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03 05:22:29

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因素分析

摘要:钢铁产业是一国的基础支柱产业,中国钢铁产量在世界上最大,但国际竞争力却处于较低水平。实证分析发现,增加研发投入对中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因此,国家应加大对钢铁行业的研发扶持力度,科学地制定钢铁行业组织规范,实行动态、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

关键词:研发投入;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65-05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产业。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培刚先生就论述到:在工业化过程中,在发生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变化的产业部门包括如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显然,钢铁工业发展发挥着极其关键的基础作用。在现代经济中,钢铁产业对建筑、机械制造、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及天然气、家电、集装箱等8个行业具有巨大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为世界上钢铁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却又是世界上进口钢材最多的国家,形成令人惊奇的矛盾现象。

中国钢铁产业为什么会产生大进大出现象呢?从中国发展水平分析,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而且幅员广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对钢铁产品需求在数量上具有不断增长趋势,在质量上呈现多层次性。中国钢铁产业对于建筑用材等数量型需求满足较好,但不能有效满足一些质量型用材需求。因此,出口多是低技术含量、低价值钢材,进口的则是高技术含量、高价值钢材。通过钢铁进出口数据发现:出口大量的生铁、钢坯、钢材价格分别为进口钢材价格的30%、40%和60%左右,由于技术落后,出口钢铁产品中的单位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远远低于钢铁工业发达的国家。造成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在回顾现有研究基础上,笔者将从钢铁产业科研投入角度进行分析。

一、文献回顾、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许多现有文献对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了不同侧面的研究。如利用不同的衡量指标比较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2004);从资产规模、战略协同度、创新力指数、运营能力指数等维度评价了中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焦国华,江飞涛,陈舸,2007);有的分析了生产成本、贸易结构、行业集中度等对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潘贻芳,刘子先,门峰,2007);也有的学者从企业社会资本、组织资本和技术资本等角度分析钢铁企业竞争力(闰旭赛,2003)。但是,对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研发投入关系的研究比较少见。笔者依据钢铁产品进出口数据,计算了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并分析钢铁产业研发投入对该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衡量行业国际竞争力通常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其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某产业出口额/该产业世界出口额;

贸易专业化指数=一国该产业(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国某产品出口总值占其出口总值份额/世界该产品占世界出口总值份额比例

但是,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专业化指数计算中,出口额和进口额表现为交易产品实物数额和交易产品金额两种数据,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就会因进出口产品价格不同相差较大。

一般认为,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IC: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与该产业研发和技术投入力度呈正相关。即:

IC=f(x1,x2)

其中,国际竞争力指数以贸易专业化指数或显性优势指数表示,研发投入以研发经费x1、科技人员数量x2等表示。则有?鄣IC/?鄣xi?叟0,即笔者试图验证的假设如下: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业投入的研发经费越多,对行业国际竞争力正向影响越大;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业研发人员、科技人员越多,行业国际竞争力越强。

二、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

利用历年《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世界贸易组织贸易统计年鉴》获取中国钢铁进出口数据,计算中国钢铁产业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图1、图2所示)。

比较1971-2004年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显然,用贸易产品数量计算的指数比用产品贸易金额计算的指数波动幅度更大一些,两者之间波动状态近似,存在着正向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58。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以数量占优势情况下,用进出口产品实物数额计算产品贸易专业化指数比用进出口金额计算所得的指数稍微高一些。但是,无论使用哪种计算的结果,贸易专业化指数在绝大多数年限内都是小于0,通过图1和图2发现: 许多年别中钢铁贸易专业化指数还非常靠近-1,因此,可以认为:中国钢铁工业贸易专业化的国际竞争力较低。

利用收集到的中国钢铁行业产品出口金额、中国历年出口金额和世界钢铁出口金额和世界历年出口金额,计算中国钢铁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图3所示。

观察图3,发现中国钢铁产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自1999年在略有下降的基础上,近几年有稳定上升,由2005年的0.43上升到2008年的1.34。

三、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因素分析

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受其科技投入的直接影响。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科技投入越多,其国际竞争力提高越快;反之,则越低。从中国实际情况分析,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主要依赖于中国钢铁行业科技进步,这又得益于中国钢铁行业在科技研发经费、科技研发人力等投入力度。现选取中国钢铁行业研发机构、钢铁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活动人员总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总和来表示钢铁行业每年科技研发投入的人力与财力,回归分析科技投入对中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采用的回归方程如下:

ICt=?琢0+?琢1x1t+?琢2x2t

其中,钢铁国际竞争力(IC)用贸易专业化指数(TSC: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或者显性比较优势(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表示;xi(i=1,2),表示经费和科技人员对数;?琢i表示回归系数(i=0,1,2),检验发现科技投入对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因此,投入的科技经费、人员使用前一期数据的对数,对贸易专业化指数回归的拟合度过低且系数的显著性差,故舍去。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回归并检验得到方程为:

RCAt=-22.352+0.051log(fund)+1.906log(person)

(-8.722) (2.087)(8.385)

Ad.R-sq.=0.916,F=50.038,其中括号内为t检验值,下文同。

观察上述回归方程,可以发现投入的科技研发人员、科技研发经费增加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

如果考察钢铁行业贸易专业化指数与单位出口产品科技研发人员数的关系,得到方程:

TSCt=-1.9808+0.7208log(person/X)t

(-10.63)(7.73)

Ad.-R-sq.=0.819,F-st.=59.76

单位出口量所拥有的科技研发人员数量越多,对钢铁行业贸易专业化指数的提高越快。

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原因分析

结合其他钢铁强国的进出口和各国钢铁产品进出口价格比例(见表1),可知:中国钢铁行业出口的大多是低质量、低技术的低价值产品,是数量型出口,而进口的产品则为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高价产品。2004-2008年,中国钢铁出口的金额分别为138.8亿美元、192.8亿美元、325亿美元、515.1亿美元、710亿美元,占世界钢铁贸易比例分别为5.2%、6.1%、8.7%、10.9%和12.1%,远远低于中国钢铁产量在全球钢铁产量的比例。其实,如果计算中国钢铁出口的数量占全球钢铁出口总额比例,则又远高于出口金额所占比例。因此,中国钢铁贸易专业化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钢铁质量低、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出口数量下降;产品质量低,因而出口价格不占优势,获取利益少。

至于钢铁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和相对贸易优势,将中国钢铁行业对应指数与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自1996年以来,中国成为全球钢铁产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其产量甚至接近第二、三、四位的三者之和,但是,中国钢铁行业显性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和相对贸易优势却远远低于日本、俄罗斯,甚至也大大低于美国和韩国(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2004)。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钢铁产量最大国家地位是不相称的。那么,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乏力的问题在哪里呢?

根据定量分析结果,中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人力、经费过少。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在中国钢铁企业中,具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到15%,而且许多企业即使设立了研发机构但也是有名无实,经费不到位没法正常运转;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为0.7%左右,大大低于钢铁发达国家的3%以上水平。另外,还可以从市场发育、产业组织、技术研发政策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分析形成这种低研发投入的原因。

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处于对钢铁需求迅速上升的过程中,中国对钢材的需求量非常大,产品价格上升快。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人们消费水平差距很大,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多;相应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万元左右,也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倍多。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巨大差距,导致钢铁国内消费市场是一个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需求多层次的市场,既有广大农村大量需要的低质量建筑钢材,也存在城市化建设中需要质量稍高的建筑用材需求,还存在家电、汽车、机械制造等对钢材质量、加工技术更高的精品钢材和特种加工钢材要求,这些高端产品不仅要求在采选矿、冶炼等前向环节提高技术,而且在铸造压延等后向环节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多层次需求市场,为大量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生产低质量钢材提供了生存空间,即使是相对于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许多规模以下的小企业虽说能耗、物耗高,但在钢铁价格一路高涨、人力资本低廉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国内市场获取一定的盈利空间,导致整个行业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的动力不足。

钢铁产业是具有典型规模正效应行业。但是,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在市场处于上升之时,企业依靠销售量增长和价格上升,便可获得一定的盈利,一旦市场景气不济,需要提高技术和设备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时,众多规模不大的钢铁企业为了生存进行恶性竞争,如在国际市场上拼抢矿石,冲击中国矿石购买大户的谈判地位;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人工成本低,在低端产品特别是建筑用材市场上具有压低价格优势,反而挤兑了大型企业高质量产品的销售。整个钢铁行业处于恶性竞争状态,因为整体规模小,本来应承担钢铁技术研发和革新的大中型企业却没有经济能力来进行研发。

钢铁研发机构运行、管理和国家钢铁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中国钢铁行业科技研发机构、经费不稳定,机构规模偏小缺乏联合攻关意识,对科技研发机构管理和研发成果保护滞后,造成研发积极性低。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存在偏差,通过减免税等政策鼓励钢铁行业对外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钢铁行业稳定生产,缓解国内钢材供过于求的矛盾,确保钢铁行业的就业。但是,这种贸易政策也延迟了国内低技术、小规模钢铁企业正常淘汰,降低了企业技术进步、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迫切性。

五、提高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议

根据上述计量模型和理论分析,就如何促进中国钢铁行业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笔者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

1. 国家应加大对钢铁行业的研发扶持力度。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骨骼”,钢铁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质量不仅仅影响到钢铁行业本身发展和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到许多下游以钢铁作为基本材料的造船、汽车、家电、机械制造等行业持续发展,也影响到国防建设。国家应建立健全钢铁科技研发创新体系,实行独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相结合,加强研发基础体系建设,加大力度促进信息搜集、整理和传播,密切追踪国际先进技术研发活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鼓励吸收和创新,制定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研发战略;引入研发竞争机制,加强对科技创新过程的支持、管理,实行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价措施,注重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智慧;对重大项目进行长期支持、跟踪监督和管理,力争在钢铁冶炼技术、铸造和延压等领域实现技术整体突破。

从长期着眼,为了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建立钢铁产业科技研发基金,在钢铁产业税收或者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对从事科技研发大型企业的科研资助,结合各大型钢铁企业特色,国家统筹规划科技研发领域,鼓励成立以大型企业为研发中心、中小企业为成员进行资金统筹、研发分工协作的科研团队。

2. 科学地制定钢铁行业组织规范,积极执行钢铁企业进退标准,促进钢铁行业重组,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当前,中国钢铁低端产品市场供过于求,钢铁行业盈利能力非常低。根据中国钢铁协会数据,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2.43%,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47%的水平,许多大型钢铁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对于物耗、能耗高的大量小型钢铁企业,应从税收、原料供应、产品检验等多角度加以限制,并限时淘汰或整改。加大力度对钢铁行业进行有序重组,以现有大型的、技术基础较强的企业为中心,从原料来源、生产技术、产品销售市场、能源、水源、运输成本等方面进行空间上整体规划,实现钢铁产业集团规模有效、经营具有特色、产品结构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强,创新敏锐、及时、集中度高,以适应中国制造业技术全面升级需要。

3. 实行动态、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促进中国钢铁产业健康发展。在一定的环境下,政策也许应某些目标要求而制定,但是一旦实施后却会产生多种负面效应。当前,中国钢铁行业产业和贸易政策必须以服务于钢铁行业持续发展为目的,既要关注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产品出口、就业稳定,更应关注钢铁产业重组和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国际市场信息和变化跟踪研究,结合中国钢铁发展实际,严格执行内、外资公平的产业规制和贸易优惠政策,并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在原料进口、研发扶持、出口退税政策上做到扶优汰劣,对于技术水平低、污染重的企业,进口原料要加征环境污染税,奖励出口高质量、高技术产品,提高产品出口收益,实现中国高质量产品产量和技术提升,减少对国外高端产品进口依赖。鼓励国内钢铁企业与下游制造业联合重组和从事技术攻关研究,也有利于把握市场需求,制定明确的研发方向和目标,提高技术研发成功率,增强中国钢铁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贻芳,刘子先,门峰.钢铁成本对钢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中国冶金,2007,(5).

[2]伊淑彪,丁启军.中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效率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3]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4]徐二明,高怀.中国钢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

[5]焦国华,江飞涛,陈舸.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

[6]闰旭赛.我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Factor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Yu Zipeng1,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2. School of Law and Economy,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China)

Abstract: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in one country. China has the largest iron and steel output, but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very low.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incre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e should enlarge the supportment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formulate the organization regulation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d carry out the dynamic and efficient industry policy and trade policy.

Key words: investment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 factor analysis

上一篇:物流服务供应链中违约风险形成机理探析 下一篇:基于“零冗员”的公共部门人员编制“协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