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中优化提问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04-22 12:43:01

英语阅读教学中优化提问的几点尝试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材料单一,老师教学方式陈旧;老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少;或者是满堂灌:整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直接给答案,分析过程少,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几乎没有。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的首推提问设计。本人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英语课堂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合乎学生实际情况

如果我们所在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良好,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忌直贵曲”。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如果我们所在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简单直接。学生不需过多地思考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提升学习的兴趣。对此本课可作如下问题设计:

① Is Ben Lambert a famous French singer?

② Has Ben Lambert been to Europe?

③ What are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很明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一般地说比较浅。学生答题时几乎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回答,相比而言,这种提问设计有利于提高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普通班学生好强的心理。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①Who was Ben Lambert?

②What are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③Why did Ben Lambert take vacation in Canana this time?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学生掌握知识,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使思维能力达到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是非常合理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我们认为这个“度”必须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亮度、跨度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己及人、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这样就失去了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降低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提问设计要“巧”

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只有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工夫。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

五、提问时,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不会不处理,不会不恰当地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自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回答得正确,什么地方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切忌对学生的回答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地评价,甚至不评价。很多老师容易忽视这一点,但这个教学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疏忽不得。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必须充分重视。提问设计,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聚焦点,更应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是否恰当,是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是教师必须做到既备课又备学生,设计什么问题、层次深浅的安排、对“度”的把握、对“巧”的研究等,都要在深入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来考虑。只有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学生,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胸中有数,进行合乎科学的设计。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学生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上一篇:初中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