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农村传统观念的变革分析

时间:2022-04-14 03:28:08

城市化与农村传统观念的变革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亦不例外,我国的城市化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历史、传统文化及其丰富的文明古国,各种传统观念在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痕。这些印痕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将发生哪些变化?受到哪些影响?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传统观念;变革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40-0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则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对农村提出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基本术语》将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对未经历城市化过程的农村社区产生巨大冲击。总之,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本文中的传统观念,指的是中国农民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儒、道、佛等影响而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延传至今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影响人们的行动。它既包含当今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中国文化的精华,也包含我国封建文化的糟粕。鉴于此,将其内涵根据感彩分为三部分:褒义部分,也就是前文中的“精华”,即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中性部分,包括民风民俗等;贬义部分,也就是前文中的“糟粕”,如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形形的封建迷信思想等,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发展障碍。与“传统观念”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现代观念”,它在本文中指的是以发展经济、促进城市化为目的的各种观念。

1 农村各种观念的变革

从本文的研究角度出发,可以将中国农民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受长辈、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部分,他们是本文中传统观念的继承者和表现载体,主要是中老年特别是老年人;二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的部分,他们是现代观念在中国的首批承担者,主要指中青年一代如“80后”。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是全方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民普遍接受了城市文化,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城市化进程的需求相适用。相对于经济(可称为城市化中的“硬件”部分)的发展速度,观念(可称为城市化中的“软件”部分)的发展速度要慢得多,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称之为“文化堕距”:“物质文化”总是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就非物质文化而言,一般来说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者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观念的现代化,相对于如何促进国家“硬件”设施的现代化,难度更大。

1.1 经济观念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是中国历代朝廷和政府长期向人民倡导的精神,这种精神有它根植的丰厚土壤,这就是农民身上那种满足于温饱和勤俭节约的经济生活态度。中国农民受儒教和道教的影响,认为生存的理想就是温饱。

在理财方面,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有以下几个误区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一是节俭生财。节俭是一种美德,但如果现在还秉持节俭德理财习惯,实在是滞后于时展。节俭本身并不生财,并不能增大资产规模,而只是减少支出,这会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理财的关键是开源节流,只靠节流,并不能达到目的。二是先要有足够的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但事实上,影响未来财富的关键因素是报酬率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而不是资金的多少。现实生活中,个人理财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三是只有把钱放在银行才是理财。目前,储蓄仍是大部分农民的主要理财方式。这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外,还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储蓄操作简单,风险小;二是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投资知识。

在消费方面,节俭是我国农民的招牌特征。他们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并且必须首先从收入中扣除一定部分的储蓄,以防生活中的不测风云,余下的才会用来消费,这一方面与我国传统农村社会各项保障制度不健全有关,但主要还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传统消费观念还带有禁欲主义色彩,主张温饱即可,反对人们超越温饱层次的进一步消费。

1.2 教育观念

中国文化光辉灿烂,与我国人民很强的教育意识是分不开的。我国人民向来注重教育,孔子的身份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他提出了“礼”、“乐”、“射”、“弈”、“书”、“术”等教学内容,坚持性善论,认为如果不对幼儿加以教育,其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但是,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对孩子教育的注重多发生在殷实之家,贫困农民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二、只重视对男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对女孩子的教育。

对教育的投资,其收益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孩子受教育时,父母很难从中得到利益。这是许多目光短浅的农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学的原因。但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对新事物的接受,农民的教育观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的理念在他们的心中得到了强化,现代农民以孩子为中心,普遍的想法就是要让孩子接受教育,至少是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

农民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降低了我国文盲率,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客观上农民通过教育流入城市变为城市人,是城市化的一条不显著的道路,这是前文中提到的农村进行城市化的途径中的一种。

1.3 政治观念

中国农村是一个传统社会,在这里面,亲情、血缘关系、宗法制度、风俗习惯等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人们按照族系、辈分、年龄划分为不可逾越的等级。古代的政治权利或者社会权利,主要是由一定部落和社会组织中的长者来行使的,这是在许多农村中“老人政治”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普通农民受长期被统治的习惯的影响,极少参与政治。虽然农民具有功利意识和经济理性精神,但他们捍卫和实现自己功利和利益的途径却又往往是非理性的。这样,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使农民在行为模式方面表现出非理性特征,在政治中的表现就是自治能力和民主意识和缺乏。

现在,农民经过各种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开始关心时势,开始对国家大事、领导人、政策评头论足。民主政治的观念深入民心,他们开始认真对待选举,有时候他们对选举的热情导致了“贿选”现象的发生,这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手中的选票因为他们的关注而有了分量。如果填写选票时随随便便,贿之何用?农民主人翁意识的提高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再忍气吞声,而是通过打官司等合法途径。

2 传统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我国农村正处在向城市转化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一些传统观念也随着发生变化。在农村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这些农民工中大部分是中青年劳动力,而这部分人在传统农村社区中正是农田劳作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中有的人是在农闲时进城务工劳务外快,有相当一部分人却是将进城务工当作主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人长期在外工作,见多识广,耳濡目染,相对于家中的老幼妇孺而言又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是农民工第一批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接受新观念、质疑并背叛农村传统观念的人群。而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家长、户主,他们观念、行为的“时髦”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人。这是农村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新闻媒体的普及,给农民提供了另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与他们居住环境完全不同的缤纷世界,这个世界中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对他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为他们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贫困的条件下,一方面农民没有条件实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他们信息不通畅,不知道有怎样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供他们去追求。现在生产力发达了,物质财富丰富了,而广大农民通过这个窗口又能看到他们追求的目标,享受的天性自然会得到复苏和张扬,去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现世的幸福、今生的乐趣。较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往往同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念相联系,于是现代观念在农民追求富裕的快乐中撼动了他们脑海中的传统观念。

第三,义务教育普及,农民文化水平提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小学入学率只有20%,文盲率高达80%。经过历届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到2005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95%,小学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一方面,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扫清他们传统观念中的迷信思想,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劳动中,提高劳动效率,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农村城市化。

综上所述,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明通过多种渠道传递到了农村社会,城市的价值观和新风俗开始影响农民,对农民的传统观念发起了冲击,中国农民所信奉的传统观念也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

3 传统观念对城市化和经济的影响

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信”、“义”是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传统文化中关于“信”、“义”的故事不胜枚举,它使人们能够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国家法律法规,诚信合作,抵制各种欺诈行为;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人们具有同情心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与现代社会要求的“终身学习”观念相呼应,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另外,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产生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必然使投资者舒心,经营者安心,消费者放心。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则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传统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受此观念影响的人往往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低级”的工作,特别是服务行业,这也是第三产业在我国长期得不到长远发展的原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闲事莫管,无事早归”使人们缺乏社会责任心,只求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进而产生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齐的思想。这些消极的思想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民自身的发展,所以更要摒弃和消除,只有这些腐朽的思想消除,才能使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国家繁荣。

参考文献

[1]同春芬,司汉武.传统与超越:中国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雨村,杨新海.小城镇总体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4]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2000,(02).

[5]赵新彦.社会学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6]吴毅.乡村中国评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7]叶子.从减负到发展:中国三农问题剖析[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发挥政府作用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下一篇: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卫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