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例谈

时间:2022-05-06 05:46:39

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例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暴露了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同时也展示了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也发展了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

“情境教学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思维对象具体化,把授课方式趣味化。因此,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应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问:“你们喜欢机器人吗?”现在几个机器人要去动物王国参加小动物们的联欢会。(出示课件)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动物在它们家(一座由不同图形组成的房子)门前的草地上开联欢。几个机器人走过来。师问:小朋友们能从画面中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吗?(机器人的脚印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从小房子上也可以找出以上几种图形)这样学生对今天的课就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对学习材料有兴趣就会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演示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意愿。

二、巧设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需要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呈现矛盾现象,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情感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把全班分两组,每组观察同一长方形纸片的不同背面,如:

当大家分别说“6”“18”并争论不休时,师问:同一张长方形纸,为什么同学们数出的格子数不同呢?(格子不统一)这时学生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迫使学生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格的需求心理。于是师依次介绍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给成堆的金子,不如教给点石成金的方法。”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从课本中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要让自学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教师要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及时检查反馈,应用表达与交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三、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

传统的教法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最大弊端是抛弃了人类认知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意义建构”。学生不了解得出这些认识结论的无比艰难历程。这种教学容易使学生走上获取知识的“捷径”,但同时却失去探索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操作题,鼓励学生冲破单一机械的解题模式,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大胆创新、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摆一个三角形要三根火柴棒,摆两个三角形最少要几根火柴棒?”不少学生说“要6根”,我让学生用火柴棒先摆一摆再回答。学生动手后,多数学生能说出“最少要5根”的正确答案。

荷兰著名学者弗莱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这话强调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每4人一小组,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三种方法:(1)一个一个去摆,摆满纸板,量出面积是15平方厘米;(2)一行行或一列列地摆,再用乘法求积;(3)沿着长边摆5个,沿着宽边摆3个,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面积。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再算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纸的面积,并做好记录。思考: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如果不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摆,有没有更快的办法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类推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合作和参与意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下一篇:数学课怎样探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