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04-05 04:24:54

基层政府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路径探讨

摘 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而疏导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多方合

>> 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东北振兴背景下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构建 健全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已刻不容缓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 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 和谐健康的社会心理如何构建 生态恶化的社会心理根源探讨 社会心理脉动的晴雨表 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 构建临床心理问题对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 “社会心理新闻” 论社会心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及态势分析 增进群际和谐的社会心理学路径 球迷骚乱“群体行动逻辑”的社会心理机制解读 “屌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应对机制 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心理调节技术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社会心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可实行首问负责制:坚持谁接待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初次接访的工作人员为第一责任人,对来访群众做好来访接待工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留存工作信息。在回访阶段,要建立群众心理档案,并对通过心理帮扶已化解矛盾的群众定期进行回访,进行跟踪心理疏导和调解,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做好跟踪稳控工作。

四、重视发挥心理专家及学者的作用,加强社会心理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减少心理异常者和极端事件的不良影响

首先,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品质和技巧。而一个优秀的心理疏导工作者不但需要以下良好品质:清醒的自我意识、安全感强、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充沛的精力,而且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如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分析问题能力,具备系统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相关理论知识。①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超越了物质生活,幸福感及幸福指数的评比就是一个动向。所以我们更要鼓励心理学专业人才和学者注重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基层群众的心理和心态更需要认真的探讨和研究。

其次,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关键期,上访和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此起彼伏,令一些地方政府疲于奔命。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从心理学角度讲,社会冷漠与敌视、急躁与盲动以及人际信任度低等不能说没有联系。如强拆诸事件的发生与扩散,不但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环境,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破坏了政府形象、冲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灾难心理干预应急预案,通过心理干预,对社会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公共突发事件加强预防、及时介入、妥善解决。重大灾害后积极开展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救援工作,对幸存者、遇难者及其家属等人群尽早地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人们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②

最后还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困难帮扶工作。对重点人群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不利于基层社会管理的部分疑难问题,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定期对无业可就、居无定所、生活困难、单亲离异、空巢老人、问题青少年、邻里纠纷、上访人员、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留守儿童等人员进行访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主动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意见,扎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做到防线前移、工作在前,防止和减少因少数人的心理扭曲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及的发生。

五、实施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战略,借助行政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构建心理服务体系或网络,在确保公益性的同时追求服务质量与效益

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作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必要辅助手段,固然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有序开展,而且政府是主要负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排除社会成员个人、组织和团体的协同,即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使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更为有效灵活地进行。政府与相关事业单位的服务体系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普通群众的心理疏导需求,确保公益性。而经营性质的个人或组织则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满足少部分人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因此,构建全面广泛深入的心理服务体系或网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政府指导下建立行政或事业性质的组织机构。如可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社区或农村心理疏导服务机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配备办公设施,制定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为保证心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可在各乡镇村庄和街道社区设立心理疏导室或谈心室,落实服务制度,服务记录要完整、档案要齐全。工作人员定期到社区(或农村)进行心理状况普查,筛查出需关注的重点人群,为其提供心理援助,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及治疗,做好早期预防工作。或者以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为龙头,由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开设的心理治疗机构和咨询中心等为辅助组成心理疏导服务网络。专业机构是心理服务网络的中坚支柱,学校、单位、社区、医院是承载网络的主要场所,社区和农村心理卫生服务则是维护基层群众心理健康的基础网点。③

二是大力倡导、支持和发展经营性的心理卫生健康服务机构。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引导,鼓励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对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严格制定相关的准入门槛、管理制度,重视职业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水平的监管,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并把心理咨询纳入全民医保的范围,鼓励人们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实现心理咨询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上一篇:刍议山区基站降低成本的工程方案 下一篇: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