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推断出文言文阅读实词的含义

时间:2022-04-22 06:25:26

浅谈如何推断出文言文阅读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在语文150分的试卷中占19分的分值,而19分的分值中考察实词的分值又占其一半,故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总结几种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字音推断法

有些实词按字面的意思无法理解,不能够做到文从字顺,这时可以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推测此字是否是通假字。

例如,1.“趣内阁撰敕”。趣通“促”;催促,联系上下文,可以认定此项解释是正确的。2.“与胡果……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认定此项是正确的。

二、成语推断法

对高中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因此可以借助成语的意思来推断实词的意义。

例如,1.“吾不识兄意何居,吾非难死也” 。如果马上想到“居心何在”,即可推断出“意何居”为“存的是什么心”。2.“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如果学生能想到成语“恪守不渝”,即可断定“恪”解释为“谨慎而恭敬”,翻译此句就不成问题。

三、教材推断法

从必修1到必修5,再到选修课,上课的重点,大部分都放在文言文的学习上。课本上的重点实词对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有时可以举一反三,从课本走向考场,做到战无不胜。

例如,1.“就灶下作羹食” 。如果对教材《劝学》“金就砺则利”熟悉,那么此题它给的此实词意思“走近”,显然可以判断是正确的。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 。如果看到此句翻译的“祚”字,你想到教材《陈情表》中的“门衰祚薄”的“祚”是福气的话,那么这道翻译题就不难了。

四、语境推断法

在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根据已知的信息去推断未知的词义。这就要求在翻译时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善于利用所给的词境来推断词义。

(一)联系实词前后褒贬语境来推断。

(二)联系实词前后主语或宾语来推断。

例如,1.“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这个实词前面主语是地方、地点,而不是人,所以你就要留心了,此时的“举”是“考中”合适还是“推荐”好,显然是人的话明显是人“考中”,如果是地方的话那一定是地方“推荐,举荐”的意思。2.“能长为妹赡二甥乎” 。“赡”这个实词后面的宾语是孩子,而不是老人,如果把赡解释为“赡养”显然不合适,而对小孩子来说应该是抚养、供养。

五、语法推断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除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词的词性与现代汉语相一致,所以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

例如,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提示:根据语法可推知此项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取”为动词,其后应接名词或代词作其宾语而不是跟动词。2.“师孟械吏数辈送狱” 。械:器械。提示:根据语法结构可推知此项解释错误,因为“师孟”是人名,作主语,其后应接动词作其谓语。

六、句式对称性推断

前后两句对称,前一句或后一句某个实词理解其意,那么相对应的另一句实词或是相同的意义或是相反的意义。

例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用)”。2.“辅周(周密)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驹(隙:不周密)”。

七、联系此词有哪些义项一一对照来推断

也许以上六种方法,都觉得还是在实词上无从下手,那么不防把此实词的义项想一想,对号入座。

例如,顾:1.回头看;2.探望,拜访;3.关心,照顾;4.副词,表示轻微转折。

“顾二三邪之言是听”。回顾此实词所有常用义项,很容易判断此句中“顾”是副词表示轻微转折。

在文言文阅读和学习过程中,除了积累课本中的文言实词并能进行延伸阅读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一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体悟·积累·创造 下一篇: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