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时间:2022-04-20 03:20:23

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让课堂突破教室范畴,使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用更活泼、更接近生活的传授方式,使语文学习课堂充满活力,变得更有意义。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是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维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很难产生创造思维。如果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心情就会舒畅,思维就会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就会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乐于发表意见。所以,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根本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改革课堂教学,应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要在解决乐学、善学上下工夫,毕竟“抱着走”“喂着吃”“捆着学”都无法实现教学目的。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应该把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看作是一个宝库,想尽办法去激活它,开采它。

三、优化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关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以教定学”向“以学定导”、为“学”而“教”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太多,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例如,古文阅读,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毫无创新意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1.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教师可以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习。

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它们不仅有声、像,还有动画效果,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古诗《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一开篇,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以引出下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由于时代和年龄原因,学生一下子不可能就进入到悲剧气氛当中。但是,如果利用了多媒体的辅助优势,对教学进行这样的设计,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在教师刻意设计的富有深沉情感的导入语后,屏幕上播出了电视剧“梁祝化蝶”的最后几段画面,同时配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尾时那段如泣如诉、凄惋动人的乐章,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那种悲摧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在具体分析课文时,在屏幕上打出“三从四德”、休弃妇女的“七出”以及当时的“人之行,莫大于孝”等封建道德和封建法制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仍以“梁祝化蝶”的片尾曲结束教学,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感悟。这里,视觉和听觉的协调配合,在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的同时,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是学好语文的保障

“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这种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学习时空。教师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活力。

上一篇:浅谈如何推断出文言文阅读实词的含义 下一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