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2-05-05 06:26:21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情感因素在英语语音学习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英语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的动机、信心、焦虑等方面存在的情感障碍,并就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望对英语语音的教学和学习有所裨益。

关键词:英语语音;情感因素;情感过滤假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它所传递的信息首先是通过语音系统表达出来的,所以语音是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正确、优美的语音有利于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有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得体、达意、有效地进行感情、思想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交际。由此可见语音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我国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语音不好一直是他们英语学习中的难题,常常因此而“羞于启齿”,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笔者从多年的英语语音教学中发现,除了语言因素外,情感因素在语音学习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以美国学者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分析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期望对英语语音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帮助。

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的启示

根据美国学者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有了合适的大量输入,并不等于学习者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自信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焦虑。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这就是著名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外语教学应尽量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减少学生的忧虑和对犯错误恐惧的心理,使得语言输入更有效地为大脑吸收。同时注意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使输入变成吸入,从而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进行内化处理,最后习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这为我们解决学生语音学习中的情感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克拉申认为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有三种: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笔者在多年的语音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语音学习中对这三种情感因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动机不强,惰于说;信心不足,羞于说;焦虑不安,惧于说。

3.1 动机不强,惰于说

动机产生于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因而对动机的界定也不相同。Robert Gardner & Wallace Lambert把二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种,融入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希望得到其它语言社团的认同,而工具型动机指二语学习者是受到实用的目的趋使,诸如升职、提高社会地位、满足教育需要等,他们认为融入型动机更有利于二语习得。(Gardner:1972:58) Robert Gardner同时认为动机包括四个方面:目的、学习的努力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以及学习态度。换言之,只有达到目的的愿望加上正确的态度与努力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动机。

在语音教学中,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目标不明确。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为语音不重要,对英语学习满足于读写,练习语音没有太大的必要;(2)认为“乡音难改”,练好语音没有太大的可能;(3)语音课单调枯燥,上语音课没有多大的意思。持有这几种思想的学生,往往没有强烈的学习语音的动机和愿望,课上无精打采,只会被动地对待语音学习任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模仿,不愿朗读,甚至不愿开口,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

3.2 信心不足,羞于说

自信心可理解为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所持有的充分的信赖之心。在英语学习方面,它体现为学习者对自己外语总的能力和学习外语能力的积极评价。自信心强的人大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往往勇于表现自己,敢于回答,不怕出错。而自信心弱的人则极少应和课堂教学,会影响课堂气氛的融合,从而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

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语音不好的学生,往往音素发不准、单词读不对、句子读不顺。由于害怕自尊心受伤害,他们通常不敢开口,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情感障碍,并因此抑制了学习积极性。由于自己的不足和短处,他们总觉得自己天资不如人,甚至自暴自弃,结果导致学习行为退缩,效率低下,以致引起恶性循环。

3.3焦虑不安,惧于说

心理学家通常把焦虑定义为:“一种忧虑的心理状态,一种由某种事物或物体间接引起的含混的惧怕心理。”Horwitz等把外语焦虑定义为:“由于语言学习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包括自我感知、信念、感觉以及行为的一种明显的情节。”Horwitz等人认为,外语课堂焦虑主要是由于学习者的交际焦虑、测试焦虑和负面评价的焦虑三方面综合作用所致。(Stern,1999:51)

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ve anxiety)和退缩性焦虑(debilitative anxiety)。前者能提高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用功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积极因素;后者会使学习者分散精力,逃避学习任务,是一种消极因素。

语音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通常点名让学生做朗读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焦虑会导致紧张和害怕,紧张和害怕反过来又分散注意力。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就相对减少,语音存储和输出的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焦虑的可能性,而增加的焦虑反过来又会影响语音学习的效果。

四、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情感策略

4.1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语音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模仿和操练,同其他课程相比语音教学的本身是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语音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语音知识,设计多样的语音训练形式,如歌曲听唱、影视配音、读绕口令、角色扮演等,同时给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模仿材料和语言接触环境。这些多层次、多维度的英语材料的输入会极大地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使学习者对语音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表现出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欣赏,并能把自身情感移入语音学习中去,并由此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极大地促进语音学习。

4.2 注重人文关怀,培养信心

在实践中,许多语音课的老师都把语言课上成了“纠音课”或“正音课”。上课的主要内容都花在纠正学生语音错误上。殊不知过多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可能会大大打击学生的信心,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在英语语音的教学过程中应得到有效运用。教师对学习者的语音输出应该做到“多肯定、缓纠正;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学习者在语音中犯的错误,应采用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要急于纠正错误,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并尽可能自行纠正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信心展示自己的语音,不至于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对于语音特别薄弱的学生,更要给予人文关怀。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不断增强他们对语音学习的信心。

4.3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减少焦虑

传统语音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点学生朗读,并当众纠错。学生都怕被点到名,点到后又怕犯错而被当众出丑,从而增加了学生语音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笔者认为语音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量把学习者的焦虑降到最低限度。语音的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对有声材料、文字以及一些练习策略的小组合作研究,从教师指导下的英语语音练习最终过渡到学生自由准确输出的学习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可以互学互助,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增加学习者与学习者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度。

五、结语

语音好如英语学习者的门面,掌握正确标准的语音不仅有助于表达思想,达到实现流畅与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形成。语音的好差

受语言因素的影响,同时情感因素也是不容忽略的。笔者结合自己语音教学经验,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分析了英语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的动机不强、信心不足、焦虑不安三个主要的情感障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情感策略,期望能够对英语语音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Freeman, Diane Larsen & Long, Michael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Gardner, R.C. & W.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2.

[3] 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 Stern, 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1999.

[5] 彭宁红.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情感策略[J]. 外国语文,2011(3)

[6] 刘宇. 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情感障碍及其应对策略[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7] 汪文珍. 英语语音[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本文审稿 余澄清)

上一篇: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启... 下一篇:关于特殊场所的燃气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