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双向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4-26 07:20:36

高职校企双向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近年来备受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关注的概念。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双向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对这一模式的由来与背景、愿景与行动、架构与内容、成效与思考的描述,可以清晰看到其实践探索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双向全程介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221-05

国家教育部2011年8月30日颁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把“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作为“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举措之一来加以强调,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经验的有效提炼,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导。事实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和焦点。透视这些“焦点”和“热点”,对于探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把握高职教育走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由来与背景

(一)高职院校的生存选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专院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面对挑战,认真思考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化生存问题,成了高职院校改革的共同命题。如何个性化地生存?这首先得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去进行研判,而离开社会经济发展大势去谈教育个性显然是行之不远甚至毫无意义的。因此,人们开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研判中去思考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而人才目标的重新定位,又必然地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的重新选择。在市场经济性质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倘若高职教育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本科教育路数培养专科层次人才,不仅其产品劣势显而易见,而且事实上也越来越明显地被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全新现实所否定。因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就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

(二)国际职业教育的有益启示

在国际教育界,学校与企业联手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模式历经百年探索,至今已渐成体系。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就开始实施“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自1906年起,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则开始实施与“三明治”相似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历经百年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日益广泛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就是1983年的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成立。这个拥有40多个国家成员的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到了2000年,该协会干脆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这种学习模式被明确地诠释为:“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至此,“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又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工学结合”。事实上,“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两个概念正如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校企合作”指向的是办学者的教育组织行为:“工学结合”指向的是求学者的学习行为。从此后各国的诸多职业教育模式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还是日本的“产学合作”,无一不为我们冲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传统模式,走出一条崭新的高职教育模式提供了十分重要启示。具体到餐旅酒店类专业教育,以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为代表的“产教结合”理念及其“校店合一”、“前店后校”办学形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带给人们启迪更是现实而且生动的。

(三)改革浪潮的有效助推

在国内,从国家政策层面有效助推高职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事件。可以追溯到国务院1991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此文明确使用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语词,这些语词后来逐渐成为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的企业需求”。这实际上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把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到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正式日程。经过三年的改革与发展之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并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此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等概念便成了人们在思考高职教育的个性化生存与发展方式时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到了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以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动开启为标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进入了一个探索高潮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餐旅专业群“校企双向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便启动于这一时代背景之下。

二、改革愿景与行动

综观全国院校发展历程。高职教育之所以能从传统专科教育中分离出来,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对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呼唤;换言之,是市场经济催生了新世纪高职教育,高职教育走到今天完全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回应。这种回应十分自然地形成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愿景:一是必须借鉴国际国内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打破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行业专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范式;二是必须面向企业,主动为企业分担风险,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源和技能资源瓶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促使其反哺教育。实现学校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必须按照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四位一体”的标准,与企业联手打造满足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性综合实训中心。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餐旅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始于与广西德天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明仕田园”合作项目。明仕田园是中越边境德天跨国大瀑布景区的中间站,开发商看好这一旅游资源,却苦于人力资源不足,技术支撑乏力;学校拥有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却又苦于无法突破政策与资金的瓶颈。于是,“校企联手、合作共赢”便成了最佳选择。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公司人才培养及项目研发基地”。此基地同时作为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加以建设。“双向全程介入,校企合作共赢”模式的探索由此展开。一方面,学校全程介入企业管理。从项目的策划到开业、营运,学院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四大专业师生都全面介入。并与企业管理人员及各岗位员工共同组成团队,从景区规划管理,到酒店的筹备、开业、经营运作都全程参与。另一方面。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人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直接参加景区、导游、酒店、烹饪、餐饮服务等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直接承担学生岗位实训指导任务。双向全程介入的直接目标在于让教师在企业实现“老师一经理”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完成“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则也要完成“经理-老师”、“技师-老师”的角色转换。学生实行岗位、班级“双轮换”制进入企业,轮换过程坚持以老带新,老岗带新岗、前班带后班,既确保了企业员工轮换的无缝搭接,又确保师生团队成为企业经营团队的主体,企业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训基地。

三、模式架构与内容

对企业来说,合作不仅要获得高技能的人力资源,还要获得直接推动企业发展的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产品更新、品牌提升等因素在内的内驱性发展能力支持;对学校来说,合作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真实情境下的实习实训,而且要让在职教师能在真实的企业岗位上得到锻炼,让企业管理人员成为教师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在合作中开发出紧跟企业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贴近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而言,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训,不仅可以获得真实的职场技能、职场素养的训练,而且可以更好地感受企业文化、凝练企业精神,甚至可以直接获得创业平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共赢乃合作的基本目标。为此,校企合作的基本架构当如下图:

这一架构的特征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双向”性;二是“全程”性;三是“介入”性。所谓双向性。就不是“学校-头热、工学两张皮”,它必须是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介入,共同发展;所谓全程性,就是双方的合作都是全程的,企业必须参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学校也必须参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至于所谓的介入性,即要求校企双方人员(员工、师生)必须交叉参与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生产、教学、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创业指导等一系列行为真正现实整体互动。

在这一合作架构下,企业的人力资源有了保障,经营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技术开发与产品更新能力获得了有力支撑,企业员工对于在校高职生的技能培训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品牌优势更是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学生在一线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接受企业管理与训练,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把握工作流程、掌握技术标准,体验工作的艰辛、团队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其良好的职业操守、过硬的职场素养、正确的生活态度都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得到有效培育。至于学校,以产学合作关系为纽带,推进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教学品质,而且可以有效推进教师的在职培训(所谓“做中学、学中做”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是同等重要的),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多方共赢。不仅如此。教师带领学生以师生团队方式进驻企业,通过为社会、企业等进行综合培训、技术服务、资源共享、对口支援、职业技能鉴定等行动,充分发挥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得到了有效彰显。

四、实践成效与思考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餐旅专业群的实践探索至今已历时七年。七年间,基地先后进驻了25批工学结合实训团队,30名教师轮流进驻基地进行了顶岗实践,1500名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在该基地进行了实训。在此模式下,教师除了以教师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还担当起了景区管理者、酒店经营者等角色,企业管理者则成了学生的教师甚至教师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效促进了高职教育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一)课程改革:从学科化走向模块化。双向全程介入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企业介入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主动适应企业发展。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下的课程,其学科分类、知识体系、内容架构均严格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这种课程,在严格的学科逻辑体系下表现得十分严谨,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日新月异的企业生产与发展需求。而校企双向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则着眼于企业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需要,彻底打破学科教材知识体系化格局,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由企业员工与教师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开发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旨在让学生能使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工作标准的“无缝对接”。

(二)教材建设:从“本本”走向“手册”。学科课程模式背景下的教材,通常是“本本”模式。这种本本往往形式上显得严谨周密,内容上经典规范,而当其运用于实际生产,其过时陈旧的弊端则往往暴露无遗。正因如此,双向全程介入模式下的教材建设。要求充分吸纳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情境直接融入教材,打造出一系列特色课程包,甚至将企业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以“操作手册”形式进入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实施操作,在实操中逐步获得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操守的铸造。

(三)实践教学:从仿真模拟走向真实顶岗。应当明确,实训与实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教育的角度去看。实验是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的,它可以让学生获得结论性的知识;实训则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完成,而只有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自觉实现对职场技能、职业素养的优与劣、强与弱的判断,进而完成提高技能与提升素养的自觉。校企双向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价值正在于引导师生从根本上走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以仿真性实训室建设为主”的误区。通过校企合作,让师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中获得真实的职场经验,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模拟性、虚拟性、仿真性的实训模式,规避了学生在“仿真环境”下训练出来的“仿真性技能”与未来职业人生无法胜任的风险。

(四)师资队伍:从双师结构走向双师素质。关于“双师”概念。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及。此后,教育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提及,并经诸多学者不断诠释和演绎,尽管至今尚无权威界定,但“双师”作为对职业教育从业者应当兼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双重素质标准要求,已深入人心。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问题只在于。高职师资队伍应当是双师结构还是双师生素质?对于一个教师团队来说,所谓双师结构,即是说一个专业教师团队应当是“理论型教师+实践型教师”的复合型团队,而所谓双师素质,则应当是指专业教师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兼具的。显然,后者才是师资团队的理想状态。但是。当高职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尚处于起始状态或起步阶段时,前者必然是主流,后者则需要学校与企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最终才能逐步实现。正因如此,校企双向全程介入模式也必须使企业、职场成为双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平台。也只有校企的双向全程介入,才能使教师的企业职场素养和企业管理者的文化理论素养得到同步提升,才会搭起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真正的平台。

(五)课程评价:从单一平面走向多元立体。评价模式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事实上。“双向全程介入”描述的只是一个过程,要保证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必须得有与之配套的考核评价模式。而考核评价模式运行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对员工能力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师生教学业绩的考核。不能以学科课程考核的单一平面的“校园考核”模式和标准进行,必须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与考核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考核为核心,按照“老师一经理”、“学生一员工”角色标准和岗位考核指标进行,以此保证师生全面进入职业角色,介入企业管理。同样,对于企业员工,也必须强化其对于课程教学、技术研发、学生实训指导等作为“教师”角色的履职情况的考核。以促进其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介入。

(六)学时编排:从被动适应走向周密计划。对高职院校而言,双向全程介入模式运行的操作难点之一在于:既要在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又要保证学生专业课程计划不仅在设计上要科学,而且要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要确保模式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在两个“保证”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必须打破三年制高职通常采用的“2+1”或“2.5+0.5”(两年或两年半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1年或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学时编排模式,嗍把学生三年在校学习时间编排为“1+0.25+1.25+0.5”,即学生在大二期间安排到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训,返校后继续完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大三再回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具体操作上,要实现企业运营与学生课业两不误,教学计划必须做到极其精密。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大二期间三个月左右的真实性岗位实训,对学生来说,它是对大一基础课程学习情况的运用性检阅,也是对其职场意识与学习意识的二次有效驱动;对企业运营来说,这个环节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保障,因而在课程计划编排上,必须改变被动适应企业需要而“一刀切”的学习时段计划模式,甚至必须从招生计划开始就要设计好本届学生各班的课时编排计划与预案。

“校企双向全程介人”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合作共赢”目标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诸多思考。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亟需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度与广度以及社会效益的提升,都离不开政府引导、扶持。而目前此类合作,多为企业、学校的自主、自发行为,缺乏政府的主动介入、引导与支持。其次,从中观层面看,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显得尤其重要。随着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度推进,制度保障必然会成为合作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中,校企合作董事会制度建设就必将成为一个现实的呼唤。最后,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学生职业素质“螺旋式”提升与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理性地看,校企双向全程介入模式的实践是基于人的职业素质“螺旋式”提升理论的一种探索。把学生的在企业的实训时段设在大二,有利于及时检视学生进入高校一年后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基本状况,也利于有效唤醒学生对于知识结构的查缺补漏,进而据实调整其学习目标,回校后能有意识地完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对学生今后顺利步人职场及其职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尤为深远。

上一篇:高度决定思路,思想创造财富 下一篇:论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