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新课改的一枝奇葩

时间:2022-05-05 06:22:30

合作学习:新课改的一枝奇葩

摘 要: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取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意义 操作方法 问题 解决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阐述。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目前,世界教育的主流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从过去的“学会生存,学会竞争”转为“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全班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普遍提高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而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正是我们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为此,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把重点放在小组学习上。

1.建立课堂学习合作小组。我对学生分组时采取以下做法:(1)确定各组人数,以其中一个班为例,全班共36人,每6人一组,自然分成6组。(2)根据对学生成绩的把握和性格的了解,先以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进行平均分组,暂定各组学生名单,确定组长。(3)召开各小组组长会议,由他们提出对本组人员调换的依据,当然要合乎情理。(4)通过师生协商,确定小组最终名单,而最终小组的确定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编排小组,即组间成员素质较为均等,组内成员素质差异相对较大,因为这样能使每一个学生从小组活动中体会到每个人的特点,同时,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妥协、整合,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的空间形态。传统的教室座位多为“插秧式”,这样就不利于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助,而且小组之间的区分也不明显。而6人对座显然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即“圆桌会议型”,这种空间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展开(如讨论、互批作业等),当然这种形式的座位的排定也有其弊端,主要体现在老师在板书时部分学生不方便观察或记录等。

3.适当调整课堂的时间结构。既然以小组交流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就要给他们留有相当充分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于是我在课堂上尽量压缩讲授时间,从中挤出1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讲完新课之余,进行课堂反馈训练时,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最后的答案,当然最后的答案可能会不同,再进行二次合作,直至问题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在这样的互助合作学习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进行适当的评价。由于存在某些片面的理解,有人认为小组交流合作就是布置问题,然后机械地让学生讨论,我的做法是: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小组评价,评价结果每周汇总,结果上墙。我对小组的评价直接对象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即小组),通过对小组的评价来影响个人,目的是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并锻炼学生对于否定性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完全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从而使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流于形式,往往是“虚晃一枪”,就“刀枪入库”,使得合作学习的时间成了一节课中场休息的时间,甚至出现了“现在KTV点唱率最高的歌是什么”等聊天话题,起不到实际效果。为此,我的做法如下:(1)发现这种情况后,首先找小组长了解相关情况,教给他们如何在合作学习前先布置本组中个体的任务。(2)硬性规定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多少分钟,等等,这样才能逐渐改进以保证学习效果。(3)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亲身走到各小组中,深入了解每位同学的准备情况和发言情况,以便及时指导与校正。

2.有些小组学生层次不同,对合作活动参与度不均衡,这样合作学习成了个别优等生发挥自己才能、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一些内向的学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针对出现的这种情况,我进行了相关调整:每组中尽量安排1到2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再安排1到2名平时不善言谈、不大擅长出头露面的学生,让其不自觉地就受到思维活跃同学的影响。小组活动时,发言的顺序要有策略,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要在听后对发言进行补充,允许其他组成员进行质疑和辩论。这样做是有意识地锻炼那些总愿当听众的学生,让他们有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3.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教师本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具有交往性、互、分享性等特点,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前提是学习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超过了个人独自解决的力量,必须合作才能解决难题,否则就成了学习的干扰因素,导致课堂中出现“散乱的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备教材,备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值得合作交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但绝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而应该把合作学习变成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被教师接纳并真正地实施,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者教师。教师应用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现象,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才能使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更加有效,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参考文献:

[1]主编朱汉国.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从古筝谈对《渔舟唱晚》的情感运用 下一篇: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