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有效性的特征

时间:2022-04-30 02:44:17

情境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有效性的特征

摘 要: 为了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然而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问题,怎样设置一个合理且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每个老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作者针对这一情况选用了几个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数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误区,并提出了一些设置有效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 情境教学 高职数学 职业教育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使得高职教育发展迅速。2014年6月,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便把职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我们在看到新契机的同时也发现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还是属于“弱势群体”,想要改变现状恐怕不是一日之功,这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的积极支持。

目前高职类学校的扩招使得学生的素质在不断下降,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加上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本身的特点常常使得教学过程略显枯燥,教师也会忽略课堂的趣味性,对知识点更多的是讲授,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针对这样的现状,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需要思考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笔者针对情景教学的问题及其有效性展开研究讨论。

一、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数学在高职教育中属于公共基础类课程,在内容上介于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之间,课程内容要求相对较高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形成矛盾,传统的教学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过分情调认知性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数学兴趣急剧下降。做过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怕对教学内容挑剔的学生,就怕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没有什么比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任何反应让教师更身心疲惫的了。而现代课堂倡导的情境性学习恰好能有效地改变数学课堂平淡枯燥的现状。

二、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的一些问题

(一)“喧宾夺主”情境创设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数学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过分注重情境设置的趣味性,这样就导致学生忽略了本节课的内容转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情境中,而不是老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所以一定要强调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让情景变成一节课的空头摆设。

例如,在一个案例中,教师讲授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数学》第二册第10章概率统计中的《随机事件》,引入了这样一个情景。老师给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由短片呈现,内容大致是18世纪的英国有个海盗,他将自己的财产的埋藏地点用秘密符号表示在一张羊皮纸上,后来有个人得到了这张纸,他为了得到财产,以纸上出现数字的次数和英文字母的出现可能性为突破口,最终破译了秘密符号,找到了财产。这样一个情景的出现确实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的兴奋点不是落在如何提炼数学知识上,而是落在对情境中时间的好奇中,忽视了本课的主题,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其实恰恰是这些看似精彩的情境缺乏目的性,导致教学情境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因此恰到好处地创设一个适合课堂和学生的情境是很重要的。

(二)“多此一举”式情境创设

除了“喧宾夺主”的情境设置外,还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情境,为了力求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反而把本来很简单的数学知识复杂化了。

例如,笔者在听《数学》第一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节课时,上课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说:“请通学生看我。”话一出,同学们充满好奇地看着这位老师。接下来,老师又说:“同学们看我有多高呢?”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170cm,有的说173cm,等等,然后老师公布答案“我的身高是x,x>170cm,x

(三)“独角戏”式创设情境

现代课堂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些教师虽然在一节课的开头设置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情境,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思考,而是自己说出了结论,使得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模仿、机械记忆的层次上,自主性得不到发挥,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得不偿失的。其实就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如果让学生自主提炼总结,便能有效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四)创设的情境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脱节

笔者在卫校任教,所教学生大多数是护理专业的,也常有学生向我反映数学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几乎没有用处,觉得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联系很少。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原因在于高职数学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甚少,所以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相结合的难度就很大,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老师应当多了解学生的专业,深入发掘数学与其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运用到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笔者曾经听了一节《数学》第三册第11章第2节的内容《命题逻辑与条件判断》。首先由教师给出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判断性语句,如“今天是晴天。小明是男生”,等等,同时也结合学生的护理专业给出判断性语句,如“成年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摄氏度。”这一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判断性语句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那么进一步地让学生也举出一些有关护理专业方面的判断性语句,最终引导大家得出命题的概念。概念推出后再让学生多说几个有关护理专业的命题,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让学生发现和体验到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创设专业情境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好知识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使得创设的情境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有效的情境教学的特征

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背景出发,比如通过历史故事、小游戏或者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实例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形象生动的情景引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一)有明确的目标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就是要看本节课有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设置情景的同时一定是要围绕教学目标,情景是用于配合教学的而不能喧宾夺主,如果一种情景的出现使得学生很长时间沉浸在情境中而忘记了本节课的实际内容,这便注定了是一个失败的情境。

(二)有情感的共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但是一定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出发,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各项能力得到提高。

(三)情境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笔者在初中从教一年,发现教学任务繁重,这使得学生和教师都身心疲惫,课堂上以题海战术为导向,过多的习题课压缩了新课讲授的时间,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问题。普通中学教育虽然倡导素质教育和趣味性学习,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几乎不能实现。而职业教育却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师生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学生有了自由发展、愉快成长的条件,教师也有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空间。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做到切合实际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上一篇:追问,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 下一篇: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