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之“创意

时间:2022-07-04 08:33:07

创意之“创意

摘要:巴赫《二部创意曲》除了作为钢琴个别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程之外,亦可将这套作品的教学纳入另一种授课形式――双钢琴教学。本文以《汤普森《巴赫二部创意曲双钢琴教学版》为研究对象,简述作者在改编时,其调性布局及和声要素、重叠、音色、特性节奏、声部模仿几个方面的改编方法。

关键词:巴赫二部创意曲;双钢琴;改编

引言

全世界的钢琴教师在针对不同层次的钢琴教学中,无论从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是在钢琴技巧的提高训练等方面,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教学价值。当然,由于复调作品创作与演奏技术上的复杂、严谨,有时候在练习过程中会有一些“沉闷”,为了使这些严肃的经典范例更有魅力,可以给创意曲加上第二钢琴声部。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巴赫《二部创意曲》改编,研究对象为汤普森《巴赫二部创意曲双钢琴教学版》。这套作品挑选了巴赫《二部创意曲》中的No.l in c Major,N.4 in D Minor,N0.8in F Major,No.10 in G Major,N0.14 in Bb Major,进行了改编。在该版本中所采用的第二钢琴声部改编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性布局及和声要素

这五首创意曲的调性布局分别是:

No.l in c Major,c大调在巴赫音乐感觉世界中是一个中庸的、白色的调性,材料的展开集中而统一。其调性布局为:c人调――G大调(第5小节)――a小调(第12小节)――C大调(第18小节)。

N0.4 in D Minor,d小调历来是阴暗的、忧郁的,

“全曲由‘一句话’写成”,乐曲在高度统一(单一动机贯穿)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对比――上、下行音阶进行中间插入右下向上减七度大跳的核心动机,与其倒影形态:下、上行音阶进行中间插入由上向下减七度大跳形成对比;连音与顿音造成乐曲的基本表现手段的对比。其调性布局为:d小调――F大调(第10小节)――a小调(第28小节)――d小调(第44小节)。

No.8 in F Major,巴赫笔下的F大调开朗明亮,充满阳光,其调性布局呈明显的“T――d调性展开―S―T”;由F大调――C――大调(第10小节)――g小调(第16小节)――Bb大调(第20小节)――F大调(第26小节)。

No.10 in G Major,G大调在巴赫的笔下具有简朴明快的性质,这首创意曲实际上是古组曲中的一首基格舞曲。其调性统一在G大调上。

NO.14 in Bb Majpr,Bb大调具有淳厚温暖的性格,这首乐曲格调高贵,情趣盎然,音色对比丰富。其调性统一在Bb大调上。

关于和声,在这套改编作品中,多半是通过在第二钢琴声部加入和弦,从而加厚了线条,丰富了音响。所以,在进行改编时,要在对调性布局作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逐段逐句地分析和声,把握从整体到局部和声的布局,和弦的派生、和声节奏及声部音区的安排等,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叠

第二钢琴声部的素材多来自对原创意曲的重叠,这种重叠的手法在作曲家看来是多样性的,列举几个典型手法如下:

1.加入平行旋律

平行旋律的加入有三种:一是在原旋律上方或其下方,加入三度或六度平行旋律,构成和谐的音响(如:No.1 in CMajor,第3―5小节);二是在两个隔开的平行声部之间加入能与其构成完整和弦的音级,使原来的双线条平行旋律变成三线条的平行和弦(如:NO.8 in F Major,第9―10小节);三是将原来的某和弦单音分解的下方加入与之平行的和弦音,使单旋律线条变成双旋律线条(如:No.10 in D Minor,第7-lO小节)。

2.八度重叠

(1)八度单音重叠

一般有两种效果:用在低音区,扩低一个八度的重叠,可以增加音响的厚度,多出现在渐强的位置(如:No.10 in GMajor,第12一14小节);用在高音区,扩高一个八度的重叠,来增加音响的亮度(如:N0.8 in F Macior,第29-30小节)。

(2)和弦式重叠(如:No.14 in Bb Major,第6-7小节)

(3)织体重叠(如:NO.l in c Ma,jor,第9-13小节)

三、音色

1.不同音色的叠置

利用单音的跳音音色与长音音色叠置,增强了音色的变化(如:No4 in D Minor,第11-14,J、节)。

2.模仿其他音色

高音区的和弦点缀,模仿明亮的打击乐音色,这种方法的应用是有条件的,要根据音乐的织体形态、音区范围而定。

(如:No.14 in Bb Major,第l-2小节)

四、特性节奏

以原二部创意曲的基本乐思为基础,在不偏离其音乐性格的条件下,加入具有特点的节奏型,将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渗透到音乐中去。

1.拍点和弦

拍点和弦指的是在拍位上的点状和弦,按其自身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律。二部创意曲中的两个声部之间,无论是在音高上,还是节奏上,都已经是完美的声部之间的结合了。在对第二钢琴声部作改编时,可以适当加入具有和声支持性质的拍点和弦。(如:No.4 in D Minor,第1-4小节)

2.切分节奏

对可能的地方加入带有特点的附点或切分节奏,引起重音的变化,使原来的音响经过新因素的加入后,有了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如:No.4 in D Minor,第29-32小节,No.1 in cMajor,第15-16小节)

五、声部模仿

复调中的模仿是指相同旋律在不同的声部中相继出现,双钢琴版本中运用的这种手法,是将钢琴这种多声乐器的特点扩大化,通过音区的高低跳动,音响的方向感变化,来达到听觉上的多声部效果。其主要方法是:截取原二部创意曲的某些片段(通常是主题片段),运用模仿手法,使原来的二声部在听觉上变成三声部甚至四声部的效果。

(如:No.8 in F Ma,jor,第1.3小节)

结语

笔者通过对《巴赫二部创意曲双钢琴教学版》的研究中,从调性布局与和声要素、重叠、音色、特性节奏、声部模仿这几个方面总结出的一些改编方法和规律。在双钢琴形式的改编中,除了把握住音乐的主题与对题、调性的框架与和声的安排、音乐线条与织体的厚度以及音响音色的明暗度,另外还可以在纵向上加入具有特点的节奏型、横向上适当地加入模仿手法,使创意曲更具“创意”。这套《巴赫二部创意曲双钢琴教学版》通过由单架钢琴到双钢琴的演奏形式转化,使创作上具有严格逻辑性的“纯技术练习曲”增添了些许趣味性,并为后人提炼改编方法提供了一个样本。当然,这些规律亦仅仅是汤普森个人、并且仅仅限于这套作品中所运用的改编技术手法。作为潜心研究巴赫《二部创意曲》双钢琴改编的教师或学生,还能够并且应该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改编与创新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如:织体的选择,对素材、骨干音进行提炼、派生、发展等;亦可以根据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有更多的创新,注入更多新的元素。

注释:

[1]赵晓生:《巴赫的创意曲(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2]织体重叠是指某一种织体形态原封不动地在高音区、低音区或同音区的叠置.参考文献:

1.汤普森:《巴赫二部创意曲双钢琴教学版》.The Willis MusicCompany,Cincinnati,Ohio.

2.李哲洋:《最新名曲解说全集》第14卷,台湾大陆书店根据日文版翻译,1982年.

3.林华:《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冷佳:《巴赫二部创意曲研究与弹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32-40页.

5.赵晓生:《巴赫的创意曲(上)》,音乐艺术L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56-61页.

6.赵晓生:《巴赫的创意曲(下)》,音乐艺术k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57-62页.

上一篇:那一晚“晴朗的一天” 下一篇:现代水杯设计中的关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