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报业探索应对危机的启示

时间:2022-04-13 11:26:42

美国报业探索应对危机的启示

美国报业整体性衰退是不争的事实,其日报数量连续多年下滑,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纸制媒体的读者总量也一直处于下滑通道中。面对危机,美国报业在积极探索报业发展的新模式。2011年,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对美国报业发展进行考察,深切感受到,美国报业在应对行业危机时进行的两方面探索:一是报网融合,二是民生报道观,对发展中的我国报业不无借鉴意义,值得研究。

报网融合的新体验

为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对传统阅读习惯的挑战,美国报业对报网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报纸网站提供更多新闻资讯

打开《纽约时报》的网站,会发现一个叫Times Wire(时报连线)的部分,这就是《纽约时报》为读者提供的免费在线实时获取新闻服务。其通过提供便捷的个人订制新闻体验,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更高层次的需求。该网站实时更新《纽约时报》网站上最新的报道和博客文章,并按时间顺序进行。读者可以通过点击进行选择性阅读。除了实时更新外,时报连线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为读者提新闻供订制服务――“你的新闻”是你的电脑根据你的兴趣、习惯和你的设置,在众多及时更新的新闻中从中撷取的你想要的内容。

《纽约时报》的网站,绝不是简单的纸制报纸的网络版,在这里,你还可以找到很多与报纸相关,但又不是报纸上的内容。比如,报纸上还没有刊登的独家新闻和评论,报纸记者和编辑的博客,在博客中他们也许会谈到一个重大新闻的幕后新闻;这里也有及时的聊天、评论系统,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第一时间发表上去。这里还有更多报纸上没有刊登的新闻图片,报纸上无法呈现的新闻视频等。总之,网站可以以更丰富的手段和形式做新闻,以达到吸引更多读者的目的。

事实证明,《纽约时报》在网站上下的功夫是值得的,其网站的日访问量在美国新闻网站中已独占鳌头。

2.报网融合吸引读者阅读纸制报纸

报网融合的优势还在于利用新科技加强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随着报网融合,网络也提供给报纸更多与读者互动的机会。比如,报纸会时常刊发报纸网站读者的评论与文章,其目的还是吸引民众来阅读接触纸制报纸。美国媒体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美国《康斯威星州日报》为激发读者对报纸的兴趣,每天定稿前开通网民选用头版稿件的投票系统,读者登录报纸网站,就可以从5条故事素材中选出一条,定为次日的头版内容。这家报纸的编辑表示,“增强互动性是报纸的未来所在。如果想让报纸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一种能与读者取得更好互动的方式。”

《华盛顿邮报》的做法是等着读者从Google、其他博客或RSS进入其网站进行阅读,并把读者的体验转变为“不仅看到了《华盛顿邮报》的观点,还能看到其他人的观点,如果我都不同意,我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扩大读者与报纸网络之间的互动。此外,《华盛顿邮报》还邀请市民当记者,将一块版面用于刊登各社区普通人采写的新闻。

视频新闻也成为报网融合后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给新闻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满足感。《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等在官网上都允许读者上传限定内容的视频新闻。新闻学家罗宾・米勒分析认为,美国《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这方面的的做法很值得效仿,一方面是视频新闻短,一般以秒计时,长的新闻也不超过一分钟;另一方面是视频新闻更多把镜头对准普通人,因此更受普通读者喜欢。有时候这些报纸提供的视频新闻并不专业,甚至有些镜头都不稳,但却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现场感,感觉更为亲切。

美国纸媒的民生观

没有什么新闻是真正的“阳春白雪”,如何将所谓的“高端资源”用好,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是美国记者在应对报业危机时进行的较成功的探索之一。

1.让妈妈读懂“经济金融”

在笔者赴美的一次业务交流探讨中,《洛杉矶时报》的金融记者这样来阐释自己如何看待将要发表的金融新闻是否成功――那就是她根本不懂金融的妈妈会不会看懂这篇文章。如果妈妈能读懂,就说明普通读者可以看懂。这就是成功。否则,就需要继续深入浅出,进行修改,直到妈妈可以看明白。洛杉矶时报这位资深金融记者在报道中体现出的“民生观”,并非其独有。在对一系列美国媒体的考察中,让笔者深切的体会到的是,美国报纸记者的这种报道民生观已经深入骨髓,并在实践中有继续被大力提倡之势。

2.让时政新闻彰显“民生观”

笔者去美国一家比较著名的地方报纸《桔报》考察时,正赶上其城建记者采访归来。他当天采访的新闻主题是探讨“加州政府新一年财政预算”。事实上,这看上去是一个比较宏观的选题,写不好就是一堆枯燥数据的堆砌。如何让读者感受到这条新闻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呢?报道的民生观让这个记者早就关注上了一个好角度。一大早,他就赶到了一个社区的路口,因为这里有一段路总没修好,不光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行,也影响了来往车辆的通行。最后,社区里的一个居民看不下去了,自己拿钱自力更生来修路。记者在现场又是拍片,又是录像,又是采访。从这个民生角度入手,一直向上追溯,原来问题的根源就是当天的新闻主题“加州政府新一年财政预算”,正是因为加州政府在新一年里减少了城市建设预算,导致这样事情的发生。“当年的预算减少了多少,为什么减少了,还有怎样的影响,政府对此怎么说……”一系列在此新闻主题下的问题由此徐徐拉开。一条时政新闻因为有了民生的报道观,为普通读者找到了阅读意义。

美国媒体记者这样的民生报道观随处可见。在涉及埃及、突尼斯的一系列时政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美国记者们不厌其烦的“解释性”报道――为什么作为美国民众,我们要关心在这些国家发生的政治变化呢?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有我们最需要的石油,所以这些国家发生的一切,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需要掏出多少钱来为我们的汽车加油。这样,一条条貌似离普通民众遥远的“国际新闻”,就成了普通民众感兴趣,该阅读的“身边事”。

作为读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阅读心理都是一样的――希望阅读的内容对自身生活有解读;希望文章与自己的情感是贴近的,可懂的。美国记者的“民生观”或许会给正走在民生观报道路上的我国纸媒记者们一些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社)

上一篇:体育报道的个性化特征 下一篇:交通广播新闻要把握的原则