顺,刘燕.我国石油行业需求影响因素动态计量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8,(3).

[4]陈沫.欧佩克的油价政策与中国能源安全[J].西亚非洲,2005,(4).

[5]黄赜琳.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3).

[6]潘成夫.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构成的经济风险评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1).

[7]周总瑛.从石油供需缺口论中国石油安全策略[J].资源科学,2004,26(6).

作者简介:杨逢珉(1955-),女,甘肃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点导师组组长,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欧盟经济;鲍华钧(1985-),男,上海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一篇:中国建筑业营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下一篇:变电所设备监视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