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时间:2022-04-23 10:48:49

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主体;教学情境;

悬念;探究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83―01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出一些开放型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除此之外,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练,不能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自己将练习演示给学生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的练习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因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新性思维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向性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的兴趣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教学情境,适时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备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进而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632-622,582-422,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25和1600。其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咋舌。目睹录像中的学生以如此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这时我告诉学生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后,大家也会有如此神速。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期待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把所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四、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我让学生做下面这道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a-2,2a+3)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求a的值。有些学生想到列方程:3a-2=2a+3,求得a=5,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列方程:(3a-2)+(2a+3)=0求得a=-0.2。这道题有两种情况,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除了相等之外,还可以是互为相反数,学生如果考虑到分类思想的应用就不会把认为容易的题目做错了。在分析这两种错误解法的原因并订正后,我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使答案是a=5或a=-0.2,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上一篇:不定冠词易错点归纳 下一篇: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