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片名的翻译应首先考虑直译

时间:2022-04-15 11:21:43

英语片名的翻译应首先考虑直译

[摘 要] 在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英语片名的翻译五花八门,出现了过度归化的现象。本文在分析英语片名汉译实例的基础上,从尊重原作、源语文化及商业价值的角度探讨英语片名的翻译应首先考虑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片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对译语文化的受众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关键词] 英语片名; 直译; 过度归化; 文化交流; 商业价值

一、英语片名翻译现状及其分析

电影是一种极富商品属性的艺术形式,而片名作为一部电影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部片子的商业价值。由此看来,外语片的译名非常重要,好的译名能得到观众的心理认同,激发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但是,目前英语片名翻译出现了鱼龙混杂,盲目追求商业目的而过度归化的现象,有的甚至与电影内容严重不符。例如,2008年上映的美国影片Kit Kittredge: An American Girl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变化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名叫凯特•基特里奇的美国小女孩的坚持和梦想,凸显了她足智多谋、果敢、善良的性格特点。剧情活泼而感人,属于典型的“励志型”影片。而该片的汉语译名是“一个美国女孩的秘史”[1],给观众造成错觉,误以为是一部爱情片。这样的译名非但不会给影片增色,反而使一部好影片逊色不少,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

事实上,国内对于海外影片的片名翻译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宣传影片,达到轰动效应,追求商业价值,片名的翻译出现许多误译、乱译的现象,直接导致影片的票房惨败[2]。有人甚至在文章中指出,“为了得到观众对电影的最佳反应,文学翻译中的‘忠实’原则就不再适应……有时还必须从整体着眼,做较大的变动,甚至是改写。这种灵活性在港台的影片翻译中尤为突出。”[3]由此看来,英语影片作为我国引进外语片的主力军,其片名的汉译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英语片名的翻译应该首先考虑直译法

在片名翻译中,在语言共性的基础上,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根据源语、目标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直译。当然,在直译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其他翻译方法,以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但是,目前英语片名的汉译出现了过度归化的现象:即使在直译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译者有时也会采取意译,以牺牲原片名的特色为代价来取悦目的语观众。纽马克认为,直译始终应该是译者的第一选择,只有当直译不正确或者很糟糕的情况下才考虑其他的翻译策略。[4]目的语观众有权知道原片名的特色和风格,要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信息及语言特色。

(一)直译是对原电影创作人员的尊重

由好莱坞导演凯文•雷诺兹执导的史诗大片Tristan+Isolde的片名翻译曾经引起一场风波。该片的美方编剧迪恩表示对中国发行方肆意改动原先的片名感到不满。影片原名直译为《崔斯坦与伊索德》,而中文译名为《王者之心》。这个译名从表面上看,与原名没有任何关系。[2]从内容来看,影片名是两个人,强调两个人的爱情且始终贯穿整个剧情;而“王者之心”着重于一个人,与影片主题没有关联。迪恩多次向中国发行方表达要求更换中文译名的意思,但是国内发行方执意采用《王者之心》的译名。所以迪恩发函给国内发行公司,表示如果该片在中国上映的时候仍然采用《王者之心》,他将远赴中国国内发行公司。[2]

此案例表明,译名也是属于著作权的一部分,电影的原创人员对保留影片原名是有愿望和权利的。作为电影的引进方,英语片名的汉语译名要尊重原编剧的构思初衷,在不影响影片商业市场的情况下,应该尊重影片原有片名。

实际上,一部真正经典的影片主要还是靠剧情、表演、摄影等吸引观众,给观众留下恒久的印象。有许多以人名为主的片名就是采用直译的手法,如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Titanic (《泰坦尼克号》)、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 》)、Rain Man (《雨人》) 等,都已成为经典影片。

(二)直译是对源语文化的尊重,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

由于汉英思维方式的不同,影片的命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古代哲学家倡导一体思想,这种整体思维观对语言活动起一种支配、定式作用。汉语命名重统一观,具体表现为对事物的类属概念,必须给以统一的“类属性标定”。[5]表现在电影命名中,中国电影倾向于依据类别命名电影,以概括性的整体命名居多,片名多反映影片的主题,如《智取威虎山》《南京大屠杀》《十月围城》《英雄本色》等。

相对而言,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传统,[5]故西方人强调局部和个人英雄主义。受思维模式的影响,英文片名命名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无论是人、事、物、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命名,如Rebecca、Doubt、Titanic、Seven、The Mask等。

所以,目前英语片名的翻译倾向于打破原有片名的形式和语义,根据影片整体剧情内容进行重新命名,采用意译和改译的手法。《电影片名翻译――以商业利润为目的的改写》一文的作者认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种改写”[6],并援引勒菲弗尔的观点加以论证。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最典型的改写,这种改写以某种意识形态或诗学为目的。在电影名的翻译中,这种目的主要体现在其经济目的上。“改写是对原文的操控,并且这种改写很有效。……翻译是最典型的改写,这种改写超越了文化差异,使得原文在目的语中有更多的受众。”[7]

然而,鲁迅先生主张异化翻译。他认为翻译的第一目的是“博览外国的作品”,把翻译比作异域旅行,“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8]并强调要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像普罗米修斯那样 “从别国里窃得火来”,促进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比如,美国电影“Se7en”(Seven)讲述了一个疯狂的杀手,按照圣经当中记载的7种罪恶(glutton 贪食,greed贪婪,sloth懒惰,lust淫欲,pride骄傲,envy嫉妒,wrath愤怒)杀死了7个人。“7”在圣经中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上帝在“7”天内创造了世界,夏娃是用亚当的第“7”根肋骨做成的,受“7”头恶龙撒旦的诱惑,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从而开始了原罪。“7”是一个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有人认为如果把影片直译为“七”,会让中国观众不知所云。因此可用增译的方法译为《七宗罪》或改译为《连环杀人案》,不但交代了电影的主要内容,更点明了主题。[9]此外,该片在网络上还有一个《火线追缉令》的别名。而笔者认为,若直译为《七》,听起来简洁明了,而且会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西方式的神秘感。或者正是这种“不知所云”能唤起观众的好奇心和一睹为快的愿望。相信看后会对影片留下更深的印象。而且,看完影片后通过相关介绍,想一探究竟的观众自然会明白“七”在西方的宗教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蕴涵着一个民族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电影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文本所蕴藏的文化内涵,通过直译再现原文电影的文化意蕴,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

(三)恰如其分的直译不会影响影片的商业价值

由于电影的商业属性,片名翻译当然需要考虑商业价值。译者要充分把握译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激发观看欲望。但是,电影片名翻译的商品化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恰如其分地直译在忠实于原片名的基础上,能激发起中国观众的猎奇心理,从而产生商业效益。

例如,“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讲述的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下男女主人公一段超越道德界限,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人认为若直译为“英国病人”,显得索然无味,推崇“别问我是谁” 的译名,原因是此译文抒情意味浓厚,又扣住了全片追寻英国病人身世的情节。[10]而笔者认为,译文应该充分尊重原有片名,这体现了电影导演和编剧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受到战争重创的人们的心灵和感情的细微描述,发出了对人性道德冲突的深思。这种冲突不单单是爱与道德的冲突,而是人与观念――即民族主义,主流道德标准,政治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冲突。直译为“英国病人”给人一种沉重感,这正迎合了电影情节凄婉的氛围,提示其主题,且带有一种神秘色彩,激发观众的联想与观看欲望。实际上,该片在中国上映的正规译名为“英国病人”, 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比较而言,“别问我是谁”,现代色彩过于浓厚,与影片气氛、主题不符。

三、结 语

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直译当然不是惟一的选择,但直译应该是首选。在直译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再考虑其他翻译方法,因为忠实是翻译最基本的标准。电影片名的忠实除了要求在语言上做到忠实,还应该在文化信息、功能特征等方面做到忠实,这才是翻译电影片名的理想境界。事实证明,许多英语片名的翻译用直译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商业价值,而且直译既是对原作的尊重,也有利于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www.pps.tv.

[2] 周铭.《王者之心》译名惹纠纷 片名翻译是学问[OL]..cn,2007.

[3] 刘庆元.等效原则下的片名翻译[J].云梦学刊,2006,27(05).

[4] Nwemark Peter 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n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 刘性峰.电影片名翻译――以商业利润为目的的改写[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06).

[7] Lefevere André.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 《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上)[C].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25.

[9] 马小燕,王建武.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01).

[10] 郁文.从归化和异化理论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8(03).

[作者简介] 管延红(1971― ),女,陕西大荔人,硕士,西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上一篇:对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的思考 下一篇:《唐山大地震》成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