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拒绝言语行为发展研究

时间:2022-04-29 12:24:25

儿童拒绝言语行为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材料来自于对一个8个月到18个月大的儿童的日常语言观察。发现儿童在此阶段拒绝言语手段经历了三个阶段:非言语拒绝阶段、初步言语拒绝阶段和规律形成阶段。此规律主要是指在此阶段儿童抽象出了一个语言使用规则――“不+V”。这种否定表达方式只是用来表示拒绝。不涉及此结构的其他功能。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儿童18个月之前拒绝言语行为的变化讨论了语言能力问题。认为儿童在18个月之前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儿童语言习得;儿童拒绝言语行为;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34-02

目前,对早期儿童拒绝语言行为的发展研究较少。本文立足于18个月之前的儿童日常常用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之所以立足于18个月之前,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语言习得对我们了解儿童的语言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儿童在18个月前活动的范围较小,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环境变量较小,主要是儿童的照顾者。儿童在18个月前词汇量少,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语言发展背后的因素。

一、语言能力理论

关于人的语言能力的来源问题,桂诗春(2000,56)认为人们总体上主要有三种倾向:环境决定论、天生论和相互作用论。环境决定论认为语言能力完全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完全是后天的。天生论认为语言能力完全是天生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相互作用论,它认为语言能力是由客观因素与人的潜在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潜在的能力主要是指儿童的某种组织经验的潜在能力用以发现、了解和产生符号,并用于交际。通过第一个阶段对儿童语言的观察可知,儿童语言词汇习得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对于周围环境没有的事物,其相应词汇儿童很难习得。因此,儿童在语言发展的早期,词汇上,特别是名词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环境之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种外因,我们知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天生论的问题是无法解释那些离开了人群的儿童很难学习语言的问题。本文基本上认同相互作用论,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儿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还表现了其他种种心理能力,比如,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抽象能力等。以后,通过所观察的材料,把语言与这些能力进一步讨论也许会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语言习得的全过程。

二、儿童拒绝言语行为的发展

儿童从8个月到18个月大,拒绝言语行为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

1.非言语拒绝阶段:主要指使用身势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主要是用手推开不想吃的饭碗,用摇头表示拒绝等。副语言主要是发出一些生气的声音、哭闹等。这段时间从8个月持续到11个月。

2.初步言语拒绝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学会使用拒绝言语行为――“不要”,但只会用这一个词组去拒绝所有不喜欢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称为泛化使用阶段。这段时间从11个月持续到15个月。

3.规律形成和使用阶段:这个时候儿童已经总结了一套规律――“不+V”,用来表示拒绝。但还处在双字阶段,也就是“不”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字。例如,“不吃、不起、不要、不亲”。但这个阶段使用“不要”的频率最高。这种否定表达方式只是用来表示拒绝。不涉及此结构的其他功能。这个阶段主要从15个月持续到18个月。根据对较大年龄儿童的观察,拒绝言语行为还将经历至少如下三个阶段:

4.拒绝言语复杂化阶段:拒绝言语突破两个字阶段。

5.拒绝言语标准化阶段:语言使用更符合周围人的语言习惯。

6.各种拒绝言语策略使用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交际的频繁,儿童在日常交际中会学会适当地使用交际策略。当然,这些所经历的具体时间,中间是否有其他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三、“不+V”结构使用及其来源

儿童在第十五个月到第十八个月期间总结出第一个语言使用规则――“不+V”,用来构成否定表达,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比如:(1)(一家人在一起玩)爸爸:让爸爸亲一下?宝宝:不要。妈妈:宝宝,亲亲爸爸?宝宝:不亲。(2)(早上起床,宝宝被吵醒)妈妈:起来了?宝宝:不起。(3)(关于吃东西)妈妈:宝宝,吃枣子吗?宝宝:不吃。爸爸:宝宝早上吃鸡蛋还是吃面皮?宝宝:不吃。

从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儿童在这个阶段能熟练使用“不+V”来构成否定表达。那这些表达从哪里来呢?是不是对周围人语言的直接模仿呢?最早的“不要”可能来自于周围人与儿童的对话。在儿童第十三个月之前外婆帮忙照顾了将近六个月。外婆在给儿童喂饭的过程中,会使用一些询问的语言。比如:宝宝还要不要吃?/还要吗?/要不要了?……这第一个阶段时,儿童在表示拒绝时,主要是用非言语手段。比如,用手推开饭碗,摇头。但有时,还剩一些,大人感觉倒掉了浪费,所以即使儿童摇头表示拒绝,还是被强迫喂饭。但儿童又不想吃了,所以儿童身上撒的都是。这使儿童非常的不高兴,甚至哭闹。所以之后很快,儿童学会了使用语言手段“既要”(意为不要)来进行拒绝,同时加上愤怒的语气。大人才停止喂饭。

四、语言能力

从这个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儿童的语言最初可能是通过借用周围人的词语。这是一种最初的语言能力――语言模仿能力和语言选择能力。儿童会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意图。语言模仿容易做到。但选择恰当的词语就有一定的难度。关于语言选择问题以后会进一步分析。儿童熟练使用语言规律――“不+V”反映了儿童的另外一种语言能力――语言抽象思维能力。儿童的这些能力并没有人教他(也不可能教,这就排除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只是对儿童的语言习得发生影响),那他是如何获得了这些语言能力?天生论认为语言能力完全是天生的。但天生论无法解释那些离开了人群的儿童很难学习语言的问题。可能的解释就是人类在一定年龄阶段如果没有习得语言,这种语言能力就会丢失。但成人可以学习第二种语言,而且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相互作用论者认为儿童生来拥有的某种组织经验的潜在能力可以发现,了解和产生符号,并用于交际。但这种天生的能力只有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挥。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相互作用论者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天生的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有些科学家尝试运用基因学说去研究语言能力的遗传性问题,他们认为基因能够储存特定的遗传信息。他们通过调查有语言缺陷的人的家族史的基因变化发现语言缺陷具有遗传性,但智力一般不会受到语言缺陷的影响。这种观点把智力因素与语言割裂开来。由于文献不多,再加上通过语言缺陷的遗传性来推论语言能力的遗传性,也不具有说服力(桂诗春,2000,57-59)。

语言能力本身异常复杂,本文通过分析早期儿童日常常用拒绝言语来探讨语言能力问题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所记录的儿童拒绝言语发展变化情况,对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陈锋(1982-),男,安徽蚌埠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上一篇:中职学校构建培养实践型护理人才教学体系的探... 下一篇:浅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