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现状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

时间:2022-04-17 06:15:17

农村消费现状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

内容提要:消费市场启动困难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困难已经受到各方关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央关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启动农村消费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正在得到逐步落实。本文分析了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现状,指出了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低、消费环境差、流通设施落后以及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措施建议。

在当前投资高速增长带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贸易磨擦频繁发生与各种争端带来的经济隐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扩大投资和对外贸易不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快续增长,这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共识,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则是保持当前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是应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良方。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指出,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四次会议上,扩大消费特别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也是两会代表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

*市是一个西部地区欠发达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多年来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对较小,特别是农村消费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增速较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速11.74%中,消费的贡献率为11.2%,而农村消费对全社会的贡献率仅占1.73%。对于一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庞大农村消费市场来说,其差距是巨大的,其增长潜力不可估量。

一、我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和消费的现状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十五”期末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8.8元,五年年均增长6.13%,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即第一产业收入)和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全部总收入的56.5%和31%(见表1),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少,仅占8.5%。

200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2.2亿元,同比增长13%,但县以下只增长了10%;按整个消费水平测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为1743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27.18%。这一方面说明农村消费水平低下,与广大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商品流通不活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

在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2600.6元中,生活消费性支出、生产消费性支出、其它消费性支出分别占64.76%、28.15%、7.09%。在生活消费性支出中,食品、住房消费比重较大,分别达31.47%和10.37%,而衣着、住房、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同比增长较快,增幅达20%以上;在生产性消费支出中,第一产业生产支出占93.2%,其中种植业生产支出同比上升24.2%(见表2)。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现阶段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总体特点是:

1、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总量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26%,年均增速也比城镇居民收入低3.37个百分点,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0.31个百分点。

2、农民收入来源渠道较窄,传统的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经营门路较少,收入较低,略高于全省平均数,为全国平均数的52.6%。

3、居民消费处于较低水平。在总支出中,用于生产和生活性的消费比例较大,达90%以上,2005我市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8.6%,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比例较小。

4、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差距较大,按消费水平测算不到城镇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与中央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5、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和消费质量较差,农村流通设施落后,流通体系不健全。

二、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占的比重很大,农村人口多。根据最新的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农村人口为53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79%,这些农民长期以来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由于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和技术、市场等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收入增收比较困难。而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负担日益加重,从而导致农民消费水平低下,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影响了城乡和谐发展步伐。同时农村流通体系(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发育不全等)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1)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是制约农民增加消费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的加大,财政拨款编制人员工资普遍上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相对来说,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的农民却由于农产品消费弹性低,价格不高,从事二、三产或外出务工又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等,其收入水平长期较低且不稳定,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社会事业改革的负面影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农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不足,有钱不敢花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虽然政府近些年来下大力气整顿农村的乱收费现象,也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但由于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长期困扰广大农村居民。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导致可供消费的资金严重不足,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还有农村传统且落后“人情”风俗支出,也是农民支出的一个重大负担,据市农调队的资料,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人情”支出已达89.33元,而且此风看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消费支出。

(3)农村流通市场发育不完善,流通渠道不畅,既影响农村消费的扩张又影响农民增收。多年来国家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投入较少,我们西部地方财政绝大多数为吃饭财政,更没有钱来投入,农村流通设施非常落后,流通渠道狭窄。据调查,我市有90%以上的乡镇均为马路市场、沿街市场,专业市场更是少之又少。农产品流通体制的落后和流通渠道的狭窄,导致农村信息不畅,农产品价格低,商品化率低,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妨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影响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升级。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档次上都明显滞后。在我市的1761个村中,有558个村没有自来水,有169个村未通汽车,有191个村未通电话。尽管前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但我市还有约20%的农户用电质量还得不到保障,可见还有不少的村或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都未改善,影响了一些普通家用商品在农村的普及。交通、通讯状况落后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开发和外运困难,造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而且不利于外部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入,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升级。而且由于农村市场监管力量的薄弱,往往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使农村居民不敢放心消费,稍微大件一些的商品都到城市购买,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村购买力。

(5)农村剩余劳动力取得非农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一方面乡镇企业增速放慢,劳动力需求基本没有增长,另一方面,在深化国企改革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大量的城镇分流、失业人口急需再就业。城镇失业人口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生了冲突,使进城务工农民的竞争压力增大,务工成本提高,非农收入增长的机会相对减少,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另外由于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务工收入增长的速度较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张。

三、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

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现状。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是必由之路。而启动消费又不能忽视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必须将广大农村消费充分激活起来。只有农村的消费环境改善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农村的消费市场才能快速启动,才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农村流通设施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差等,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对农村经济的不公正待遇造成的。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从制度上入手,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扩大消费提供资金保证。当前农村要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要将发展生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才能为消费扩张提供资金保证。就我市来说,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为此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主导产业,从高效、特色上作文章,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绥阳县提出以畜牧、辣椒、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赤水市确立了竹、药、畜、果四大主导产业,*县以畜牧、辣椒、蔬菜为主导产业,以及余庆、湄潭、凤岗的茶叶和务川、道真的中药材等。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培育龙头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种形式的农村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要将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金融信贷等方面切实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有比较明显变化。公共财政支出要向“三农”倾斜,尤其是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生产资料购买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运用新技术补贴等,同时要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技术服务价格,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要鼓励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进入农村,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

(3)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对需要专业技术的第二产业来说,进城农民很难胜任,而第三产业却能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另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承载功能,增加城镇的居民容量,使大量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又一个重要渠道,还可以由此而增加城镇居民消费,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可增加2万元的购买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技能,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取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城提供宽松的政策,这一方面可以使进城农民专心务工,增加其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其承受风险的能力,保证其收入和消费的稳定增长。

(4)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村消费扩张提供良好的环境。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反应能力滞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拥有,容易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因此,完善现行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流通在连接生产与消费、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为重要。一是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商品流通,积极推进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的中小企业创新,促进其发展“专、精、特、新”经营。二是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利用高效的市场中介组织来完成农产品的交易,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信息化。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部署,大力推进我市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切实改变农村流通设施落后状况。

(5)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我市提出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通讯、农村电网、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生态环境改造、农村社会事业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这些投入的增加可部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又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6)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随着经济增长、国力的增强,各级各部门必须立足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利益入手,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加大以社保、低保和特困救助“三条主线”为骨架的社会救助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及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制度,使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困有所帮,降低农村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增加即期消费能力。

(7)继续推进农村改革,防止负担反弹,构建农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农村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发展,对乡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建设、计划生育等重点领域盯住不放,狠抓政策落实,严防以建设之名乱集资、乱摊派,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构建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农业局发展农技推广实施方案 下一篇: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