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时间:2022-04-29 05:47:04

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些教学现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要“活”,从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22

笔者长期在教研部门工作,常常到学校听课,在听课中笔者发现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普遍是师生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努力完成教案,教师们期望学生按教案的预设做出回答,并在教师的努力引导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缺乏个性、缺乏激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不够,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教学活动设计与预期的教学效果有差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现状,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活”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探究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在许多公开课、优质课教学中,为激活课堂,教师们都千方百计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引入,但这样的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是否有针对性、实用性,值得商榷。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大多数教师都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现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碎了,需重新到玻璃店配一块大小一致的三角形玻璃,请问怎样配制?这样的情境比较复杂,在现实生活》中三角形玻璃也不常见,学生也不是很熟悉,假如列举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也许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上例中用一副三角板代替三角形玻璃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引入,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时,不能滥用一些生活情境,关键是情境的创设要有灵活性,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要切合实际,能让课堂教学真实流畅的便是好情境。

二、教学过程设计要“活”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但教学过程设计往往受各种因素制约,如何把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环境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关键还是能否让整个教学过程“活”起来。

例如,笔者在一所农村初中听一位年轻教师上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时,他还是选用教材上的方法,从古埃及人用绳子画直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然后举一些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来判断这样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例子来巩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个知识点,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也符合教学常规,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这样的课堂比较沉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不出来,假如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换一种设计方法,也许又是一番天地,如这样设计:你家在盖房子时,房子的两面墙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师傅砌出的两面墙是互相垂直的?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用直角三角板等工具验证,这时教师可提出更有趣的问题:如果只给你一段绳子,你能验证两面墙的夹角是直角吗?从而引出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这样的设计较这位教师的设计“活”了许多,这样的设计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被调动起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造。

三、学习方式选择要“活”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的方式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是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经验去研究、去探索新知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若学习方式选择恰当,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则课堂就会活泼欢快,跌宕起伏,学生就能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会探讨、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掌握新知,

例如,在讲授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幂的乘方》时,若从教材出发,先给出一些具体的材料,如:(42)3=42×42×42=42+2+2=46,然后又给出以字母为底数的例子,女Ⅱ(a3)4=a3・a2・a3・a3=a3+3+3=a12,并推V总结归纳出幂的乘方法则:(am)n=amm(m,n都是正整数),这样的总结归纳实质上是法则论法则,缺乏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法则后面比较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没有充分体现,在讲授此节课时,教师先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那么教学效果将大不一样,如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22)3=26这一问题,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答案:一是;(22)3=25=32;二是(22)3=26=64,究竟谁是谁非?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被唤醒,会纷纷进行计算、讨论、猜测,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这样由计算(22)3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点与当前课题之间的认知冲突,不但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还为学生探究性活动指明方向,并与以后的单项式乘法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整节教材的探究脉络。

四、教学手段选择要“活”

为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们想方设法选择各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形象地显示常规教学手段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恰当运用它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目标、内容、课型恰当选择,要掌握好火候,在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上突出它的优越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讲究实效,不要追求形式,特别是要在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密度、提高课堂效率上发挥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和中心对称》时,可选择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美丽的中心对称图案和常见的图形,通过旋转、连接等操作,提出问题,给出直观印象,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共性,经过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旋转、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现代课堂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强调师生、生生互动的实效性,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手段选择等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才会更加鲜活有趣。

上一篇:供电企业电子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中数学优效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