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时间:2022-04-22 10:08:55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前提,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认为,我国的农村金融存在供给型和需求型抑制,建议通过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和改善监管体制等方式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抑制 农村金融发展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

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得出了很多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结论,但其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为依据的。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两个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模型的兴起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把内生增长与内生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建立了诸多复杂模型。Patrick(1966)、Thakor(1996)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经济发展初期,良好的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显现出巨大作用。

既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和起步阶段,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那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抑制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型抑制主要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供给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几经变革,形成了现行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体系,这些金融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整顿,目前能向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非常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供给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缺陷明显;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大量消减乡镇分支机构,即使有分支机构,也是只吸收存款而不贷款,导致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减弱;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障碍,影响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壮大,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改革,但是效果还有待观察;四是村镇银行虽然在进行试点,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大量铺开还有待时日。

(2)存在严格的农村金融管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制现象普遍存在,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的金融管制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农村比城市的金融管制更加严厉。很多在城市进行的金融创新,在农村是不被允许的;在农村取消合作基金会,但又禁止农村成立新的金融机构,这无形中延误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形成和发育。虽然近年来允许在湖北等地进行农村村镇银行试点,但是该制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农村资金的流失现象严重。我国农村中资金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外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非农化;二是邮政储蓄银行转移了一块农村资金;三是县域层次金融收缩和资金外流加剧了县级以下农村资金的稀缺。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率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通过逐步撤并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事实上造成了县域和农村金融的萎缩,直接导致县域和农村资金的外流。

2、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也相对不足。作为承贷主体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农贷的需求表现疲软。这种情况意味着,我国农村中的金融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不足。

农户的融资需求不足,一方面是自然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商品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有限,降低了农户对资金的交易性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为需求不足,这是政策压抑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制度供给短缺。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1、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2、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建议

1、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构建政府指导下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个人借贷和政策性金融等多种组织形式相互竞争、协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它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政府要转变职能,放弃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具体组织和参与,将重点放在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规范金融市场方面;第二,要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这一体系运行的基础。第三,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加快创新,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快信用社的改制和改革,将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的组建力度,使村镇银行成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主体;三是鼓励在县域层面大面积地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四是鼓励和规范农村中居民之间的借贷;五是合理定位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

在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长期信贷投入不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土地金融制度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安排。土地金融是利用土地作为长期信用的担保品,来获取资金融通的一种长久性金融流通措施,通常称为土地抵押信用。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在聚集资金、分散风险与配置土地资源上具有突出的作用。土地金融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权可靠,安全性高;二是土地金融具有持久的自偿性。

针对我国农村中抵押物少和抵押属性低下的现状,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这样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又维护了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这样既可以满足了农村特别是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又盘活了农村土地使用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在农村经营过度分散、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

3、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

农村中的主要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虽然说是合作制,但是国家实际承担了隐性担保。随着农信社改革的进行,农村金融主体会出现多元化和民营化的发展趋势。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多元化要求,就必须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从2006年年底开始,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落实,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普遍开放,所有制将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

由于农村金融中需求主体都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其供给的主体必然会是中小型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要使储户对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信心,特别是在经济状况不好和金融机构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实施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农村可以利用国家给予的宽松政策条件,在辖区内率先实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同时鼓励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来。

4、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好的制度可以通过合理确定制度目标和规则,使参与者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推动制度目标以最低成本实现。因此,在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总之,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明显,所以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这个重要的推手。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建设的时候,要率先在金融机制上实现突破,克服金融中存在的抑制问题,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贤明、匡远配:“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2] 任爱英、白凌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1).

[3] 陈辉:省政协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展开调研[N].湖北日报,2008-05-23.

[4] 朱新蓉:武汉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5]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上一篇: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就与问题 下一篇: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工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