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考

时间:2022-04-18 04:07:45

新课程理念下对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考

阅读教学过程设计是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本文所探讨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根据学生阅读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不构成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因为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性模式课程”,它以言语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因此语文课的程序是一种非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文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背景;它不以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序列。因此,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过程时,应以学生的阅读学习规律为依据,即感知--理解--评价--创造。为此,我们将阅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初读,整体感知:亲近文本;(2)研读,体验理解:进入文本;(3)品读,评价创造:走出文本。阅读教学的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界限分明的孤立进行的,是感知中有理解,理解中有创造。在这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读"贯穿课堂的始终,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教学理念,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课堂实现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

(1)初读,整体感知:亲近文本

在阅读实践中,文章总是作为整体感知的形式在读者(学生)的头脑里呈现出完整的映象的。阅读的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在阅读一篇作品时,首先应当从作品整体出发,在足够的时间里认真欣赏、揣摩、品味,从而直接把握作品的主旨、情境、营构艺术等。“初感”使读者对文本产生一种亲近,是深入文本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第二,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并指导学生阅读,初步理解文本,主要包括:明辨主体、分析标题,确定语音,语义、语气,初步体悟文本的内在秩序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等。

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有指导地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感情基调,初步感知文本大致的写作思路,达成初步理解文本这一目标。

(2)研读,体验理解:进入文本

研读,就是研究式阅读,精读、细读,边读边质疑、思索,在反复读中品味、体验,走进文本创造的世界。如果说“初读感知”是阅读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对文章整体表象的轮廓认识,那么“研读,理解、体验” 这个阶段,“便是从文章有机整体出发,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入到文章内部的深层世界,对文本营构系统的各个层面进行具体化的品味、认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做到:

第一,组织好生生、师生的合作学习。创设小组交流、师生探究的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二,要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做好点拨、补充。或设置一些关键性问题,切入文本的深层世界,指引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思考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探寻“怎样写”的问题,即要把握文章内容的展现,探究文章是运用怎样的形式和艺术手段,把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体验传达给读者(学生)的,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3)品读,评价创造:走出文本

品读,是学生在对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品味、欣赏、评价、创造。在品读阶段,它需要文本内容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相整合,让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具体局部和整体框架、表层形象与深层意蕴、作者本意与文章全部意义等方面整合再构一体,让内在意蕴统贯全篇,并对其进行宏观的理智审识和鉴别,对文本评价并能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从中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哲理和文本的营构真谛。

品读阶段,主要讨论“为什么写”的问题。教师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反复吟诵,涵咏,引导学生质疑,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创造性理解,特别是阅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跳出来,走出文本,走进自我。教师对此所依托的问题常常是:“你如何评价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感情或价值观念”,“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结构、技法和语言”以及“联系社会现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本文有哪些收获”,等等。进入文本,是为了理解、体验,领悟作品的韵味与作者的心声;走出文本,是为了宏观的整体把握作品,真正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阅读教学中,这三个阶段彼此相连,层层深入又互相渗透。这只是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语境或选文对这一流程作适当调整。教无定法,学无常规,只要遵循规律,达到教学的目的就可。

上一篇:小议英语学习中学生掉队问题 下一篇:讲学生爱听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