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途径探析

时间:2022-05-05 10:35:36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途径探析

摘要:在当今网络蔓延的信息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同时也成为了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具有潜在网瘾的大学生是一个值得高校特别关注的群体。高校采取及时有效的防御措施,建立高校网瘾防御系统是挽救处于网瘾边缘的大学生的必要手段。本文对造成大学生网瘾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高校自身制度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网瘾防御系统的建立。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网络成瘾 预防 途径

一、引言

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作“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是指个体由于过度沉溺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对电脑网络过度的心理依赖,上网时间长且难以自控,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虚拟互动的特征、沟通的便利等优点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学生,成为了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他们正处于身心趋向成熟发展的关键阶段,特殊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就业压力使他们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身心健康易受影响。具有网瘾倾向或轻度网瘾的大学生一般能够较正常地进行在校学习和生活,但是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晕胀、心烦等,一上网就处于兴奋状态,下网就变得空虚、懒散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健康、学业进步。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以充分认识到网络成瘾所造成的危害,具有摆脱网瘾的愿望和动机,但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摆脱致瘾行为。这就需要高校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以保证他们学会合理地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造成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网瘾倾向

1.大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导致的网瘾倾向

虽然网络具有致瘾性,但不是每个上网时间较长的大学生都会形成网瘾倾向。Loytsker和Aiello得出结论,高水平的厌倦倾向、孤独、社交焦虑及自我封闭均可预测IAD的发生。这说明外向、开朗、合群的大学生,能积极地使用网络,他们上网主要是为了与同学、亲朋好友交流沟通,保持已有的人际关系。相反,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人格具有孤僻、内向、不善社交,具有很高的人际敏感性和警惕性的特点。其认知、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不合群,意志力和纪律性不强,喜欢标新立异,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特征。

2.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导致的网瘾倾向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依次排列的金字塔型的阶层。大学生进入了青年阶段,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他们开始有明确的自我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动力。但他们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随着个体人生经验的积累,他们需要对自我意识不断地进行修正。一般来说,人格中以现实自我占优势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感,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特别在乎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所以常炫耀自己的优点,以换取赞赏。而理想自我占优势的大学生,往往低估自己,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这两种情况的大学生都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的不良情绪进行合理调节。前者便倾向于通过网络自由表现以求得仰慕和赞赏,后者往往借助网络寄托个人情感,获取安慰,谋求心理支持。并且依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亲密感的范围很大,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还是指恋爱和婚姻。而大学生对交往、爱情和归属感等有强烈的渴望,但缺乏正确应对的经验。如果不能理智地进行情感和心态的调整,他们便可能对现实失去信心,转而向网络虚拟世界进行情感发泄或寻找感情寄托。

3.大学生逃避学习压力导致的网瘾倾向

大学的施教与大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与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不能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了教师家长严格监管的学习环境,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拥有大量空闲时间的自主学习环境,从而出现学习科目不及格的现象,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和厌烦的心理,从而采取逃避的方式。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迟到或逃课现象越多,自习时间越短,学习成绩越差,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率越高。有的网瘾倾向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安排,学习效率低,甚至不把学习成绩下降当成一回事,而是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

(二)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网瘾倾向

1.学校目前的教育偏差导致的网瘾倾向

宽带校园网在为学生提供方便上网学习的同时,也为他们自由支配闲暇时间提供了可能。大学生在摆脱父母的监控之后,高校管理体制又给了他们较多的自由空间。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消极影响,高校重专业、轻人文,性知识教育观念淡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严重不足。学校对学生心理需要关心不够,一味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对网络过份依赖的诱因。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导致的网瘾倾向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家庭环境以及亲子沟通障碍都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在专制权威型、溺爱放纵型、冷漠无视型这些不恰当的早期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都会存在较多的问题。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进入了更广阔的交友、实践和学习空间,同时也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选择。但部分父母对其子女的学习生活过度干涉和保护,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需求了解甚少,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观念要求他们。当大学生遇到困惑时,父母无法理解和支撑他们,只采取严厉批评、枯燥说教等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了沟通障碍。此时,网络便成了他们尽情倾诉、寻求支撑的方式。另外,家庭给予大学生过高的期望和压力也会导致大学生迷恋网络。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途径探析

1.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构建网瘾预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建设有效的校园德育机制,培育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最终都会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影响其良好人格的形成。高校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降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概率,更可以使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开展教育活动,并力求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培养健康人格的主渠道,并且高校应侧重加强对有明显人格缺陷群体的管理和引导。例如,四川农业大学通过对大一新生心理普查资料的整理,筛选出重点需要帮助的对象人群,建立心理档案以及后续心理跟踪辅导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努力丰富学校主题活动,辅以心理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预防网瘾

高校增加团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加强团体与个人之间的紧密性。因为在团体活动中,学生需要服从团体利益与规则,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对自己行为、意愿的约束能力。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艺术、体育活动,引导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喜爱的活动。在学习生活中丰富自己,使他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现实生活的积极情绪体验中,在现实中获得归属感,而不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另外,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高校要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相关咨询人员,并通过开设心理课程、讲座,教授大学生必要的自我调节、放松、时间监控等技巧,引导他们学会通过合理方式来控制调节不良情绪,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已经形成网瘾倾向或轻度网瘾的大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激发他们自主摆脱网络依赖的动机,帮助他们掌握摆脱网络依赖的技巧。必要时,还要求心理教师追踪辅导。

3.高校应注重网络使用的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网瘾倾向者实现向网络人才的转变

网络成瘾者的生理心理机能与网络创新者的生理、心理机能间存在着相应的联系、转化和激发的关系。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对100多名网瘾青少年实施干预过程中,发现有些人在思维的敏捷度思考的创新度和思路的深入度方面表现出“超常”的特征。大学生网瘾倾向群体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高校可通过培训班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及技能。鼓励他们在如网页制作、撰写博客等方面的创新,培养他们新的网络使用爱好和兴趣。实现网瘾倾向大学生向网络人才的转变。

4.高校应注重构建校园多维评价体系,建设绿色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健康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目前高校比较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弱化了素质教育,强化了学生评价体系单一化,难以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在单一评价标准的背景下,大学生往往只有通过获得良好学习成绩来满足大部分心理需求,获得成就感。学校应注重多维评价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社会实践的全面培养。鼓励其发展自己擅长的项目,使学生从单纯枯燥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绩不佳的焦虑中摆脱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多种渠道来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摆脱网络成瘾倾向。另外,学校还应制定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上课缺勤情况监管制度等。要求学生按时归宿熄灯、准时上课。学校还应对周边网吧进行相应的监管,可以减少学生长时间沉迷网吧的情况发生。

5.高校应注重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学校与家庭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环境,两者在大学生的成长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的连贯性。大学生网络成瘾,不仅仅是高校教育问题,更可能是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需要双方长期保持联系,准确把握学生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商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学校和家长在教育方式、内容、措施等方面要保持一致性、连续性,共同帮助大学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参考文献:

[1]朱美慧.我国大专学生个人特性、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关系之研究[J].台中:私立大华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2]卢艳荣,齐卫东.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习状况的相互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3).

[3]谭文芳.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

[4]Young Ks.Rodgers R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1998.

[5]韩佩凌.台湾中学生网络使用者特性、网络使用行为、心理特性对网络沉迷现象之影响[J].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6]胡岚.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7]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

[8]麻艳丽.对有网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机制研究[J].青年探索,2008,(5).

[9]Young K.S. Addition to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6,(79):899.

本文系四川省重点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SCSZ2009005)部分成果。

上一篇:试论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试析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