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时间:2022-04-21 09:17:37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严密性常常会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与掌握,尤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部分学生难以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无法谈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

分析结果表明,当下有一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匆匆地读题、匆匆地列式、匆匆地计算,而不去做认真、细致的思考,因而常常会导致数学问题的错解。这样,不但会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对知识概念产生模糊认识,更不利于解题能力的培养。

所以,要认真研究学生出现审题疏漏乃至审题错误的原因,重视对学生审题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做到让学生快速读题,细致审题,正确解题。

一、读中求“细”,细中求“速”

在审题时,要求学生读懂题意,一定要以细致、细心为前提。匆忙而草率地读题,对题意的领悟只能是一知半解,这不利于问题的正确解答,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的审题习惯的培养。

1. 细致读题,避免疏漏。学生在读题的时候,往往由于疏忽而会不经意地丢弃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有时候也会造成误读,即接受了某些错误的信息。这样,由于“缺少”条件或错误地利用了条件而无法进行解答或进行了错误的解答。

产生读题疏漏的原因,主要就是读题不细致。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指导:

(1)指导学生读懂句子。读题时要注重培养语感,要正确地进行断句以把握好句子的停顿,这有利于对题意的理解。尤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明确其中的知识概念。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判断正误:任何自然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在指导学生读题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题领会“自然数”、“倒数”、“真分数”等概念,再引导学生选取特殊的自然数“0”、“1”,以做最后的判别――在有倒数的自然数中,1的倒数是1,1是整数,整数不属于分数,所以原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2)指导学生避免误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例举常见的读题错误,提醒学生引起注意。如,注意“增加了”与“增加到”、“下降了”与“下降到”、“去除”与“除以”、“多1/4”与“多1/4米”等的一字之差。再如,注意不要把数字条件读错、注意计算题的算式中有无括号等等,以免造成误读。

(3)指导学生避免漏读。漏读即在读题时漏掉已知条件,如有的数学题“图文并茂”,而有的已知条件恰好“隐藏”在题图中,所以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以免漏掉已知条件。

2. 细心读题,读中有速。读题时,要在保证无误、无疏漏的前提下,加快读题的速度,以提高解题效率。这样,既加快了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读中有“序”,序中有“思”

1. 细致读题,读中有序。一个问题往往包含题设与结论两部分,在读题时,要理顺题目中题设或结论所蕴含的种种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所属关系等等,以便在领会题意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

(1)心中有“序”――即按一定的次序与规律分析问题。

(2)心中有“数”――即抓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思考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题意的深入理解,为解题思路的探寻奠定了基础。

2. 细心读题,读出思考。读题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的读题是毫无意义的。以往学生只根据题中的数量“想当然”地盲目列式,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不可取的学习态度,要坚决予以取缔。

比如下面的问题:一条彩带,剪下1/4,正好是2米,这条彩带原来长多少米?

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因为“剪下”而想当然地去“减”,便列式为2÷1-1/4,这就是因只读题却不思考而酿成的解题错误。

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本质,所以在读题的时候,要带着思考去读,且要以读促进思考,要把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融入于审题的过程之中,让数学问题的解答精彩纷呈。

(1)启发提问,确定问题类型。数学问题的类型有很多,读题时,要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确定问题的类型,明确问题的实质,使问题迎刃而解。如,我在课堂上常常这样提问:“这是求什么的问题?”学生会结合题意回答出“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问题。”……

(2)抓住主线,明确数量关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常常错综复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主线,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明确数量关系。如问题:

一种电脑降价了,第一次比原价7600元降低了10%,第二次又降低了10%。电脑现价多少元?

审题时,我引导学生先确立单位“1”,然后依“原价――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这条主线,分别求得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占原价的百分比,即1-10%=90%和(1-10%)×(1-10%)=81%,从而使学生明确了经过两次降价后的现价与原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继而正确地列出算式。

(3)结合情境,实施思想教育。课堂上,结合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可以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以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降低噪音。(情境图:三辆不同的汽车在疾驰。)噪音未通过森林时是80分贝;(情境图:一片绿色的森林。)噪音通过森林后降低1/8,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通过审题,引导学生在关注数量关系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噪音为什么会降低?从而使学生懂得森林对人类的又一个贡献,并深刻领会绿化造林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培养学生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常抓不懈,这也正是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少先队活动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 下一篇:唤醒学生潜能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