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因引入“活水”更精彩

时间:2022-04-20 04:29:06

诗歌因引入“活水”更精彩

【摘 要】具有永久审美生命的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但尴尬的是,学生却常对它“侧目而视”。对此,我们的课堂必须引入活水”,让绘画、话剧、微电影、歌曲、时尚文化语等中国多元艺术走进诗歌课堂,才能让学生对诗歌爱不释手。

【关键词】多元艺术;绘画;话剧;微电影;歌曲;时尚文化语

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理解并灵活运用诗歌是炎黄子孙“中国味”的重要体现。而如今由于中考这根“指挥棒”不断加强对学生识记能力的检测,而相应降低了对理解应用能力的要求,导致诗歌教学中存在一些“死记硬背”、“缺情寡味”的现象,以致于部分学生对其“恨之入骨”,认为前人作诗歌是“贻害后代”。这对蕴藏着绮丽情韵的诗歌作品来说真是千古奇冤!而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品赏诗歌,洞察诗心,追寻诗魂呢?

著名学者王光明说:“诗歌创造,是智力的探求、意识的深化、经验的升华和技巧发展的成长过程。”这是写作角度,而从阅读角度来讲,读者沿着诗歌的“孕育过程”去探求其本真世界,去捕捉诗人的慧心,又何尝不需要创造?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创设情境,不拘一格引“活水” ,让瑰丽的中国多元艺术走进我们的诗歌课堂。

一、以绘画评诗

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优秀的古诗歌,大都是形神兼备,含义隽永的无形画。正如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所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漫溯诗歌海洋,这样的有声画俯拾皆是。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仅用十字就勾勒出一幅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图。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劲拔坚毅的白烟, 此时,温暖的落日低垂在河面上,苍茫的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多么雄浑的意境——大的空旷,直的坚毅,长的苍茫,圆的温暖。如此开阔的画面,难怪大师王国维评它为“千古壮观”!学生在学习此诗时,通过反复吟咏,诗歌所隐含的画面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面前,然后就让他们借助线条、色彩,把这首壮阔寥远的边塞诗化成震撼灵魂的画。而在画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如何“圆”,如何“直”的把握在不觉间已深入骨髓!课程结束了,但那留在交相辉映的“诗”与“画”旁的如花笑脸却让执教者刻骨铭心。

其实,岂止是这一句画意浓浓呢?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霜美人图;“采菊东篱下,悠然在南山。”——采菊南山图;“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润草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燕争春图。我们在教授时都可以以画来解读诗歌,也可以在综合复习时先演示先人诗歌画面,再根据画意来确定诗歌,以此来增强诗歌的立体感。

二、以话剧演诗

既然诗与画是一家亲,那么让学生作为主体创造者,进入这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又会如何?于是,画面中的或离情别意,或喜滋乐味,或国仇家恨被一一演绎出来,形成了话剧,变成了微电影,接着诗歌的动人内蕴便“其意自现”了。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提倡教学要“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用优化的情境向学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实物的演示。而话剧法也与“情境教学法”不谋而合。

如教授《观刈麦》时,我将“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等经典镜头组合,让学生在演绎中去体验刈麦者的辛劳忙碌和拾麦者的凄凉可怜。表演到最后,已有学生声泪俱下地说出本来我想说的话:“拾麦者的昨天正是刈麦者的今天,而刈麦者的明天或许就是拾麦者的今天啊!”。我想这就是“授人以渔”吧。

三、以歌曲唱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就是古人传唱的流行歌曲,那我们何不还原本真,重拾经典,也跟着古人来歌一曲呢?

脍炙人口的《明月几时有》一歌,其实就是苏轼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邓丽君演唱的《无言独上西楼》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李煜之词作,还有歌曲《阳关三叠》,其真身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再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些都是已成曲调的诗,上课时可以让学生一展歌喉,在或慷慨或婉转的歌声中体悟诗歌。

四、以时尚语话诗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上课让孩子背诵诗歌他茫然不知,下课旁听他聊天则时尚流行语一段一段以致“唾沫四溅”的现象,尴尬之余,不禁思考,既然,时尚文化对学生的感召力如此巨大,为何不在诗歌教学中植入时尚文化元素,打造魅力语言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歌的兴趣呢?

于是,我在教授李商隐的《无题》一诗时,先讨论爱情,用“不要爱上我,我会让你憔悴”来导入,学生已捧腹,然后介绍李商隐早年的恋爱经历及对他整个人生的影响,让学生们领悟到原来“这位哥作的不是诗,是寂寞”。接着,让学生用“最最寂寞”的语调朗读诗歌去体味其中的痛彻心扉,于是孩子们跃跃欲试,教室里一片争先恐后读诗的热闹景象。最后纵观诗人人生中的“两大极端”——真实生活的大悲世界,诗歌世界的丰收盛景,以“人生就像刷牙,一手握着杯具,一手握着洗具。”作结,让学生在泪水与欢笑的真情起伏中品悟诗歌的真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弘扬传统诗歌的优雅乐章,必要有引入“活水”的魄力,这样才能让诗歌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眩目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艰难的指向——“新诗潮”与20世纪中国现代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上一篇:浅谈中学数学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改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