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导师制

时间:2022-05-03 05:57:52

中医传承导师制

摘 要: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但由于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专业的严肃性、医学教育的系统性和医学学习的艰苦性,医学教育仍需以精英教育的方式为主,医学本科生导师制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通过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深入细致的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 中医学教育 中医传承导师制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管理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师制推广应用于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最先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相应带动了导师制的发展。国内一些知名的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生中实施了导师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因材施教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1]。

天津中医药大学借鉴历代名老中医“禀家学”、“师承传”的学习模式,开展中医临床传承班教学创新工作,2009年在全国中医药大学首创了中医传承班,师带徒是历史上中医学培养人才的固有做法,也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开创中医临床传承班,是现代中医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之举,是实现“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医术学习与医德学习相结合的新型办班模式。只有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中医,才能担当起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选择治学态度严谨,师德、医德高尚,有丰富学术经验和临床技术专长,对中医理论有独特见解,在本学科成果卓著的中医界精英担当导师,采用“一带一”、“一带多”的师承教育模式,将导师指导与学校培养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和理论讲解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会中医药学的精髓,促进临床能力的提高。

导师通过一个个临证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不断回顾有关知识并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准确掌握理论和临床诊疗手段,增强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信心和动力,奠定辨证施治的扎实基本功。特别是通过临床诊疗实例,现身说法,显示中医理论的实用性,疗效的可信性,学术的科学性,突出中医学的优势,最有说服力,最能增强学生钻研中医学术的信念。学生通过拜师学习,以临床实践为平台,通过导师的口传心授,学习基本理论、诊察技巧和临证经验;学生在侍诊抄方中,了解导师的辩证思路,治疗用药特色,能够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这一模式无疑有助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中医药继承创新。

导师制是班级授课制和辅导员及思政工作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专业化指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随着学分制的不断完善,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自。

近年来,学生选课、转专业的自由度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学计划、各专业的知识结构等均缺乏应有的了解,尤其是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尚不能按学分制的要求独立地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的学习方案,还不能完全保证选择课程的正确性。导师及时地指导与帮助,能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能保证学生理性地去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

实行导师制,导师应承担哪些工作,导师与辅导员关系如何处理,是并存还是取其一,一位导师指导多少学生合适,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3]。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应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导师工作应同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导师主要侧重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辅导员主要侧重学生的活动和思想工作。辅导员管理学生,多是集体指导,工作量相对较少。学分制下的导师工作,以个别指导为主,但本科生的导师不可能像研究生导师那样一个导师指导一个或几个学生,指导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内容应该更宽泛一些。另外,“导师”要在教育和教学中对学生全面负责:既教书,又育人;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重学生的共性,又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严格把好导师的资格关、素质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及学生向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德高医精”乃是医学工作者的矢志追求。导师制的实施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要求导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怀,进行个别的指导,导师不仅要关心和指导学生的业务学习,而且要与学生交朋友,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职业道德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外,导师还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待个人问题,包括家庭问题、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亲其师,信其道”,导师的思想教育有时比辅导员和家的说教更有用。导师制的最大作用是把教书与育人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融为一体,丰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内涵,为学生将来全面成才,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尝试,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4]。

(一)导师资源稀缺。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导师,导师要跟学生直面接触,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不能真正胜任的。做人和治学往往是相融的,出色的导师能在学术交流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将生活哲理传达给学生,也能通过日常生活将治学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如何保证充足的导师资源,关系到导师制的顺利进行,故扩大合格的导师来源成为当务之急。扩大导师来源,一是充分利用在职的合格教师;二是返聘退休的教授;三是聘请硕士生和博士生担任辅助导师。

(二)在师生双向选择中,个别导师与学生难以结成理想的导学对子;个别导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对导师工作的力量投入不充分;导师的工作效果难以作出一致性评判,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解决。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新成果、新方法、新观点、新结论对中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如何培养接班人,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医药是摆在中医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医传承班集双向、互动、参与式教育于一体,使教书与育人较好结合。学生面对教师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指导和启发学生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师生之间可以较方便、及时地就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创设了一种“教”、“学”互动的宽松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专业兴趣、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激发了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到了实处。我们相信,中医传承导师制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优秀青年中医会不断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呈德,何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3-55.

[2]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110-111.

[3]胡春贞.医学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5):635-637.

[4]刘汶,黄景文.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146-149.

上一篇:浅析“三农”问题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 下一篇: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平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