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杯设计中的关系因素

时间:2022-05-04 12:29:24

现代水杯设计中的关系因素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曾经写过这样的小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中握无限,刹那便永恒。无论是小小的砂砾,还是幽远的山谷,每一样都可以包含观察者眼中的无限和永恒。手中的“小”,也许就是心中的“大”。本文以常见的小水杯为研究对象,经过水杯反映出的水温传递、触觉感受、弯曲弧度都直接影响着人们使用的舒适和审美时的心理满足程度。从小处着眼,从身边事入手,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小水杯里蕴含的大文章,而且也对其他器皿类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最终实现“备物致用,兼善兼雅”的目的。

一、人机工程学与水杯设计的关系

人机工程学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它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人、机、环境综合体进行系统的分析后,建立合理且又可行的实用方案,使设计作品操作简便省力、迅速准确、安全舒适。

水杯需要手指捏、手掌握,并依靠手腕的翻转和手臂的活动实现饮水的过程。要想获得良好的使用感受,不能仅凭臆测,很多时候是要依靠人体解剖和工学的科学数据来改善设计。手指、手掌的解剖结构,决定着水杯的大小和形状;另外,手臂的长短、翻转角度决定着饮水这一动作如何调动上肢其他部位进行配合。必须根据人的生理需要来完成造型处理,以更有效和简便的方法迎合人的需求。

手指和手腕活动范围存在一定限度,图“人手活动范围示意图”中反映的是手在空间里的可活动范围和最佳活动范围。这些人类工程学的研究成果,从科学的角度为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人手的自然尺度不仅决定了水杯设计的尺度和极限,同时也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和接受方式。把人体参量合理地运用到设计中,才能使设计作品在人・物・环境系统中获得最佳的匹配。

二、人与物的理性要素分析

从理性角度说,水杯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完成饮水的动作,因此手握的舒适、便于饮用是设计和创造的前提。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杯子轮廓大多是简单的线条,但看似单纯的外形其实隐藏着颇为复杂的人与物的关系。联系上面的内容,我们可将水杯的几何造型在杯子高度、直径、宽度、斜度和弧度等方面进行异化处理,经过比较,依据人体尺度和审美感觉得出更适合人使用的、合理的形式。它们在不同角度告诉大家,设计水杯从造型上如何获得好的效果。“造型变化分析图”分别以七个方面展开推敲:

1. 底面不变,高度变化

在高度上的增加能够增大容量,扩大接触面积。但随着重心的提高,会令摆放不稳。而且过长的杯子使用时,必须抬臂、仰颈,无疑会增加难度。还有,杯里剩下的水回流,因为落差的关系,它们碰撞在杯壁和杯底通常会有水珠迸溅而出的现象。

2. 高度不变,宽度增加

杯体宽度、直径的扩大,也会带来水容量的增加。口径的增加,会给人以浑厚、敦实的视觉感受。从中国出土文物可以发现,看似低矮的器皿,造型庄重典雅,符合祭礼素雅的要求,渗透着礼治观念。当然口径尺寸需要参照手指长度和关节的比例关系,一般以单手能够握住水杯1/2周长为限,超出这个范围,使用时会有不适感。

3. 口大于底的梯形杯

这类杯子,手和杯子接触的位置面积宽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手指长短和手形特点选择握点,保证牢牢握住杯子。广口杯方便液体流出,即使饮用的是粘稠的咖啡、奶茶也都可以一饮而尽。生活里常见的“一次性”水杯大多采用3b、3c这种类型。但好的形式也存在限度,例如3d杯口过大,缓冲范围小,水流距离短,饮水时水量较难控制。

4. 头重脚轻的“斗笠杯”

这类杯子在古代被概括为广口,斜直腹,小圈足。形似一只翻转的斗笠,因此俗称“斗笠碗”或“斗笠杯”。这类造型注茶汤时抛物线型的流水可促成更多的“汤花”出现,正好满足了宋代饮茶观其形的要求,在当时广受喜爱。“斗笠”类型用于水杯设计,在现代社会没有被发扬光大,可见人们在界面处理上更注重在美与实用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斗笠杯,注汤时宋人只注到十分之六,实测证明,这是一条临界线,超过这个范围,杯子较易翻倒。

5、由直到圆的形式

恰当的圆器意味着圆融、水流顺畅。人手除拇指外,其他四指弯曲45º左右最为自然舒适(手掌自然弯曲捧杯状态图),这一范围里手心与手指自然呈凹陷的弧面形状,底足略圆的造型可以完美的处于此弧面之中,手掌左右凸起的肌肉和肌腱此刻又自然地靠住外壁,起到防止杯子跌落的屏障作用。但是浑圆的杯子使用起来想要倒尽所有的水是有难度的,在清洗内壁时也会带来麻烦。

6. 口沿的弧形外撇

这一类的水杯,在中国古代茶具造型上被广泛采用。“口沿外撇”且“腹部宽深”的造型,不仅容量大,口沿的弧度也适合饮水时入口舒适的要求。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流传于今的茶杯代表作品,明人谷应泰《博物要览》一书中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形体古朴敦厚,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杯子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可将杯覆合于手的虎口处,大小恰合掌心,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因而得名“压手杯”。

7. 底脚的处理

如果杯内液体温度较高,底脚位置做成圈足式样,很有必要,既能隔热又可保温。清洗时也能用手指同时卡住口沿和底脚,不易脱手。但是7d的底脚过高,此造型生产过程中容易变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

从“压手杯”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工匠的巧思、擅为。功能性是古人造物首先遵循的原则,“百工制器,必贵于用。器而不能用,工不为也”,能用而且善用是处理界面问题压倒一切的造型观念。

三、水杯设计的情感因素研究

1. 日本民艺家眼中的造物原则

民艺俗称为民间艺术,它代表着普通民众阶层特有的文化特点,民间工艺有着取材自然、隐喻自然的特征和单纯亲切的性格。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手工作业的过程充满快乐,并且可以赋予作品特殊甚至意外的美感,但是机器生产,却是冰冷、简陋又枯燥的。他的观点得到民众的支持,也影响了此后一大批艺术家。他们认识到,设计应该重视生活质量、摆脱盲从、关注人与自然,发掘本民族本地域的优良传统,使本土文化能够超越引进文化。

日本人是重视生活艺术的民族,茶道、花道、日式料理,都讲究将艺术融入生活,悠然的生活状态和精致的生活态度,促成日本人审美观念的形成,决定了器皿的体量、色彩、肌理。陶艺家铃木治精巧的工艺、单纯的外形,以及温暖亲切的触摸感都与日本传统风格一脉相承,甚至作品里蕴含的禅道风格也符合日本精神。滨田庄司是另一位借助日本“民艺运动”而成长起来,并最终赢得国际肯定的艺术家。传统的土窑、釉料和加工方式,并没有束缚他的思想,反而激发了滨田的个人创造力。色彩凝重朴素、造型饱满简洁这些滨田庄司的作品风格,使现代艺术家的创新活动与保持传统交相辉映、镶嵌式发展的同时,令民众重新审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真正实现了现代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宗旨。

2. 北欧当代设计师的创作意识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文化也出现全球化的局面,注重创意和软实力的北欧国家却能够脱颖而出,走在整个时代的前面。Stefan Lindfors是一位出生在芬兰,同时活跃在艺术和设计界的人物。他曾经参与过非常多的国际雕刻项目,多次在伦敦、巴黎、米兰、纽约、东京等地举办设计和雕塑个展,他还身兼教师、导演等多重身份,也为商铺、饭店作设计。像Stefan这样的北欧艺术家有很多,他们跨越多领域,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各个艺术门类,成为艺术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Tonfish(金枪鱼)是北欧一家新型的设计工作室,它由经过改造的传统茶壶起家,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的理念:“当人们把杯子端在手里的时候,他的感觉是很重要的,饮食是一种温柔的奢侈。”图Tonfish的另一组作品“bar 陀螺”,特殊的杯底带有游戏性,可以在喝完咖啡后,将杯子在桌上转着玩。

北欧的艺术家能保有传统,但这并没有妨碍与时俱进。他们可以将日常生活用品抽象化、艺术化,朴素简约成为总体特征,作品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手拿他们的作品,即使是由机器大量生产的商品,也感觉不到棱角,好像是从传统作坊里精雕细琢出来的做工精良的民间工艺品,你感受到的是柔韧和与人心的贴合。在这里艺术家最常说的是“生活的质量”、“慢慢地使大脑休息”,艺术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在完成形式之前的思考也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和其他国家为了单纯竞争而去刻意打造物品不同的是,北欧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的造物活动是在追求品质的过程中将其制品化。

2010年4月,在广州美术馆曾举办了一个名为“1001茶杯”的国际陶艺展,这是一个由来自五大洲100位陶艺家共同完成的展览,1001个茶杯蕴含了1001个故事,代表了1001个风格迥异的人生态度。在这里杯子已经不再只是盛装液体的物体,也不是家具卖场美化家居的装饰品。它们有的细腻纤巧,有的质朴古拙,有的粗粝狰狞,站在展台前,观众感觉的是震撼:这些并排的杯子就像不同国籍和肤色的人,并且杯子也可以像人一样具备性格!握着手中的茶杯,仿佛握着大千世界。相对传统水杯的完整、光洁、细腻、功能强烈,探索者将物品变得粗糙,笨重、残缺,甚至把雕塑形式等原本与杯子不搭界的素材引入杯中,杯子变为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抒发对客观世界感受的载体。

宽松安定的社会环境、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而多方位的需要,为我们今天的造物活动提供了广博的创造空间。我国目前设计水平比以前大为提高,但很多产品还停留在仿古和讲究理上。在这个传统日渐式微的年代里,拙劣的仿造只能把创新探索的精神淹没得荡然无存,要避免急功近利、轻薄浮躁的办法就是要多观察、多分析,完成每一件外表朴实、方便、舒适,又重视精神愉悦性、蕴含丰富生活信仰的作品。

上一篇:创意之“创意 下一篇:李西安《赋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