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析

时间:2022-10-12 02:49:54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其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指出:“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正如中央所提出的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在这种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这种学习性实践和成长性实践的过程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符合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

1.1 社会实践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

中共中央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军政训练活动就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精神。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使大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到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锻炼,可以认清在校园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增强对国情的了解,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实践的锻炼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

1.2 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要求人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的的培养又是核心所在。学校对学生教育其实是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充分认识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最大程度地体现自我价值,这种教育是全方面的,是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的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的实践中促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与各种社会职业的人的接触中,在与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磨合中,学会与他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促进与社会的相互认同。在生产劳动中,在实习锻炼中,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了解社会、接触现实、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意识,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锻造。

1.3 社会实践工作增强大学生专业素质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必须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社会实践是学习应用知识的平台,学生在实践教学、社会调研、科技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将理论和实际、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的规律,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自我定位,提高成长的目的性。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中检验出的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可以促进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增强相关方面师资配备,改善教学环节的不完善之处,有目的地展开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以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更适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与社会通过这种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正是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教育人、锻造人方面的意义,各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开展,在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制度日趋完善,形式内容也得到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社会实践活动向着项目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更好的推进社会实践工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更要促使社会实践制度化、广泛化、精品化、精神化。

2.1 社会实践组织制度化

高校要重视社会实践工作,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仅只有军事训练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应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教育,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途径、组织指导作出明确规定,在政策上确立社会实践的地位。同时建立有资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使指导教师专业化,切实改变社会实践只是学校团委或是学生政工队伍工作的观念,通过经费保障机制促使教师全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指导,给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通过学校、学院、系部等不同层面开辟更多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区校对接,院院联合,更好地了解服务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这种双向多系统活动得以顺利深入。在社会实践的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不单是以服务时长所计算,更应该从活动计划、组织、过程及成效全方位予以考察,予以精神与物质双向的奖励。

2.2 社会实践开展广泛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学生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参与的积极性高涨。例如暑期三下乡活动自开展以来,参与的人数和队伍数量明显提升,但是相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仍然只有小部分参与,还属于精英活动。一方面,高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媒体宣传、团队宣讲等各种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实践,在政策上给予肯定,在机制上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系列教育活动,对于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己应该主动参与其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自我。通过主体和客体两方面,使社会实践面尽可能覆盖全体大学生。

2.3 社会实践团队精品化

在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实践活动项目化的现阶段,也应该关注实践队伍的建立和运作精品化。在实践团队的组建方面,教师全程指导必不可少,应该对教师开展类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指导培训的课程,使教师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在学生队伍的构成方面,贵在精而不在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走出个人圈子,通过多种形式接触社会,锻炼自己,而不是要每项活动每支队伍都尽量多人。学校要有指导性的将实践队伍的配备更趋合理化,人数维持稳定,最好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有利于以老带新及不同专业思想的碰撞交流,在服务时也能更加全面周到。精品的团队不仅自身成员的提高更快速,对其他学生也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效应。

2.4 社会实践整体精神化

所谓的精神化,是要使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不仅是因为学校要求而参加,不仅是因为能获得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而参加,不仅是因为要锻炼自我而参加,而是因为参加社会实践是精神的驱动力量,是用我所学服务社会,是实现自我价值。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使每个参加的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是为了什么?”在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作竞争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也就是“我奉献,我快乐”。这个人与自然社会互动的层面应该是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将人培养为人”必要途径。高校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检验自我,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系统论原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